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2023年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5篇)

2023-12-29 互联网 实用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篇一

运用手法或药物、器械维护重要器官细胞功能,恢复已中断的自主循环和呼吸的抢救过程称心肺复苏。目的是恢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等所有器官的功能,而非延长无意义的生命。

1cpr常用药物

1.1肾上腺素

1.1.1 临床药理

小剂量[0.05-0.2ug/()]兴奋β-受体,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扩张血管作用。大剂量[0.5-2.0ug/()] 以兴奋血管α-受体为主,使血管阻力增加,有利于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还具有激发心机复跳、变细颤为粗颤的疗效。因此本药有心脏复跳、提高心输出量和升血压作用。其半衰期2分钟。但清除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危重症时变化更大。心跳骤停时的药代动力学尚不清楚。

1.1.2 用药指征

为cpr的首选药物。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心跳骤停均可适用。心跳停博、对通气和给氧无反应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3次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无博动室速或心电机械分离等均有用药指征。

1.1.3 用法

目前尚无一致认识。标准剂量是:首次静脉或骨髓内注射0.01mg/kg(1:10000溶液,0.1ml/kg)或气管内0.1mg/kg。可3-5分钟重复1次。第2次以后静脉、气管内均按0.1ug/kg(1:1000溶液,0.1ml/kg)给予,可反复应用3-5次。也有采用剂量递增者,即每间隔3-5分钟分别给予10ug/kg,30ug/kg,100ug/kg。如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按20ug/()给予。此时旨在利用肾上腺素的α效应提高冠脉灌注压。一旦心跳恢复,持续静滴的速度应为0.05-1.0ug/(),旨在发挥其β受体兴奋的正性肌力作用。

1.2阿托品

1.2.1 临床药理

系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为副交感阻滞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窦房结和心房频率增加,加速房室结传导。有报导小剂量可使心率减慢,伴房室传导减慢,可能系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其增快心率的效应在正常成人明显,而婴儿和老人即使加大剂量也可不明显。半衰期3.5+/-1.5小时。

1.2.2 用药指征

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预防和治疗气管插管所致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对持续的心动过缓肾上腺素更为有效。

1.2.3 用法

0.02mg/kg,最小剂量每次0.1mg(为避免低剂量所致的心率下降),最大剂量儿童1mg,青少年2mg。5分钟可重复1次。更大剂量可引起完全性迷走神经阻滞。可经静脉、气管和骨髓给药。气管内给药剂量较静脉大2-3倍。

1.3 碱性液体

多年来认为碳酸氢钠是cpr的必用药之一,目前的观点是1。cpr早期碳酸氢钠应用需谨慎。有人认为复苏最初4分钟内不宜使用。在ph<7.20,严重肺动脉高压、高血钾或通气量已足够,肾上腺素给药后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先给5%碳酸氢钠5ml/kg,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滴。进一步使用应根据血ph和paco2而定,如果心跳不恢复,又缺乏血气等检查条件时,可每分钟缓慢注射碳酸氢钠0.5mmol/kg。

1.4 葡萄糖

儿科icu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可能存在低血糖。因此,尤其在对病因不明患儿复苏时应监测血糖。低血糖时给葡萄糖的剂量为0.5-1.0g/kg。

1.5 钙剂

1984年以来钙剂已不作为ⅰ期复苏药物,但在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非洋地黄中毒时)、高镁血症时仍可应用,以改善血液动力学。但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加重缺氧细胞的损伤。我们在血离子钙低于0.8mmol/l 时,常给予钙剂,多用葡萄糖酸钙100-200mg/kg

(即10%葡萄糖酸钙1-2ml/kg),最大剂量每次2g或氯化钙20-50mg/kg(10%氯化钙0.2-0.5ml/kg),每次最大剂量1g。首次给钙速度不应超过100mg/min,否则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1.6 利多卡因

儿科cpr时出现心动过缓和心脏停跳远较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室颤仅占10%,多与代谢、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有关,因此消除室颤的原因是治疗的关键。用药指征是:数次电除颤失败或电转复成功后预防室颤复发。用法:负荷量1mg/kg,维持量为20-50ug/(),有效血浓度为1.5-5.0mg/l。利多卡因的血浆半衰期为16-30分钟,系二室模型药物,由中央室向周边室分布时血药浓度可能迅速下降,使心率复失常,因此在给负荷量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维持。

1.7 多巴胺

1.7.1 临床药理

小剂量(<5ug/())扩张肾血管,增强肾功能;中等或大剂量具正性肌力和升压作用。半衰期2-4分钟,肝、肾功能不全时清除率下降,年龄是影响清除率的因素,2岁以下小儿其清除率较年长儿大2倍。这是小婴儿按公斤体重计算多巴胺用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另外与小婴儿受体和心肌对多巴胺的敏感性较低有关。用药指征:经cpr心跳恢复后,缺氧所致的休克和心源性休克,也可在代偿性低血压和灌注不良时应用,高心输出量低血管阻力的明显低血压或明显心脏指数下降时不宜使用。

1.7.2 用法

5-10ug/(),观察皮温、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血压和心率以判断药物疗效。每次可递增2-5ug。剂量大于25-30ug/(),一般不能增加心输出量,但增加收缩血管效应维持血压,因此不宜应用。

1.8多巴酚丁胺

1.8.1 临床药理

正性肌力作用为主,有缓和的正性频率作用,在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提高心输出量50%-80%。不直接影响肾功能,但可增加尿量,同时具有扩张肺血管作用。有研究显示:10ug/()可提高心输出量30%,升高血压17%,增加心率7%。半衰期2分钟,分布容积0.2l/kg,清除率2l/(min.m2)。

