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一
1、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闭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闭住呼吸,有的学生说是抑制呼吸,我让学生去查字典,知道“闭”是……“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毛的尽职。
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闭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课上读的形式少,有感情朗读来有待提高。
《猫》一课教学反思
上次,区里语文教研活动,杨中原对开课老师提到,四年级学生要逐步学会概括,课堂要整体入手。我觉得此言甚是有理,我想这样,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布局谋篇能力。我一开始让学生找到“古怪,可爱”概括老舍爷爷笔下的猫。在学习“古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用“说它xxxxxx吧,可是xxxxx。”概括猫的四个方面的不同表现。既运用了关联词,又整体把握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是用这四个方面来突出猫的“古怪”!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二
《猫》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都找出了猫的特点,读得很好,评得也不错,你们还有没有想说的?
(学生中没人举手,并不同程度地显出了丝丝倦意)
师:刚才,你们的读书感染了老师,老师也想来读读。现在请你们来当评委,给老师点评点评。
(学生立即来了精神,个个端坐,人人静听)
师读:“它要是高兴啊,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碰(蹭)你的脚,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印上几个爪印(小梅花)。”(故意将其中两个词读错)
生:(议论纷纷):老师读错了!把“蹭”读成了“碰”把“小梅花”读成了“小爪印”。
师:哦?“蹭”不就是“碰”的意思,“小梅花”不就指“小爪印”吗?反正都一样!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评委们得找出充分的理由说服我。
(老师故意以错这“一石”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生甲(边说边做动作)“碰”就是这样挨一下,而“蹭”是这样轻轻的摩擦(生笑)
师:你用动作表示真形像,看来这两个词是有点不一样。
生乙:“蹭”比“碰”有感情,我跟妈妈撒娇时,就是用身子在妈妈的怀是蹭来蹭去的(众生笑)别笑呀,我是想说猫用身子蹭作者的腿,说明猫与主人很亲热,在向主人撒娇呢!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有说服力。
生丙:还可以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感情。本来在洁白的稿纸上留下猫爪印是件让人不愉快的事,作者却把它看成美丽的小梅花,说明作者特别喜欢猫,在他眼里,猫什么都好,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哪怕再淘气也可爱。
师:真了不起,把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都给体会出来了。
生丁:我补充一点,猫爪印确实很像梅花,说明作者观察事物很细致,“小梅花”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了情感这词用得妙。
师:不仅体验出情感,还品味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我彻底地服了。你们真会读书(伸出大拇指)!还能给我一个机会重读吗?
(师感情朗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从你们的掌声中我知道自己进步了。看来领悟了课文内涵后,书才能读得更有感情,更加动人。同学们要继续努力啊,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超过老师,谁来读读?
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局限,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出现“缺氧”现象。如果不加引导,就会使阅读实践流于肤浅。那么,教师如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猫》一课中教师机智地运用“欲擒故纵”法,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评价的主客体一互换,使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一下活跃了,学生一听要给老师点评,首先,更注意倾听了;其次,在指出老师错误时,要仔细阅读文章,还要认真思考。这种“看似无心胜有心”的引导使学生的阅读一步步深入,不仅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还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探究了写作的方法。如此教学,相信一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三
原定任务: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在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这一板块就已经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剩下的十五分钟里,本打算在快速梳理课文结构后就开始着手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因为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晰,抓住猫的性格古怪(1—3自然段)与满月的小猫很可爱这两个方面展开来写。文中的第1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的的第一句话都已经做了概括,相信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但在行进过程中,却有不少波折,导致后面的部分都在梳理课文的内容。不觉时间有浪费,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匀讲开来,还是走得匆匆了些。
过程如下:
原本是想这么问学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可话一出口,鬼使神差:“说说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猫的特点?”一生答:“三个方面。”当下第一反应,里面可以稍作停顿。于是再问:“还有不同的吗?”答案很多: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五个的都有。在我们看来条理很清晰的一篇文章,可在学生眼里却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解答,看来问题还真不小。问题从哪来,回哪去。我请这五个学生都来说说分别是哪几个方面,并做板书:
一个方面:性格古怪
两个方面: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三个方面:无忧无虑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四个方面: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勇猛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五个方面:老实贪玩高兴时温柔可亲声音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接着就引导学生来讨论,哪个不大恰当。有学生指出三个方面和五个方面的很不合理,他们直接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去掉了,且“无忧无虑”不是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只是其中某一个方面。“老实贪玩”就是猫的性格古怪,可以合在一起。“声音”就是写猫的温柔可亲。这样一来这两个答案都可以去除掉。有学生继续比较,“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与猫的“性格古怪”无关,不能合并,于是第一个答案也可以排除掉。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两个答案了。
两个方面: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四个方面: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勇猛满月的小猫很可爱
不少学生都赞成后一种提法——四个方面。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想想看。有一个学生提到:第二自然段是写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与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这也应该归并到“性格古怪”里去。我立即予以肯定。又有学生发现在写“勇猛”的时候,还提到小猫“什么都怕”这也是古怪的一个方面,也应归并到“性格古怪”,这样一来,课文就合并成两个方面了。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我匆匆做了总结发言。
