优秀的教案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的,教师自己的教案,要时刻进行创新和修改,以下是句子范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生物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篇3
探究问题: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吗?
探究假设: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实验步骤: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个烧杯,标号1、2。
2)用塑料管向1号烧杯的石灰水里吹气。
3)将塑料管插入2号烧杯的石灰水中,再将洗耳球的吹嘴对准塑料管的管口,然后用手挤压洗耳球,将空气吹入石灰水中。(1号比2号浑浊)
探究结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以上对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生物教案篇4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1.圈划生字词
栖息 (qī) 藩篱 (fān) 归咎 (jiù ) 河蚌(bàng) 厄运( è) 蜥蜴(xī yì ) 劫掠( jié )
酝酿(yùn niàng ) 蒲公英(pú)五彩斑斓 (bānlán)
啸聚山林(xiào) 棕树蛇(zōng)束手无策(shù )
扼制( è)物竞天择 (jìng)无动于衷(zhōng)
2.字词积累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3. 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
(1)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在劫难逃)
(2)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没有任何办法。(束手无策)
(3)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心里一点也不有所触动?(无动于衷)
(4)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在山林里拉帮结伙,为害一方。(啸聚山林)
三、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样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们该怎样对待“生物入侵者”?
2.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3. 为什么人类早期没有“生物入侵者”?
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4. 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几样“生物入侵者”?
斑贝 天牛 红蚂蚁 棕树蛇
5.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对被危害的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吗?
承上启下。第六自然段。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
6. 换词比较,谈谈其好处
(1)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2)关岛本地的大多数鸟类已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列数据显得更真实更可信_.
(1)悄悄到达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
(2)事实上许多异地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到达新的环境,正是通过跨国贸易的途径.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打比方显得更简洁更生动_.
7.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1)引出话题:介绍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摆出现象: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2-4)
提出问题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径和增多原因(5)
分析问题
(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6-7)
(5)措施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
解决问题
(逻辑顺序,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观点。以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五、布置作业
文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初中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