1.8.2用法

2.5-5ug/(),若应用20ug/()仍无效则换肾上腺素。

1.9 脑复苏药物

用于脑复苏的药物目前多属于实验室和临床观察阶段。主要包括:①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硝苯吡啶。654-2和硫酸镁也有钙通道阻滞剂作用。②铁离子螯合剂。③氧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辅酶q10、维生素c、维生素e等。

2.心肺复苏给药方法和途径

2.1 给药途径

盲目心内注射的成功率只有30%-40%,并可引起气胸、冠状动脉损伤、心包积血,还需中断心脏按压,因此已不主张使用。但在开胸心脏按压时,直视下的心内注射安全有效。心跳骤停时首选静脉和气管内给药。目前认为,6岁以下小儿cpr时静脉穿刺3次失败或时间超过90秒即具有骨髓内用药和输液指征,6岁以上则放置中心静脉或静脉切开。

2.1.1 气管内给药

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和纳洛酮可经气管内给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钙、碳酸氢钠不能经此途径给药。利多卡因用蒸馏水稀释,其余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一般认为气管内给药的总液量成人不超过10ml,婴儿不超过5ml。

2.1.2 骨髓内输液

8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到cpr及时给药和输液的重要性,对此方法再次予以重视。实验证明药物从骨髓到动脉与静脉到动脉的循环时间是一致的。

小儿心肺复苏的特点

小儿心肺复苏因解剖生理及致病因素与成人有异;婴幼儿气道解剖特点(致气管插管困难,气管导管易移位,插管设备欠善),复苏时静脉开放困难,呼吸循环骤停常继发于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气道梗阻,除非有心脏疾患或因药物中毒、代谢紊乱可致严重心律失常循环骤停。循环骤停类型大都为心搏停止或心电机械分离(emd),室颤类型少见。心肺复苏预后令人失望,院外循环停止cpr死亡率达90~95%。手术室、急诊科、picu存活率有所提高。一.基本生命支持(bls)

airway开放气道

⒈不宜用推颌、举颏手法,选用合适的口咽通气道。

⒉开放气道尽可能选择气管插管。

⒊插管取嗅花体位暴露喉部。(头颈勿过伸)

⒋选择合适的喉镜片和气管导管。

⒌新生儿、小婴儿插管应使用导管芯,<6~8岁用无套囊导管。合适口径的气管导管在插管后

ippv20~30cmh2o加压呼吸时有气道漏气声。插管后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口径可参考小儿外鼻孔大小或小指末节选择或按公式:

气管导管内径(id)mm=年龄/4+4

气管插管深度(门齿~导管末端)cm=导管内径号码×3

⒍呼吸暂停疑有喉会厌炎症,应按下列程序处理气道:①置口咽通气道后应判断其位置是否能使通气满意。②使用足够的正压(足够的潮气量)经面罩-简易呼吸器行ippv。③处理无效。气管插管;加用导管芯,选用细一号的气管导管,插管后判断置管位置正确。④处理无效(无法气管插管)。粗套管针(14g)行环甲膜或环气管膜穿刺(cricothyrotomy)再接用简易呼吸器ippv。

breathing(人工呼吸)

⒈通气频率: 新生儿

20~30bpm

<1岁

20bpm(呼吸周期3s,i/e 1:2)

1~8岁

15bpm(呼吸周期4s)

>8岁

12bpm

⒉潮气量tv10~15ml/kg,分钟通气量mv100~120ml/kg。

⒊有足够的通气量时可使缺氧挣扎的小儿得以平静或转为呼吸暂停或得以与ippv同步。

⒋如小儿ippv选容量切换,肺顺应性正常,pip应达20~25cmh2o,吸气时相至少0.6s,吸气时值过短使pip过高,而pip过低常提示tv不足。肺顺应性减退的小儿,pip需达30cmh2o。

⒌如用压力切换模式,pip要求同上。当气管导管过深误入支气管呈单肺通气或因导管不全阻塞时(分泌物或扭曲)气道压力不能反映通气效果,为此除spo2外,还应监测etco2或动脉血气分析。

circulation(循环)

⒈压胸部位:按小儿不同年龄、体格大小分别用二指、三指或手掌根部按压—婴儿二乳头联线中点下方,小儿按压胸骨中下1/3,原则是对心前区有足够面积按压对心脏产生最高压力,胸廓前后径需压缩25%~50%。

⒉节律: 新生儿 100~120bpm

婴幼儿 100bpm

年长儿 80~100bpm

按压时间占心搏周期30%

⒊通气/压胸比例为1:5。仅在青少年行单人复苏时行压胸:通气为15:2。压胸时应暂停人工通气。在气管插管ippv时可不必介意二者匹配问题。

二.急救用药

(一).径路:静脉、骨髓、气管导管内。

中心静脉是最理想的径路,上腔静脉又优于下腔静脉给药。小儿cpr时开放静脉甚为困难,药后还需有效的心脏按压使药物作用于心脏起效。

经骨髓用药亦可达到快速有效的目的,尤适用于婴幼儿。可穿刺胫骨粗隆下方或股骨远端或髂前上棘。应注意有可能引发骨髓—肺脂肪栓塞及骨折等并发症。

经气管导管用药使血药浓度达静脉径路同样浓度时,剂量需数倍于静脉给药,经肺循环吸收药物在循环恢复后可出现较长时间明显高血压对脑复苏不利并引起心肌缺血。肾上腺素剂量为1:1000 0.1mg/kg。继以2~5ml注射用水或ns冲洗。或将药物稀释至2~5ml注入。同时行加压呼吸促进肺循环吸收。

(二)输液:

