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设计(4篇)

2023-12-22 互联网 实用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设计篇一

章节: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和复杂反

质量作用定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基元反应应,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以及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重点: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教学难点: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80分钟)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1.平均速率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产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

? = d ? / dt(瞬时速率)

= ?? / ?t(平均速率)

举例说明:

3h2(g)+ n2(g)= 2nh3(g)

t = 0 s(mol)3.0 1.0 0.0

t = 0.1 s(mol)1.5 0.5 1.0

以h2计算反应进度

? = ?nh2 / ?h2 =(1.5-3.0)mol /-3 = 0.5 mol

计算其反应速率:

? = 0.5 mol / 0.1 s

= 5.0 mol / s

注意要点:

a.反应速率的单位:mol s-1

b.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选择无关。

c.数学概念上分清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的不同。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1、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微观)

(1)、基元反应

2no+2h2 = n2+2h2o 2no n2o2(快)(1)

n2o2+h2 2o+h2o(慢)(2)

n2o+h2 2+h2o(快)(3)

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2).非基元反应

不是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

1.2、简单反应和复合反应(宏观)

(1).简单反应:

(2).1.3.与以反应

a(a)+ b(b)= d(d)+ e(e)

r =k ca(a)cb(b)-

k 仅由一种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 复合反应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复合反应中决定整个反应速率的那步基元反应,称为控速步 质量作用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 简单反应(或复合反应中任一基元反应), 反应速率式中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简单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常数

简单反应

a(a)+ b(b)= d(d)+ e(e)

r =k ca(a)cb(b)-速率方程

说明:1.不同反应,反应速率常数 k不同

2.同一反应,k 随 温度、溶剂、催化剂而变,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1.4.应用速率方程注意事项

(1)若反应物为气体,可用分压代替浓度

(2)固体、纯液体、稀溶液中溶剂不写入表达式

c(s)+o2(g)= co2(g)

r = k c(o2)

(3)k、r 的量纲

r 的量纲为[c][t]-1 如mol²dm-3 ²s-1

1.5.速率方程的确定

a(a)+ b(b)= d(d)+ e(e)

速率方程表示为 r =kcx(a)cy(b)

反应级数= x + y

x 为a的反应级数

y 为b的反应级数

(1)若为简单反应

则 x=a,y=b,反应级数= a+ b

(2)若为复合反应

则 x、y 由实验确定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887年瑞典化学家arrhenius总结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化学反应速率常

数与温度有如下的关系:

上式称为―阿伦尼乌斯公式‖。

式中: r=8.315 j mol-1 k-1, 摩尔气体常数。ea, 活化能,―阿伦尼乌斯公式‖的用途:

1 一条直

2式,也可求

(1)、对某一个实际反应,可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求取其活化能。方法: 在不同的温度下测量其反应速率常数,然后以lgk对1/t作图,可得线。此直线的斜率为-ea/2.303, 截距为a。、如果我们已知反应的活化能和某一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利用此公得另一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三).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碰撞理论要点

1.假设分子是无内部结构和内部运动的刚性小球。

2.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但只有少数能量高的分子间碰撞,才

活化分子

(2)

1.

2.(3)

ea= e*u1 = q + w

出的构成: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分子间势能、电子运动能、核能等。是一种热力学状态函数 无法知道他的绝对值,但过程中的变化值却是可以测量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表述:能量只可能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但不能自生自灭。热力学第一定律有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是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归纳总结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2.1、热力学第一定律------u、w、q的关系

u2=u1+q +w

(1 w=we+w’=0)

*u的 △u=u2-u1= q +w 体系吸热,q 为+;体系放热,q 为。三)、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 如果体系的变化是在恒容的条件下,且不做其他非膨胀功(w’=0,则:此时: δu = q+w = qv 即:热力学能变等于恒容热效应。在弹式量热计中, 通过测定恒容反应热的办法,可获得热力学能变δ

数值.?