课后,一个学生感慨道:“我们好像成了辩护律师了!”学生们享受这样的思辨时刻。不过也有孩子埋怨道:“老师,你都在为那个对的同学做辩护。”言下之意,老师放手得还不够彻底!在最后关头,气再沉一些,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在课文中再好好走一遍,毕竟一两个学生的发现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给学生时间,就能让他们把课文梳理得更细致一些,对行文了解得更透彻一些。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四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作者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集于猫一身,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老舍先生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过程,我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一、重视整体把握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猫的?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
二、抓住“古怪”理解课文。学习第一部分时,让学生找出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抓住“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三个方面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句,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知道这种矛盾性格集于一身就是古怪。如从“乖、小梅花”等词语体会到作者喜爱猫的感情。
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从‘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猫睡觉,玩耍,捉老鼠,蹭腿,斗蛇等形象。通过录音体会到了猫丰富多腔的叫声。课堂生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教学本课,总体上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课堂因此而充满了活力。但是有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还不够。另外,因为内容多,容量大,后面的内容学的有些匆忙。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五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前两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是叙事性散文,《华南虎》是现代诗歌,《马》是科普说明文,《狼》是叙事性的文言文,这体现了编者编写教材的同一题材、主题相近而文体裁不限的选编意图。
编者在“单元说明”中说:“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编者对于这一系例文章,提出了阅读要求。同时,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给出了阅读性提示:“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会有各不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课文后的“研读与练习”第一题“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情感。第三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是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这道题编者的意图是学生能结合文本的理解能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与人应该怎样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与动物之间要怎样的和谐相处,了解这些问题,对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自然是饶有兴趣的。阅读这类内容的文章,不仅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同时对培养他的趣味与情操是有好处的。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形式上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要依据教师对文本及学情的分析与认识。它一方面预设的,同时它又是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所以,它既具有预设的特点,又具有生存的特点。根据以上对《猫》所处的这一单元背景、文本本身、学情认识的分析,可以预设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作者描写三只猫的相同与不同,并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能有效解读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领悟,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明辨事非、反对主观武断的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弱小动物的关注与同情。
坚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与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体验。具体地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发现并解决阅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地学习,将学生分成六小组,互相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地学习,引发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临时生存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含与意义。在方法上,采取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方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组织教学权留给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教学理念。
(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结合句子识记、理解、掌握它。
(2)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小组讨论,生存一个或几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4)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二读文本,质疑思考。
(1)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交流对方提出的问题,形成讨论结果。
(2)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
问题预设: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在养猫的经历中,哪一次养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能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试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能根据内容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
(3)课文主要写第三只猫,那么把写前两只猫的内容删去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把握文章的脉络。)
(4)文章写“我”三次养猫,“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让学生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重在句子的朗读,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5)从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三读文本,拓展延申。
问题预设:
(1)假若第三只猫没有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说出自己的思考。)
(2)被别人冤屈或知道自己无端冤屈了他人,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说说你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的目的。)