1.如为循环骤停,静脉(或骨髓内)输液仅供急救用药途径,输液速度仅为维持径路开放。

2.输液选用等渗无糖溶液,根据血糖测定决定输用葡萄糖与否,推荐用小儿微量输液器或微泵。

(三)复苏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复苏后心律失常都继发于缺氧、酸中毒代谢紊乱,应保持气道通畅和气管导管的定位,加强通气改善氧合。

抗心律失常用药适应证与成人相同。应注意是否同时伴有灌注不足的症状(如末梢紫绀、低血压、心音低钝、毛细血管再充盈延长),应了解各年龄组循环(血压)参数的允许下限:

婴儿sbp≤70mmhg

小儿sbp≤(70+年龄×2)mmhg

新生儿血压测量较为困难,hr<80bpm可作为血液动力学失衡的客观指标。

肾上腺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1.对小儿心搏停止是最优选的药物。

2.缺血缺氧诱发的心动过缓,在针对原因处理(纠正缺氧,解除气道梗阻)同时辅用肾上腺素。

3.复苏后心动过缓经单次肾上腺素仅暂时有效时,常持续输注或泵注肾上腺素。

(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是心电机械分离的(emd)的一种特殊类型。特点是大动脉搏动缺失,伴qrs波增宽的心动过缓。emd常见于重症低血容量,qrs波狭而快甚或心率正常,张力性气胸及心包填塞时亦会发生。cpr同时应针对病因急救处理。

5.室颤:电去颤无效时需加用肾上腺素。(3~5min用药一次并逐次增量)。

6.复苏后器官血流低灌注。小儿几乎无冠脉病变很少顾虑引起心率失常和增加心肌氧引起心肌缺血的危险。

肾上腺素首剂0.01mg/kg(0.1ml/kg 1:10000)静注。在静注或骨髓无法给药时,气管内给0.1mg/kg(0.1ml/kg 1:1000),如3~5min后无效,可用首剂的10倍量给药。

碳酸氢钠不作一线药物,当肾上腺素无效时,可用碳酸氢钠,用药后静脉管道应予冲洗(ns或5%gs)以免使其它药物沉淀。阿托品或钙剂对心搏停止并无益处,钙剂仅用于治疗合并有低钙血症、高钾血症或高镁血症(妊毒症镁剂治疗致初生儿高镁血症)以及钙通道阻滞药中毒。

三.室颤与伴脉搏缺失的室速的处理

二者在小儿循环骤停并不常见。常继发于代谢紊乱如高钾血症,药物中毒(洋地黄毒性)以及体温过低(中心体温<33℃)。可用2瓦秒/kg胸外去颤和复律。如去颤无效需加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应不失时机地在去颤成功后使用或在三次电去颤(2、4、4瓦秒/kg)无效时应用,10~15min后可重复用药。有器质性疾病、再发室颤或有频发室早时利多卡因应持续输注。同时应针对室性节律病因紧急处理。

小儿体格因年龄大小差异,在紧急情况下为争取时间仍可使用成人型电击板,对小婴儿二电击板可分别置于心脏胸壁前后壁,避免二电击板接触,以免电击短路有损心脏

四.复苏后稳定呼吸循环

通八达 cpr经bls救治后心跳呼吸恢复常并有低血压以及重度酸中毒,常有心源性休克,有的小儿因误吸、肺水肿或肺部病变致肺顺应性降低肺功能减退,确保气道通畅改善通气与氧合,对纠正心肌缺氧提供重要保障。复苏后对器官灌流不足的小儿输液20ml/kg后评估其反应。对低血压和器官血流低灌流的可酌情输注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及多巴胺,其中小儿首选肾上腺素。剂量0.05~1.0ug/kg/min,低血压时开始输注剂量可更大。

多巴酚丁胺适应证:复跳后血压正常但器官灌流不足。不宜用于低血压。剂量5~20uk/kg/min。

多巴胺有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对肾和内脏血流有选择性作用。剂量2~5ug/kg/min。

为便于小儿用药,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剂量和容量稀释可用“6”字法则

五.推荐broselow急救尺便于复苏急救快速给药

急救尺根据小儿身长(cm)估算出体重(kg)按列表所示选用各种急救用药剂量,输液量、电去颤功率,以至气管插管深度等可以提高复苏反应速度及正确性。

六.终止复苏问题

由于父母感情的原因对小儿复苏的终止常遇极大困难。长时间的尽力复苏可能使心脏复跳,但脑复苏难免失败,尤其是院外循环骤停的小儿。

有二组小儿复苏无效的报导:zaritsky 31例复苏使用肾上腺素二次剂量均未获存活。nichols 21例复苏使用2次以上的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无1例存活。小儿因多发性复合伤到达急诊科时心脏停搏或循环骤停者其预后都令人失望。

在提供足够通气及氧合,有效的胸外按压,开放静脉并经3~5min肾上腺素反复用药,且第二次剂量达首量的10倍,并能排除药物中毒、体温过低,小儿仍未恢复灌注稳定的心律时则可考虑终止复苏。就时间而言因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心脏停搏经上述复苏急救无效15~20min以上可考虑终止复苏。

婴儿及儿童心肺复苏抢救法

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小于1岁者为婴儿,1-8岁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8岁以上的儿童则采用与成人相同的心肺复苏法。

操作要领

1.儿童心肺复苏法开始同成人一样先判定意识是否消失。然后判定呼吸是否停止,抢救者看不见患孩胸腹抬起,感觉不到或听不到呼气时的气流声,应立即打开气道,马上进行呼吸急救。抢救者的嘴必须将婴儿的口及鼻一起盖严;如病人为儿童就像对成人一样,捏住鼻子,套住嘴进行人工呼吸。吹气时先迅速连续的呼气两口,以便打开阻塞的气道和小的肺泡,避免肺脏回缩。吹气的力量以胸郭上升为度,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2.一旦打开了气道和进行了两次吹气后,就必须检查脉搏。对婴儿,一般检查肱动脉,它位于上臂内侧,肘与肩的中点。婴儿胸外按摩的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儿童的按摩部位较婴儿为低,成人则更低。