2、恒压热效应与焓变

在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很多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大气层中(一个大气压,103kpa)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体积有变化,但压力恒定的过程(恒压过程)。为了方便地研究恒压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

——焓。

焓变——化学反应的恒压热效应

现设体系的变化是在恒压、只做膨胀功(不做其他功,如电功等)的条件

下进行的在此恒压过程中:

*体系吸收的热量记作 qp

*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 p(?v)= p(v2-v1)

因此,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 w =-p(?v)=u1 = ?u = q + w

= qpp(v2u1)+ p(v2(u1+ pv1)

定义热力学状态函数 焓,以h表示

h = u + pv

则:qp =(u2 + pv2)h1 = ?h

重点理解

焓h是一种状态函数,只与体系的起始状态有关。与过程路径无关。

焓变值?h等于体系在恒压过程中的热效应qp。在其他类型的变化过程中,焓变值?h不等于热效应,但并非说,焓变值?h为零。

焓代表了恒压条件下体系所包含的与热有关的能量,具有能量量纲,单位

是j 或 kj。

因为经常遇到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大气层这样一个恒压环境中发生的,所以焓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状态函数。

焓与与热力学能一样,其绝对值无法确定。但状态变化时体系的焓变δh却

是确定的,而且是可求的。

焓是体系的广度性质,它的量值与物质的量有关,具有加和性。

过程与焓

(1)对于一定量的某物质而言,由固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都必须吸热,所

以有:

h(g)> h(l)> h(s)

(2)当某一过程或反应逆向进行时,其δh要改变符号即:

δh(正)=-δh(逆)

(3)对于任何化学反应而言,其恒压反应热qp可由下式求出: qp=δh= h生成物-h反应物

(在化学反应中,可把反应物看作始态,而把生成物看作终态)

δh>0为吸热反应,δh

由于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其δh=qp,即为恒压反应热。所以焓变比热力学能变更具有实用价值,用得更广泛、更普遍。

3.焓与热力学能的关系

由焓的定义: h = u+pv

则:δh = δu+δ(pv)

i)对于恒压、只作体积功的化学反应,有:

δh = δu+ pδv

ii)对于固相和液相反应,由于反应前后体积变化不大,故有: δh ≈ δu

iii)对于气相反应,如果将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则有: δh = δu +δn(rt)

式中δn为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之差。

(四)、盖斯定律与反应热的计算

1.反应进度和热化学方程式

i)什么是―化学反应的进度‖?

——描述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在反应的某一阶段中,某反应物量(摩尔数)的改变值与其化学计量数的商。

单位:mol 用希腊字母ξ表示。

对于任一化学反应,有质量守恒定律:0=??bb,例如下列给定反应:

式中nb(?)和nb(0)分别表示反应进度为?和0时,b物质的量(mol)。注意:反应物的计量系数取负值,生成物的计量系数取正值。

举例说明:

3h2(g)+ n2(g)= 2nh3(g)

t = 0 s(mol)3.0 1.0 0.0

t = 0.1 s(mol)1.5 0.5 1.0

以h2计算反应进度

? = ?nh2 / ?h2 =(1.5-3.0)mol /-3 = 0.5 mol

以n2计算反应进度

? = ?nn2 / ?n2 =(0.5-1.0)mol /-1 = 0.5 mol

以nh3计算反应进度

? = ?nnh3 / ?nh3 =(1.0-0.0)mol / 2 = 0.5 mol

ii)热力学标准态

热力学在处理化学反应体系时,必须选定某一状态作为―计算、比较的标准‖,这一标准即称做热力学标准状态。

iupac规定:100 kpa为标准压力,以p?表示之,处于标准压力之下的体系,称为体系的标准状态。各种体系的标准状态规定如下:

纯固体、液体,当该物质处于外压为标准压力之下。

纯气体(理想气体):p = p? = 100 kpa

混合气体:pi = p? = 100 kpa(pi 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

理想溶液:p = p? = 100 kpa,c = c? = 1.0 mol/ dm3(c :标准浓度)

注意事项:

上述标准状态并未指定温度,即:

h2(100 kpa, 298k)是标准状态,h2(100 kpa, 200k)也是标准状态。

iupac推荐298.15k作为温度的一般参比标准,如不注明,则指的是298.15k,其他温度则须指明,用(t)表示。

iii)化学反应的标准焓变、标准摩尔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

在特定的温度之下(如不特别指明,则为298k)如果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包括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热力学标准状态(p=p? = 100 kpa),此时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焓变即称作:标准焓变,以符号δrh?表示之。

例如:

1.5 h2(g)+ 0.5 n2(g)= nh3(g)

δrh ? =-46.11 kj

但是:化学反应的焓变,不仅与温度、压力等有关,还与反应中物质的量有关。

规定:化学反应进度ξ=1时化学反应的焓变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以符号δrhm?表示之。

δrhm? = δrh? /ξ

例如: 3 h2 + n2 = 2 nh3(气体)

δrhm? =—92.22 kj/ mol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 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thermodynamic equation)。例如,在298.15k时有:

1)h2(g)+ 1/2 o2(g)= h2o(l)?rh?m =571.6 kj?mol-1

3)c(石墨)+ o2(g)= co2(g)?rh?m =s0

所以:st = ?s + s0

= ?s + 0

= ?s

物质的标准摩尔规定熵(简称:物质的标准熵)

在标准状态下(100kpa), 1 mol纯物质的规定熵,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规定熵,以符号sm(t)表示。单位:j ? k-1 ? mol-1。

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

在特定的温度之下(如不特别指明,则为298k)如果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热力学标准状态(p=pθ),此时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的熵变即称作:该反应的标准熵变,以符号δrs 表示之。

当化学反应进度ξ=1时,化学反应的熵变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以符号δrsm 表示之。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的计算:

a a + b b = d d + e e

δrsm = dsm(d)+e sm(e)bsm(b)

4 是向着熵值、熵变和化学反应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体系中发生的任何化学反应或化学变化,总增大的方向进行,即孤立体系的自发过程,δs孤立>0。非孤立体系: δs体系 + δs环境 > 0

(三)、吉布斯自由能

1、吉布斯自由能变与自发反应的方向的因素,据,而δs

提出一

g = h

前已述及:自发的过程,其内在的推动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能量其二还有混乱度即熵的因素。δh仅考虑了能量的因素,不可作为判仅考虑了混乱度的因素,也非全面。为了同时考虑能量和混乱度两方面的因素,1876年美国化学家gibbs个新状态函数g作为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 t s δg = δh – δ(ts)在等温、等压下

δg = δh – tδs

上式称为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从中我们看到,δg中包含了δh(能量)的化学

2 和δs(混乱度)两方面的影响。化学热力学告诉我们:在等温、等压、不做非膨胀功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着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δg 0 ,不自发进行,但反向是自发的。、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a)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fgm

在标准状态下,由1 mol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 mol的纯物质的反应过程中的3 a a + b b = d d + e e

小,可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为该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记作:δfgm 注意:只有相对值,无绝对值 单位:kj mol-1、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 δrgm = dδfgm(d)+eδfgm(e)-aδfgm(a)-bδfgm(b)或δrgm = δrhm—t δrsm 必须牢记: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熵变随温度的变化很以忽略不计。但δrgm 是一个温度的函数,同一个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有

不同的δrgm 值。

4、压力、浓度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

rgm的a)

aa + bb = dd + ee

——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对于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我们必须通过计算,先确定δ符号,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压力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气相反应)

其中: pa、pb、pd、pe为气体的分压(kpa)

pa/ pθ 等称为相对分压,无量纲。

而 = jp(相对分压商)

所以: δrgm = δrgm + rt ln jp

c)浓度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溶液反应)

aa + bb = dd + ee

其中: ca、cb、cd、ce为浓度(mol / dm-3)

ca/ cθ 等称为相对浓度,无量纲。

而 = jc(相对浓度商)

所以: δrgm = δrgm + rt ln jc

总结

对于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

aa + bb = dd + ee

δrgm = δrgm? + rt ln j

上式称为化学反应范特霍夫等温式。

d)浓度、分压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浓度、分压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表现在:分压商jp、浓度商jc对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产生影响。

做出是

但是:如果 δrgm > 40 kj/mol 或 δrgm

章节: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化学平衡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t)与δrgm?的关系,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有关平衡

2.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t)与δrgm?的关系。常数计算。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教学难点:平衡常数k(t)与δrgm?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5分钟)提问:1.何为热力学第二、三定律? 通过什么物理量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条件如何?