对教学过程施行的说明:整体感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与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质疑思考部分的问题预设是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学生展示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应据学生自学情况而定。不过,学生展示了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通过巡查,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归纳,有的可能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这可以按预设的教学方式解决,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而的确又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解决。这施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一定让学生说,不能解决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绝不越俎代疱。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读”与让学生“说”便是重点。
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有多种,有朗读和默读,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写三次养猫经历中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一读文本,整体感悟”、“二读文本,质疑思考”、“三读文本,拓展延申”为主线贯穿,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后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起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这么强调“读”,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阅读,生成了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第三只猫明明是不被喜欢、令人可厌的,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会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更难过得多”?又如,写第二只猫时,作者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经历,是告诉我们严于律己的做人还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学生不自主阅读,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读是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也是一种感悟。在施行“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评说,教师的择机引导、指导朗读,师生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自主地找出这样三句话来朗读与评说:“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辛酸、愤恨、怅然、伤感、懊悔,语调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体味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学生“读”是隐性的思考,那么,学生“说”就是显性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鼓励学生能根据阅读作品说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如在对三只不同的猫的认识上,学生这样说:“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运用了动作描写,写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飞扑过去捉。”——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晃着圆圆的脑袋,睁着圆圆的眼睛,长于爬树、善于捕捉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是一只活泼而有趣的猫;“冬天是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猫来的时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给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蜷伏”一词,表现出这是一只很可怜的猫。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想通过学生的自主的读、合作的读、教师引导的读,通过学生展示生存的问题,然后学生自由言说、教师点拨学生深层次的言说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并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做到了严谨有序,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收获来看,不谦虚地说,已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最终的课堂呈现状态来看仍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设计理性有余而趣味不够。
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程序的设计基于自己学习文本的认识。想通过学生的读与说,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发言,可惜的是只有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大多数同学只是认同别的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不处于一个“顿悟”的状态,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获得认同,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做到严谨有序,同时也就有效,这样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有趣,且又能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只采用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形式,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不足与学生的阅读心理把握不准。
(2)教师调控不够机智
在节课中,教师应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但绝不是教学的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者过多的依赖于已预设的教学设计,过多的担心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教师自己的思路受到了教学设计的“监控”,所以,课后一些老师说我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言说听而不闻,而这些自由言说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出彩点”,教师为什么不适时引导、追问,把对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由此看来,教师怎样机智灵活地改变已生存的教学预设,调控好自己,又能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是值得思考的。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六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重点词语,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即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划出作者喜欢猫的语句仔细品读。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在‘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老舍对猫的喜爱,在他眼中猫就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棒。”还有的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给你抓痒痒’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潜心研读,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
为了上好这样一节亮相课,特别感恩科组和我一起磨课,不断给我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语文老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它还涵盖了许多东西,让我更早明白:如果要当好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注定是在平凡道路上走好每一个踏踏实实的脚印。下面我总结几点关于上完本次亮相课的努力方向:
第一,评价语和过渡语要做到更加简练,指示更明确;
第二,文本细读要继续落实到位,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想、去思考,使其读通、读透文本;
第三,进行有效的指导朗读,老师在平时可训练带读。
第四,公开课应做到基本的条理性清晰;
第五,情景教学时,注意教师用语应说得更美、更优雅!