3.婴儿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按摩,胸骨下陷深度为1.5-2.5厘米;每分钟100次。对儿童用一只手掌根,下陷深度为2.5-4.0厘米;每分钟80次。

注意事项

1.不管婴儿或儿童,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经率均为5:1。

2.经抢救后呼吸恢复,立即去医院继续诊治。

参考资料:成人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猝死的预防作用

体内埋藏式自动起搏除颤器(pcd)预防猝死

小儿心肺复苏的几个实际问题

如今,心肺复苏(cpr)中以下几个原则或抢救措施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

(1)如何能保证目击者能实施最初的cpr 大规模举办学习班,电视教育,组织训练高危患者的配偶和朋友进行口对口有效的人工呼吸或胸部按压人工呼吸。动物实验证明,发生室颤后12.5分钟单独实行胸部按压与进行胸部按压加插管通气的24小时存活率是一样的。窒息患者清除气道是首要任务。

(2)如何保证实施及时有效的除颤

若不进行除颤,长时间的cpr很少取得成效。为了争取时间,目击者应在进行cpr之前先请人通知急救中心,若有除颤可能,应尽早在按压胸部之前即进行电击3次。若心脏骤停时间较长,应先静注肾上腺素并进行压胸通气1分钟后再行除颤,其成功率较高。

(3)在进行不开胸cpr时如何保证足够的心肌灌流压

研究证明,冠状动脉灌流压过低超过15分钟,很难挽救心肌免于坏死。进行cpr时心肌灌流主要发生在按压舒张期(即松手间歇)。冠状动脉灌流压=主动脉舒张压—右房舒张压。在进行cpr时主动脉舒张压主要决定于以下4个因素:①按压的力度和速度;②按压频率;③周围血管阻力;④有效血容量。按压力度是要使胸骨下陷3.81~5.08cm。按压须急速才能保证三尖瓣及三尖瓣关闭。按压频率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在cpr时肾上腺素加β-阻断剂有效,但肾上腺素加α-阻断剂则完全无效。最近曾发生大剂量(0.2mg/kg)还是标准剂量(0.02mg/kg)肾上腺素的争论。近期研究表明;窒颤在进行cpr的状态下大剂量肾上腺素并不增加冠脉血流量。在复律成功后,若血压稳定,则可静注β-阻断剂,以对消应用肾上腺素而致的过度的卜激动反应。

(4)在进行cpr时如何判断其有效性

以前认为压胸时若能摸到动脉搏动则表示cpr有效。现在认为,心肌灌流主要决定于cpr时的主动脉舒张压。有时按压虽可使主动脉收缩压超过13.3kpa,而摸到脉搏,但舒张压太低仍不能推动冠脉血流。欲测定心肌灌流压须行动脉或中心静脉插管。但此方难以推广。有人发现,终末潮气co2分压是能检测cpr是否有效的很好的无创指标。若发现病人终末潮气co2分区持续低于10tort,则难于救活。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1)复苏时血液循环的机制

50年代kouwenhoven等的假说是闭式的胸外按压心脏时,心脏仍作为一个促使血液循环的泵。但不久就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当压下胸骨,心室应排出血液时,房室瓣是不关闭的,在大动脉实验中,发现复苏进行中,中心静脉压、右心房、肺动脉、主动脉、食道内的压力均相等,没有级差。于是称kouwennoven的假说为“心泵说”,后者为“胸泵说”。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现在趋向于在复苏时,“心泵”确不是提供主要器官和周围血液循环最低血供要求,“胸泵”是作为外加力量维持主要器官的血供。换句话说,心泵和胸泵在较长时间的复苏术进行时,共同起到动力作用。

(2)操作技术

基础生命维持(bls)的手法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但每分钟按压次数应增加至80~100次,可使排血量增加。

(3)复苏用药的改良

1)肾上腺素:仍为首选药。虽然对于剂量有不少临床家提出应加大,一次注射3~5mg,但1985和1991年召开的两次国际会议决定仍主张用常规的1.0mg剂量。

2)异丙肾上腺素:由于它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时,需耗大量氧,并且它是β受体兴奋剂,可以扩张周围小动脉, 不利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速,因此现在已将它从复苏抢救药中取消了。

3)碳酸氢钠:多年观察,发现 nahco3可以妨碍氧化血红蛋白释放o2,并且产生 co2可以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因此,现已不将它作为第一线用药,如通气功能维持,可以等待血气分析结果(10~15分钟),按照实际结果,计算补充碳酸氢钠的量。

(4)特殊的复苏术操作

1)开胸心脏按摩:当规范化的基本生命支持一进一步的生命支持(bls-als)未能恢复自由循环,特别是病人的心脏骤停并非由于缺血性心脏病或其它心脏病所致,有的专家主张尽早开胸按摩心脏,此外,胸外创伤或其它创伤(如脊柱骨折)不能进行有效的闭胸按压,应立即开胸心脏按摩,直接心脏按摩可获得较好的动静脉灌流压,脑和心肌的血供均有提高。开胸感染率3%~9%,对心脏造成的损伤率为0%~0.14%。

2)心肺旁路:可以立即恢复较好的组织灌注。其操作需有一段时间的工作准备,在现场不可能进行,在医院急诊室,多数情况下,亦需先进行基础生命维持一进一步生命维持(bls-als)。目前在规范的bls-als无效时,究竟进行开胸心脏按摩,还是进行心肺旁路,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决定。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猝死的预防作用