二、新课讲解(80分钟)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1、什么是―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co + h2o = co2 + h2

应的这种性质,可逆程

很少有化学

2 kclo3 = 2 kcl + o2

2——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化学反称为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有的度大些(如上例),有的可逆程度小些(例如:ag+ + cl-= agcl?)。反应能―进行到底‖,已知进行得―最完全‖的化学反应是:、什么是化学平衡? 共同特点是(1)、δr gm(t)=0

(2).正向反应的速度与逆向反应的速度相等

(3)、浓度、分压等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4)、平衡是动态平衡

(5)、化学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二)、平衡常数

1、什么是―平衡常数‖?

对于一个特定化学反应 aa + bb = dd + ee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有?rgm(t)= 0

即:

其中:pa、pb、pd、pe是指在平衡时的分压

对上式进行变换:

令:

则有:

此式给出了平衡常数与热力学状态函数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溶液中的反应,可依此类推:

令:

则有:

注意要点:

?平衡常数反应了某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的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反应进行得

? 各反应物质

? 是一个定

越完全。平衡常数可由实验的方法测定。即: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分别测出的分压(或浓度),再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的数值,不随压力(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值(常数)。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设计篇二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学时:51)

第一章生物化学和细胞(1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概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点:重点介绍生物化学的内涵、研究任务及其地位,通过生物化学发展史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介绍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发展简历

2、生物化学的基本内涵

1、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生物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3、细胞的概念及重要的细胞器

3、生物化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学好生物化学

5、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后记

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无疑能够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

第二章 氨基酸和肽(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蛋白质是一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信息的体现者,在生物体内具有特殊的地位。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教学要点:重点讲授氨基酸的种类、结构和性质,肽的概念及生物体中的活性肽。

教学内容:

1、氨基酸结构和分类 (1)氨基酸的结构

(2)基本氨基酸的分类(要求学生熟记)(3)不常见蛋白质氨基酸及非蛋白质氨基酸

2、氨基酸的酸碱特性

(1)氨基酸的构型、旋光性和光吸收

(2)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3、氨基酸的特征化学反应

4、肽

(1)肽的结构和命名(2)肽键的结构特点(3)肽的理化性质

5、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第三章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是由其三维结构来体现的,蛋白质具有有序的结构层次。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及活动规律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

教学要点:重点讲授蛋白质的4个结构层次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二级结构的概念

(2)二级结构单元的种类:

a-螺旋(重点:α-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侧链在a-螺旋结构的影响:)β-折叠3.β-转角4.无规则卷曲(结构特点)

2、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 (1)超二级结构的概念(2)超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

3、蛋白质的结构域

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1)三级结构的概念

(2)球状蛋白的三级的结构特征(3)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

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四级结构的概念

(2)蛋白质四级结构的特点

6、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1)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2)变性的本质

(3)变性的因素

(4)变性蛋白质性质的改变

(5)蛋白质的复性

7、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结构

(2)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与结合氧

协同效应; 波尔效应; bpg的别构效应(3)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

教学后记

讲述蛋白质α螺旋二级结构时,内容抽象,需要同学们发挥空间想象力,可以

2 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 蛋白质研究技术(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是研究蛋白质的基础。

教学要点:重点讲授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1)透析和超过滤

(2)密度梯度离心

(3)凝胶过滤

2、利用溶解度差别的分离方法(重点)