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议是一笔财富,需要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初心,在人民教师这条道路上倔强地走下去!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七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大猫的古怪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本节课我执教了关于大猫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即文章的1—3自然段。教学设计中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为主线,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总—分”的写作方法为重点,加强三年级学生对文章构段方法的学习。
这节课,从学生的表现,从自己的反思,从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中,我受益颇深。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一、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预习课文后,通过导学卡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
二、重视咬文嚼字。紧紧依靠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在理解课文时通过“过问”这个词理解作者把猫作为家人看待,以及通过反复朗读“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话,体会几个语气词的蕴含的感情色彩,从而理解作者对猫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默读、快速读等,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面向全体学生,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本课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如在寻找大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时,我让学生自由找,然后写到黑板上,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让学生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五、引导学生学习构段方法,积极落实年段目标。《新课标》中要求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基本的构段方法,本节课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构段方法的平台,本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冷漠
古怪
胆小—勇猛
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从而将本课的构段方法“总—分”呈现给学生。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导学卡形式化。本节课导学卡这一部分处理的不恰到,其中的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了读,对于其中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如领读的学生将“枝折花落”读成了“枝‘zhé’花落”。在此,作为老师应该及时纠正,不应该让其他学生跟读错误的读音。学生读完之后,也没有纠正改错的环节。整个检查预习的过程流于形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二、夯实写字教学,消灭错别字。本节课学生到黑板板书“无忧无虑”时,讲“虑”写成了“虚”,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时,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错误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全面纠正,不能不了了之。,而且《新课标》要求课堂要有10分钟的习字时间,这不但是要求学生练字,而是要把习字要求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好习惯,及时纠正学生的坐姿、执笔姿势等。
三、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要思路清晰,内容简单,淡化内容,注重表达,主要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教学要避免“得意忘言”,而是要做到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如本节课中关于“吧、呀、呢”三个语气词的讲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朗读引导不够,这句话重点应该通过三个语气词,体会作者把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活灵活现,而不是体会猫有多么贪玩。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全面肯定,而是应该将正确的回答重点挑明。
四、对词语、句子、标点等细节要把握准确。本节课的课件中出现个别的细节漏洞,比如课件中出现标点在句首,首行没有缩进或者缩进的字节过多等,这些细节错误,提醒我在以后的备课中一定要仔细,避免给学生传递错误的概念。
五、对重点词语把握不够准确。本次教学中,对猫尽职一部分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非……不可”,由于备课时,我对词语把握不够准确,所以导致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了不够准确的信息,这一点告诉我,在以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课文读透,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多请教其他教师,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一定是精益求精的内容。
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慢慢蜕变。尽管现在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坚信通过领导的细心指导和学科其他教师不断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能够更快成长。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篇八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波斯猫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因而去找燕子、蜜蜂、小青蛙询问,最后还是不明白快乐是什么。而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燕子、蜜蜂、小青蛙的话去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教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下的几点是我在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有目的性的自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来理解燕子造窝、蜜蜂酿蜜、小青蛙捉害虫的辛苦。体会他们的快乐,明白波斯猫为何不快乐及“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快乐”的道理。并且我在教学中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自己对“燕子、蜜蜂、小青蛙为什么觉得快乐。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快乐”的理解。学生因为对课文熟悉了,有的学生就说:“燕子一口一口地衔泥来造窝,创造窝的过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乐。”有的学生说“燕子的窝是自己造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乐。”有的学生说:“蜜蜂通过千千万万朵花中才来花粉,才可以酿成蜂蜜,他劳动得很辛苦,并且它的劳动创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别快乐。”有的学生就说:“小青蛙整夜整夜捉害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帮助人们除害,知道劳动有了回报,就觉得是它最大的快乐。”有的说:“波斯猫不劳动,总依赖主人给它东西吃,所以它不会觉得快乐的。”这样,通过读、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本课的说话训练,我采用了“巧设问题,激发说话动机”的方法。在学生学完这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我想对波斯猫说什么?波斯猫听了大家的话会说什么?做什么?学了本课,我明白了什么?这一个个问题看似连珠炮,其实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火花被引燃了,说话的兴趣被激发了。当学生的
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有的说,波斯猫,我要告诉你,只有靠劳动的来的成果才是快乐的。有的说:听了大家的话,波斯猫说:“原来快乐这么容易就能得到”。说着它就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只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别高兴,还感觉到了主人给他的蜂蜜特别甜、炸鱼特别香。有的说,波斯猫知道了劳动能创造快乐,所以他天天去捉老鼠,帮助主人把家里的老鼠都捉完了,他还去邻居家捉,他从此就过上了快乐的日子,知道了快乐是什么滋味了。通过这一训练,学生把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起来,对文本有了一个更深的感悟:劳动能创造快乐。
执教后,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有个别同学在这么有趣的学习气氛中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一个严肃的问题再次出现,那就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