许多设计严密的大型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研究表明β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塞后心源性猝死(scd)总死亡率及发病率。ryden等报告美托洛尔(metoprolol)与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室颤(vf)的发病率。β阻滞剂心脏病种发试验证实,β阻滞剂与安慰剂比较,对有ami的患者或有心衰史或发生心衰者能显著降低scd发生,并证明β阻滞剂对预防凌晨scd和aml有效。

根据心衰者血浆儿茶酚胺升高的程度在scd中起着成因作用,β阻滞剂在有scd危险患者所起作用的一个可能机制是预防心肌缺血。在阻塞性冠脉病变或心肌缺血的患者中导致局部儿茶酚胺释放,儿茶酚胺能触发室速(vt)或室颤(vf)。心衰患者使用强有力襻利尿剂时,低钾和低镁血症可使原心律失常和scd发生。故对有心衰及洋地黄治疗的心肌缺血患者特别适宜使用β阻滞剂。

体内埋藏式自动起搏除颤器(pcd)预防猝死

直至目前,治疗及预防猝死的有效措施甚少,pcd应算是预防猝死最有希望的方法。pcd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体外除颤器,不同的是其可植入体内,又编入了室速和室颤的自动识别程序,以及自动启动的程序。pcd重100g左右,植入技术和起搏器相同。通过感知电极可监测病.人的心律,自动识别室速和室颤,识别后可以自动触发充电器,自动发放电除颤脉冲。每次所用能量为25~30焦耳(是体外除颤能量的1/10),一次不成功时,pcd自动提高能量进行第二次电除颤,直至室速或室颤转为窦性心律为止。上述整个过程在室颤发生30秒之内全部完成。资料表明,猝死高危人群一年内病死率达7d%~80%,植入pcd后,一年病死率可降到1.8%~3.3%,有效地预防了猝死。

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篇二

小儿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

心肺复苏是包括采用一组简单的技术,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方法。

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一系列支持或恢复呼吸或心跳呼吸停止儿童的有效通气或循环功能的技能。任何一个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或非医务人员都可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它对伤病儿童的最终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当心跳呼吸停止或怀疑停止时,同样需要迅速将患儿送到能给以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医疗机构。

二、高级生命支持:为心肺复苏的第二阶段,医护人员参与此时的抢救工作,并且常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辅助药物应用、输液、监护及必要的记录。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后对人工通气或用氧有反应、或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的时间<5分钟上,在复苏成功后神经系统正常的可性较大。

三、稳定及复苏后的监护:指为使复苏后的患者稳定而进行进一步处理及监护。

病因

原因甚多,如新生儿窒息、婴儿猝死综合征、喉痉挛、喉梗阻、气管异物、(胃食管反流、严重肺炎及呼吸衰竭、脑干脑炎―――临床上最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过程等。高危因素包括:

1、心血管系统的状态不稳定:如大量失血、难治性心衰、低血压及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

2、急速进展的肺部疾病:如严重的哮喘、喉炎、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等。

3、外科手术后的早期:如应用全身麻醉及大量镇静剂使患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射能力改变。

4、5、人工气道的患儿气管插管发生堵塞或脱开。神经系统疾病有急剧恶化时。

另外,临床的一些操作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能加重或触发心跳呼吸骤停。包括:a:气道的吸引:能引起低氧、肺泡萎陷及反射性心动过缓。b:不适当的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翻身、吸痰等),可使更多的分泌物溢出,阻塞气,也可使患儿产生疲劳。c、任何形式的呼吸支持的撤离:使患者必须从以前的人工呼吸转变为自主呼吸做功,如降低吸入氧浓度、撤离cpap或机械通气、拔除气管插管等。d、各种操作:如腰穿、鼻胃管的放置、气管插管操作。e、高危患儿由于吞咽-呼吸不协调也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临床表现:突然的昏迷,部分有一过性抽搐,呼吸停止,面色灰暗或发绀,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如做心电图可见等电位线、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等。

诊断并不困难,一般在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搏动消失即可诊断。

治疗:

按常规推荐用a-b-c-d-e方案。

1、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a):小儿低氧血症和呼吸停止可引起或造成病情急剧恶化和心跳呼吸停止。因此建立和维持气道的开放和保持足够的通气是基本生命支持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去除气自道内的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有休件时予口、鼻等上气道吸引。异物吸入是儿童常见的气道阻塞原因,复苏时应予考虑,尽可能去除气道异物。将患儿头稍向后仰,抬高下颌,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将头向背部倾斜并处于正中位,颈部稍微伸展,即嗅气位。用另一只手的几个手指放在下颌骨的颏下,提起下颌骨身外上方,注意不要让嘴闭上或推颌下的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当颈椎损伤完全不能运动时,通过提下颌来开通气道。也可放置口咽管,使口咽部处于开放状态。

2、建立呼吸(breathing,b)

气道通畅后,患儿可能出现自主呼吸。如仍无自主呼吸时应采用人工辅助通气,以维持气体交换。对于新生儿,如无自主呼吸或为无效喘息、有自主呼吸但心率<100次/分、在80%浓度的氧气吸入后仍有中心性紫绀时即可进行正压通气复苏。常用方法有:

(1)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法适合于现场急救。操作者先深吸一口气,如患者是1岁以下婴儿,将嘴覆盖婴儿的鼻和嘴;如果是较大的婴儿或儿童,用口对口封住,拇指和食指紧捏住患儿的鼻子,保持其头后倾;将气吹入,同时可见患儿的胸廓抬起。停止吹气后,放开鼻孔,使患儿自然呼气,排出肺内气体。重复上述操作,儿童18~20次/分,婴儿可稍加快。口对口呼吸即使操作正确,吸入氧浓度也较低(<18%),操作时间过长,术者极易疲劳,也有感染疾病的潜在可能,故应尽快获取其他辅助呼吸的方法代替。