(1)等电点沉淀

(2)盐溶和盐析

(3)有机溶剂沉淀法

3、根据电荷不同的分离方法(重点)

(1)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2)离子交换层析法

4、根据配体特异性的分离—亲和层析

5、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

教学后记

讲述蛋白质分离纯化时,结合所开设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 酶化学(4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酶是生物催化剂,没有酶就没有生命活动,从酶的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内容也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

教学要点:重点讲解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催化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及酶催化活性的调节方式,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和酶活力、比活力等的测定方法并能进行有关的基本计算。

教学内容:

1、酶通论

(1)酶的研究历史(注意在研究历史中生物催化剂概念的发展)(2)酶的概念

(3)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 酶的催化活性可调节控制(4)酶的分类(5)酶的命名

(6)酶活力的测定(重点)

酶活力; 酶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 酶活力的表示方法; 比活力

2、酶促反应动力学(重点)

(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重点)

v-s曲线;米氏方程;米氏常数的意义及测定

(2)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3)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4)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3(5)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6)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重点)

不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

3、酶的作用机制

(1)酶的活性中心(重点)

活性中心(酶活性中心的特点); 必需基团(1)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

(2)酶作用高效性的机制

中间产物学说;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

4、酶的活性调节(重点)(1)别构调节

别构调节; 别构酶的特点; 别构酶调节酶活性的机理

(2)共价调节酶

(3)酶原及酶原的激活

(4)同工酶

教学后记

对比讲解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联系实际例子讲解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效果较好。用实例讲解目前酶在医药上的应用并和理论相结合,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六章 辅酶和维生素(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辅酶在物质代谢中传递基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族维生素是主要的辅酶。

教学要点: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及脂溶性维生素 教学内容:

1、维生素概论

2、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焦磷酸硫胺素;维生素b2和fmn、fad;泛酸和辅酶a;烟酸、烟酰胺和nad、nadp;维生素b6及其辅酶;生物素;叶酸和四氢叶酸;维生素b12及其辅酶;硫辛酸

3、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 及维生素a原;维生素d 及维生素d原;维生素k;维生素e

第七章 糖(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糖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并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教学要点:在讲授糖类化合物的基础上,本章重点让学生了解近年来糖复合物研究的新进展,以及糖复合物新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1、糖的概论

2、糖的分类

3、单糖的结构、性质和衍生物

4、寡糖、同多糖、杂多糖

第八章 脂和生物膜(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脂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要点:在讲授脂肪化合物的基础上,本章重点加强学生对脂酰甘油类和磷脂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内容:

1、脂类的概念、结构及特性

2、脂肪酸

3、三酰甘油

4、甘油磷脂

5、鞘脂、类固醇

6、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膜的流动性、跨膜运输

第九章 核酸(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在生命的延续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领域。

教学要点:重点讲授核酸的化学本质、结构和性质,要使学生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概述

(1)核酸的研究历史

(2)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2、核酸的化学组成戊糖;碱基;核苷;核苷酸; 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3、核酸的分子结构 (1)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2)rna的分子结构

rna的分类及特点;rna分子的结构特点

4、核酸的性质

一般物理性质;核酸的水解;两性解离;紫外吸收性质(重点);变性(重点);复性与杂交(重点)

教学后记

讲述核酸dna双螺旋结构时,一方面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另一方面通过与蛋白质α螺旋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十章 代谢导论(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是学习后面各个物质代谢的基础。

教学要点: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作用,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教学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2、代谢途径区室化, 代谢调控

3、热力学原理与偶联反应

4、高能化合物

5、氧化还原反应

第十一章 糖酵解(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糖酵解是各种糖代谢反应的共同步骤,对生物体有重要意义。教学要点: 重点讲授糖酵解的十步反应及生理意义。教学内容:

1、糖酵解的含义

2、糖酵解的过程 (1)己糖磷酸化反应

①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②6-磷酸果糖的生成③1,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2)磷酸丙糖的生成(3)丙酮酸的生成①1,3-二磷酸甘油酸的生成②3-磷酸甘油酸生成③2-磷酸甘油酸的生成④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生成⑤烯醇式丙酮酸的生成⑥丙酮酸的生成可以自动转变为稳定的酮式丙酮酸,(4)乳酸的生成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①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有少数组织细胞所需的能量仍然主要由无氧分解过程中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的atp提供。②某些情况下,糖无氧分解供能有特殊意义。③某些病理情况下,以获取少量能量。

教学后记

强调糖酵解代谢的主要途径,能量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第十二章 柠檬酸循环(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柠檬酸循环是生物体获得大量能量的反应,也是糖、脂彻底氧化供能的共同步骤。

6 教学要点: 重点讲授柠檬酸循环的步骤及生理意义。教学内容:

1、糖有氧分解的概念

2、糖有氧分解的反应过程

糖有氧分解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葡萄糖或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分解生成丙酮酸,反应是在胞浆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反应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1)糖氧化分解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3)乙酰coa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反应步骤如下:

①柠檬酸的生成,是tca循环过程的一限速步骤。

②柠檬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柠檬酸在乌头酸酶的作用下,③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④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⑤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⑦延胡索酸水化生成苹果酸 ⑧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3、糖有氧分解的生理意义 (1)提供能量

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时可净生成32(或30)分子atp。(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3)糖有氧分解代谢途径联系着体内其它物质的代谢

教学后记

强调糖有氧氧化过程能量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第十三章 糖原代谢、糖异生和磷酸戊糖途径(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糖原代谢是生物体贮存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方式,糖异生是补充血糖的重要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是联系核苷酸合成的重要途径。

教学要点: 重点讲授这三类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教学内容:

1、糖原的酶促降解

2、糖原的生物合成3、糖异生

4、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5-磷酸核糖(2)生成nadph 磷酸戊糖途径的另一主要代谢产物是nadph。nadph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7 ①nadph是体内重要的供氢体,②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③nadph参与肝内生物转化反应。

教学后记

强调糖代谢过程能量变化的理解及糖原的分解与合成的相互关系。

第十四章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是生物体物质代谢过程伴随的能量代谢生成atp的主要方式。教学要点:重点讲授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与呼吸链有关的酶和电子载体、电子传递的抑制剂、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及机理。

教学内容:

1、概述生物氧化体系概念、类型和特点

生物氧化概念;线粒体氧化体系及其功能;非线粒体氧化体系及其功能;

2、线粒体氧化体系 (1)呼吸链概念

(2)呼吸链的主要组分及其作用

辅酶ⅰ、黄素蛋白、铁硫蛋白、泛醌(q),细胞色素体系(3)呼吸链传递体的顺序

(4)主要的呼吸链,呼吸链复合体

介绍nadh、fadh2呼吸链组成以及各自包括的呼吸链复合体

3、生物氧化过程中atp的生成(1)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概念(2)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概念;p/o比;举例说明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生成能量的机制(3)氧化磷酸化的抑制类型

电子传递抑制剂、解偶联剂

教学后记

利用图表对比讲解两个呼吸链效果较好;

强调理解氧化磷酸化是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第十五章 脂代谢(4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脂肪代谢是机体产生热量的重要途径,是机体在血糖浓度低下时为细胞提供糖和能量的一种方式。

教学要点:在有机化学讲授脂肪化合物的基础上,本章重点加强学生对脂酰甘油类和磷脂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脂肪酸-氧化途径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及调控途径。

教学内容:

1、脂肪的分解代谢(重点)(1)脂肪的水解

8(2)甘油的分解

(3)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脂肪酸的活化、穿膜、β氧化(脱氢,加水,脱氢,硫解)

(4)脂肪酸的其它氧化分解方式

1)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分解

2)脂肪酸的α-氧化

3)脂肪酸的-ω氧化

4)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

(5)乙酰coa的去路(6)酮体的代谢

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分解;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2、脂肪的生物合成 (1)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原料的准备;合成阶段;延长阶段(2)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教学后记