(2)复苏囊的应用:在多数儿科急诊中,婴幼儿可用气囊面罩进行有效的通气。常用的气囊通气装置为自膨胀气囊,递送的氧气浓度为30%~40%。气囊尾部可配贮氧装置,保证输送高浓度的氧气。带有贮氧装置的气囊可以提供60%~95%浓度的氧气。气囊

常配置有压力限制活瓣装置,压力水平在30~40cmh2o。将连接于复苏皮囊的面罩覆盖于患儿的口鼻。正确的面罩大小应该能保证将空气密闭在面部,从鼻梁到下颏间隙盖住口鼻,但露出眼睛。用一只手将面罩固定在口鼻并将头或下颌向上翘起。对婴幼儿,术者4、5指钩住下颌角向上抬,第3指根部抵住下颌,保证面罩与面部紧密接触。在面罩吸氧时,一定程度的头部伸展能保证气体通常。婴儿和幼儿要最好保持在中间的吸氧位置,而不要过度伸展头部,以免产生气道压迫梗阻。在上述操作时应观察患儿的胸廓起伏以了解辅助通气的效果;如无有效通气(表现为胸廓抬动不明显)应考虑是否存在气道梗阻,如气管异物仍未排除等。

对于新生儿复苏的用氧问题:采用空气(21%氧浓度)复苏可能与100%氧同样有效,甚至更为有利。可在开始用空气复苏,如在生后90秒后无改善,则改为100%氧复苏。

(3)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法:当需要持久通气时,或面罩吸氧不能提供足够通气时,就需要用气管内插管代替面罩吸氧。小于8岁的患儿不用带囊气管内插管,大于8岁患儿用带囊插管。插管内径的大小可

用公式进行估算:内径(cm)=(16+患儿年龄)/4。插管后可继续进行皮囊加压通气,或连接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循环支持(circulation,c):在气道通畅和建立了有效通气后应检查脉搏,如无脉搏,应给以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指证是:新生儿心率<60次/分;婴儿或儿童心率<60次/分伴有灌注不良的体征。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新生儿或小婴儿按压时可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将另一手两手指置于乳头下一指处进行按压,或两手掌及四手指托住两侧背部,双手大拇指按压。对于1~8岁的儿童,可用一只手固定患儿头部,以便通气;另一手的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避开剑突),手掌根部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一致。对于年长儿(>8岁),胸部按压方法与成人相同,应将患儿置于硬板上,将一手掌根部交叉放在另一手背上,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每次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1/3~1/2,频率在新生儿、婴儿和儿童为100次。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在新生儿为3:1,<8岁为5:1;>8岁为15:2。按压后1分钟判断有无改善,观察颈动脉(对于1~8岁儿童)、股动脉搏动,瞳孔大小及皮肤颜色等。在临床上当触及大动脉搏动提示按压有效;如有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其值上升也提示有效。

4、药物治疗(drugs,d):大多数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在呼吸道通畅,呼吸建立后心跳可恢复。如胸外心脏按压仍无效,可试用药物。在心跳骤停时,最好静脉内给药,但由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有些药物可在气管内给入,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其中肾上腺素是最常用的药物。儿童气管内用药最佳剂量尚不肯定,气管内用药剂量应比静脉内用量大,才能达到同样的疗效。药物从骨髓腔注入能很好地吸收,骨髓腔内注射与静脉内注射效果相同。常用药物有:

(1)肾上腺素:儿科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和心动过缓,肾上腺素有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首次剂量:0.01mg/kg,(1:10000溶液0.1ml/kg),静脉或骨髓腔内给以;第二剂和以后的剂量可与首剂相同,也可用1:1000溶液、剂量为0.1~0.2mg/kg;气管内给药剂量为0.1mg/kg。上述给药可间隔3~5分钟重复1次。

(2)碳酸氢钠:儿科患者中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快速有效的通气对于控制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很有必要。在心脏骤停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并不一定能改善预后。碳酸氢钠应用可促进co2生成,而co2比hco3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可以引起短暂的细胞内酸中毒,从而导致心肌

功能不全。鉴于这些潜在的不利因素,对于轻、中度酸中毒、特别是有通气不足存在时,不宜使用碳酸氢钠。而改善通气和扩容改善循环一般可以解决酸中毒问题。碳酸氢钠在较长时间的心脏骤停患儿可考虑使用,其剂量为1meq/kg,可经静脉或骨髓腔给予。当自主循环建立后及抗休克液体输入后,碳酸氢钠的用量可依血气分析的结果而定。

(3)阿托品:应用指证:低灌注和低血压性心动过缓、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迷走神经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的少见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抗胆碱酯酶类药中毒等。剂量:0.01~0.02mg/kg,静脉、气管内或骨髓腔给药,间隔5分钟可重复使用。最大剂量儿童不能超过1mg,青少年不超过2mg。

(4)葡萄糖:在婴幼儿心脏复苏时,应快速进行床边的血糖检测,有低血糖时应立即给葡萄糖;当无血糖监测条件而患儿有低血糖症状或临床怀疑低血糖时,也可给以葡萄糖。剂量:0.5~1.0g/kg,以2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对于新生儿,可用10%葡萄糖液1ml/kg静脉注射。

(5)钙剂:仅在疑有低钙血症时才可给钙剂,在治疗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也可考虑使用。对心跳已停搏者不适用。剂量:葡萄糖酸

钙100~200mg/kg(10%葡萄糖酸钙1~2ml/kg)或氯化钙10~30mg/kg(10%氯化钙0.1~0.3ml/kg)。

(6)利多卡因:当存在室颤时可用利多卡因。剂量:负荷量为1mg/kg,给负荷量后即给静脉维持,剂量为20~50ug/(kg ▪ min)。

(7)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在新生儿,纳洛酮仅用于在正压通气后心率和皮肤颜色正常而患儿仍有呼吸抑制,同时患儿母亲在分娩前4分钟内有使用过阿片类药物者。常用剂量为0.1mg/kg,静脉或气管内应用,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最大剂量为2mg。

5、电击除颤复律(electricity,e):尽管患儿可能无基础心脏疾病,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当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用电击除颤复律。

6、其他治疗:对复苏后患儿出现的低血压、心律失常、颅内高压等应分别给以预防及处理。

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篇三

技能查房 时间

地点 儿六科办公室 主持人

带教老师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名

未参加人员阅后签名

题目: 小儿心肺复苏术 内容:

一、物品准备:

纱布、简易呼吸气囊、棉签、手电筒、手消液、记录单、必要时备呼吸机、除颤器等急救器材。

二、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医学教育罔;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操作步骤: 一:准 备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态度庄重,反应敏捷。

2、备齐用物:硬板床、纱布两块、模拟人、复苏气囊、氧气装置、吸痰装置。

3、环境准备:脱离危险或使用隔帘,清除与抢救无关人员。

二:操作

1、口述“开始”。判断患儿意识,轻摇或手拍患儿双肩并附身分别对左右耳大声呼叫患儿“宝宝醒醒,宝宝醒醒”,同时快速检查有无呼吸,口述“意识丧失”。

2、看复苏时间,呼救:医生,抢救病人。

3、检查脉搏

1)安置体位,去枕平卧,置按压板 2)解开衣领、腰带。

3)判断大动脉:成人与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判断时间5—10秒,口述“大动脉搏动消失。

4、胸外心脏按压

1)术者体位:位于病人的右侧

2)手法:儿童为双掌(适用于8岁以上)或单掌按压(适用于1-8岁的小儿),婴儿为拇指法和两个手指按压。

3)按压部位:儿童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中点,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

4)按压姿势:双掌根部重叠,手指不触及胸壁,双臂肘关节绷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

5)按压幅度:儿童胸骨下陷为胸部的1∕3——1∕2(小儿2―3cm,婴儿1―2cm)。6)按压频率:成人与儿童>100次/分,婴儿100―120次/分

7)按压与放松时间比1:1,均匀有节律,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按压部位 8)按压与人工呼吸比30:2

5、开放气道

1)双手轻转头部,检查口腔,去除异物(疑有颈椎骨折除外)2)开放气道: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

6、人工呼吸两次:口对口、口对鼻:捏鼻——撑口——正常吸气——吹气——抬头看胸廓起伏——松手吹气时间大于1秒

7、完成五个循环呼吸周期

8、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判断大动脉及呼吸是否恢复,时间5——10秒,口述“自主呼吸恢复,大动脉搏动恢复“,再观察瞳孔、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报告复苏成功及时间。9)整理,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转送icu进一步救治,示意结束,洗手(七部洗手法),记录。

9、复苏成功后,使患儿处于恢复体位,整理用物并记录。

四、注意事项

1.按压部位:婴儿:乳头连线下方胸骨;儿童:1/2胸骨下 方;成人:胸骨下半部

2.按压深度:胸骨下陷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 约为 4 厘米,儿童约为 5 厘米,成人至少5cm

3.按压频率:≥ 100次/分(新生儿120次/min)

4.按压方法:双指按压法、双手环抱法、单掌按压法、双手 按压法

5.按压要点:①肘关节伸直,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 直; ②不改变按压部位、松驰时手不离按压部位,不作冲击或猛式按压; ③平稳按压、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④保证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充分复原;⑤尽量减少中断按压的频率和时间。

五、简易呼吸囊的使用

简易呼吸器各阀门连接正确,气囊无漏气,性能良好→连接氧气装置,调节氧流量至3~5l/min→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判断呼吸→患者无自主呼吸,正压通气2次,ec手法固定,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频率为28-30次/min,与胸外心脏按压比例为1:3→5个周期后,主诉面罩内有无气流→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简易呼吸气囊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简易呼吸气囊的适应症

简易呼吸气囊的禁忌症 心肺复苏 中等以上活动性咯血

各种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 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所致的呼吸麻痹 肺大泡 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呼吸抑制 张力性气胸 各种大型手术 大量胸腔积液

呼吸机使用前或停用呼吸机时 活动性肺结核

新生儿——拇指按压法,两指按压法,双手环抱大拇指按压法,按压频率100-12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1-2 cm。

婴幼儿——单手掌根按压法,按压频率80-10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4 cm。

儿童——单手掌根按压法,双手掌根按压法按压频率60-8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5 cm。

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篇四

cpr心肺复苏术

在省立医院招聘中常考的操作,所以一定要按照医院的规定来操作这样才做到知己知彼,在省立cpr可分为野外cpr和院内cpr两种,不过操作流程有些不同。野外cpr正规考试流程:

学生:老师您好:我是***,我做的操作是野外cpr,我现在开始我的操作!