强调脂肪酸的β-氧化,运用动画展示效果好;

学生普遍认为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计算问题有些难度,要细讲;

与脂肪分解代谢对比归纳讲解脂肪合成过程较好; 强调脂类代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第十六章 氨基酸代谢(3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是生物圈中氮素循环的关键,并与糖代谢和脂代谢相互关联。

教学要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氨基酸降解与合成的主要途径,初步理解蛋白质代谢与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2、氨基酸的分解与转化(重点)(1)氨基酸代谢概况

(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重点)

(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3)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4)氨基酸分解产物的转化

氨的代谢转变(尿素循环)(重点);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途径

第十七章 核苷酸代谢(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参与生物圈中氮素循环,也是核酸生物合成的基础。

教学要点: 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核苷酸分解和合成的一般途径,认识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催化作用特点。

教学内容:

1、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的降解;

嘧啶的降解

2、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重点)(2)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单核苷酸转变成核苷二磷酸和核苷三磷酸(自学)

(4)各种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教学后记

讲述核苷酸生物合成时,通过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了解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过程,掌握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原料。

第十八章 dna复制(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流动即中心法则的基础,dna复制的保守性是生物体保持物种遗传稳定性的基础。

教学要点: 重点讲授dna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的机制,了解dna复制保证遗传稳定的内在因素。

教学内容:

1、dna复制方式

半保留复制

2、参与dna复制的因子(重点)

(1)dna聚合酶的活性

(2)dna拓扑异构酶(解旋酶)

(3)单链dna结合蛋白(ssb)

(4)引物酶

(5)dna连接酶

3、dna复制过程(重点)

(1)复制的起始:dna复制的起点;复制叉的形成;起始的过程(2)复制的延伸:开始新生链合成过程;冈崎片段;半不连续复制(3)复制的终止

4、逆转录

逆转录; 逆转录酶

5、dna损伤与修复

(1)dna 的损伤

(2)引发突变的因素

(3)突变分子改变的类型

(4)损伤的修复(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教学后记

讲述dna复制时,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帮助理解。

第十九章rna合成(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rna的生物合成是遗传信息流动的中间体,rna获得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并最终传递给蛋白质。

教学要点:重点讲授rna合成的机制和rna的转录后加工。教学内容:

1、转录基本特点

2、原核细胞rna转录合成特点(重点)

(1)起始位点的识别

(2)转录起始

(3)链的延伸

(4)转录终止

3、真核生物的转录作用

(1)真核rna聚合酶

(2)转录

4、转录过程的选择性抑制剂

5、转录产物的“加工”(重点)

教学后记

讲述rna合成时,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帮助理解。

第二十章 蛋白质合成(2学时)

本章重要地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基因表达的结果,是遗传信息的最终体现。教学要点:重点讲授遗传密码的特性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般过程。教学内容:

1、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三类rna及核糖体

rrna

trna

mrna

2、遗传密码子(重点)

遗传密码

遗传密码子的特点

3、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重点)

氨基酸的活化

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启始、延伸、终止与释放)

五、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特点

教学后记

讲述蛋白质合成时,给同学们播放flash 动画帮助理解。

习题解答、辅导、答疑(2学时)

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框架,解决遗留问题,熟悉答题方法,做好考前复习。

教学内容:

对每章的习题进行课堂集中解答,并回顾和总结本门课程所讲授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批答疑。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设计篇三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2014初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初中化学】 【篇2: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

板】

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时间:2013-1-6 15:51:26 点击:669 【大 中 小】

初中化学教案:初三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 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教学设计示例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重点:增强环保意识。课时:1课时准备: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2)[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2.观看录像《空气》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篇3: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电子教案设计篇四

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氢气实验室制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

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 + 化合物=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稀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

2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稀硫酸 ==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

4== znso4 + h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

3氯酸根

kmno4

高锰酸根

naoh

氢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动

1 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 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 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

4 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再来一篇
上一篇:小学生期中考试反思(四篇)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3篇)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