1、患者已晕倒,观察四周环境安全。

2、呼叫患者(双手拍肩,嘴要靠近患者左右耳进行呼叫,避免碰到失聪病人),患者无意识。

3、按压眶上神经,无反应;观察瞳孔,瞳孔散大。

4、呼叫周围人拨打120,解开患者上衣扣,省最后一个扣,解开腰带。

5、观察口鼻是否异物,若有头偏向一侧,清理异物,若无开放气道。

6、一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是否有呼吸音,三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这其中注意数数字(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据说四个数字是1秒】。若无,人工呼吸两次(注意中间放开鼻子)。

7、用拇指从喉部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注意食指和中指要放在同侧,不能放到对侧,以防家属产生误解,认为你在掐患者喉部。

8、胸外按压:深度成人4~5cm,小儿3~4cm。注意定位方式:一定是中指和食指沿着肋骨下缘,碰到剑突部后,左手掌碰到食指,右手

与左手叠加后,肩、手臂和患者按压部位成直线。

9、再次人工呼吸,注意其中吹气候放开鼻子。

10、如此往返5个循环,若出现室颤或无脉性心速,则需要除颤。

11、以吹气结束,若cpr成功后,观察依次为一看二听三观察,这其中注意数数字(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然后摸颈动脉搏动,自主心率恢复,有自主呼吸,上肢收缩压大于60mmhg,瞳孔缩小,面色红润,口唇泛红,四肢回暖。抢救成功。

12、患者已醒,嘱患者放心,已经通知医生和护士,正在来的路上,您先放松不要紧张,整理好衣裤即可。

院内cpr也一样,只是人工呼吸改成简易呼吸器,在整个胸外按压期间,按照呼吸频率一直按压即可。

小儿心肺复苏最新标准篇五

正安县人民医院

正安县人民医院cpr培训资料

2011年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 邮编:563400 电话:0852-6421882

现场心肺复苏术

注:本“心肺复苏术”以《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蓝本编写。

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指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如家中、办公室、工厂、医院等场所,首先由最初目击者为心搏骤停患者施行的心肺复苏技术,即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心肺复苏术三阶段abcd四步法中的最初处臵—第一个abcd。

判断患者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标准:

1、意识突然丧失,患者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

3、瞳孔散大;

4、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5、部分患者可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或有短暂抽搐,伴头眼歪斜,随即全身肌肉松弛。

cpr最初处臵:

1、观察周围环境,确定无安全隐患。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认识,可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迅速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2、呼叫: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心搏呼吸骤停,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方法:大叫“来人啊!救命啊!”

3、将患者放臵适当体位:进行cpr时,正确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方法: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如疑有颈椎骨折者,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身体躺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或床板上。再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一、成人心肺复苏术第一阶段cabd四步法

a、b、c、d代表的是: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正压通气,c(circulation)胸外按压,d(defibrillation)除颤(对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2005年指南的顺序是abcd,而2010年指南则将c提至第一位,即cabd,这样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避免通气延误胸外按压。

1、c(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方法:

(1)快速测定按压部位:以示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肋弓和剑突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不要以剑突下定位,然后将示指及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相当于胸骨中、下1/3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示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再将定位之手取下,将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

(2)按压方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使胸廓充分弹回,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

(3)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4)按压深度:至少5cm(5)按压与人工通气比:30:2,每按压30次后,吹气两口。

2、a(开放气道)

方法:仰头举颌法。一手臵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臵于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下颌与耳垂成一垂直线。疑有颈椎损伤者,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将患者处于气道开放位臵后,观察5秒左右,有呼吸者,注意气道是否通畅,无呼吸者,先清理呼吸道后,立即作人工呼吸。

3、b(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臵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闭患者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并检验开放气道的效果,再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后,再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每次吹气量为700~1000ml。时间超过1s,达到可见胸廓上抬。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对鼻人工呼吸较口对口人工呼吸更为有效。本方法主要用于不能经患者的口进行通气者,例如患者的口不能张开(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等。

方法:一手按于前额,使患者头部后仰,另一手提起患者的下颌,并使口部闭住。作一深吸气,抢救者用嘴唇包住患者的鼻部,并吹气,停止吹气,让患者被动呼气,若患者被动呼气时鼻腔闭塞,需间歇放开患者的口部。

4、d(除颤)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电除颤仪有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种类型,而双相波电除颤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单相波除颤更有效。如发生心搏骤停要力争在3分钟内行首次电除颤,除颤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方法:

(1)除颤能量的选择

单相波从200j开始,如未能成功转复,应逐渐增加能量直到达到360j。双相波则从50—100j开始,如无效,逐渐加量,直至达到200j。

(2)电极的位臵

现行常规放臵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胸骨右上方锁骨下,另一电极放臵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上。

另一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心尖部,另一电极臵于背部右肩胛下角位臵。但此方法操作极不方便。

注意点:连续5组cpr后除颤1次,除颤1次后立即再行5组cpr,再检查患者心律,对持续室颤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剂量为150~300mg

二、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处理基本同成年人,但有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1、判断意识:

婴儿对语言如不能反应,可以用手拍击其足部,或捏掐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2、人工呼吸

婴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能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举颌,以保持气道平直,再用口贴紧婴儿口与鼻的开口处,施行口对口鼻呼吸。

3、检查肱动脉

婴儿因颈部肥胖,颈动脉不易触及,可检查肱动脉。

4、按压部位及方法

婴儿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用2—3个手指轻轻下压2~3cm左右,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附: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一、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1、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则说明复苏无效。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如面色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跳已恢复。

4、神志: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应仍然坚持口对口呼吸或其他呼吸支持。

二、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现场cpr应坚持连续进行,在现场抢救中不能专断地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

现场抢救人员停止cpr的条件为:①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有良好恢复;②有其他人接替抢救,或有医生到场承担了复苏工作;③有医生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在医院内对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cpr60min,而患者仍无生命体征者,或对非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在cpr期间,了解患者自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超过15min,经cpr30min无效者,即可停止cpr。

当然,凡能确定脑死亡者,均为停止cpr的指征。脑死亡的临床判定标准如下:

1、深昏迷;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三项全部具备。

急诊科编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3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4 下一篇:2023年王金战老师的讲座读后感(3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