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总结 列表页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8篇

2024-01-13 互联网 工作总结

我们将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为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一个周密的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突发状况和挑战,下面是句子范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1

人影办四月工作总结:

1、积极参加了省人影办主任会议,传达了谢局长的讲话和会议精神,提出贯彻落实意见。

2、飞机增雨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到位,联系协调召开了飞机增雨协调会议。

3、分解了市县20xx年人影工作目标。

4、4月18—19日组织市县开展了火箭高炮增雨.作业效果。

5、加强安全管理,对高炮和火箭审验xx县区作业点的检查全面铺开。及时将人影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6、完成领导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务。

五月工作安排:

1、搞好组织协调,全力做好飞机增雨工作,不失时机开展作业。

2、安排好指挥中心的值班和守班工作。

3、继续加强安全管理,对高炮和火箭审验xx县区作业点的进行检查,加强车辆和设备管理。

4、按照省上分配指标,组织购买回全市112枚火箭弹并分配县区人影办。

5、利用飞机增雨的间歇,继续组织好全市火箭和高炮增雨和防雹作业。

6、加强人影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收集上报作业信息,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7、完成领导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务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部门内部安全生产工作及为社会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开展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实现预防和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总体目标,根据宿迁市气象局和县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要求,特制定20xx年泗洪县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一、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在20xx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检查、考核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20xx年泗洪县气象局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制定安全生产考核办法。

二、完成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措施

(一)与相关各科室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逐级分解落实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二)建立安全生产督促检查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我局的重要议事日程,召开有关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决定和工作部署。在单位内每季度末和节假日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半年进行一次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年终进行考评和总结。督促各科室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隐患和重大问题。对重点工作、重要决定事项、重大事故隐患管理的落实进行跟踪、督办。

(三)人影作业持证上岗,定期不定期人影作业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人影作业期间的安全。

(四)组织开展好以6月“安全生产月”为主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在职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五)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确保各种隐患整改到位。

(六)加强事故防范:

1、做到安全行车,严禁酒后驾车;

2、在人影作业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规定。

3、在防雷检测中严禁违反安全要求操作,杜绝出现人员工伤事故。

4、人影、检测、安装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率达100%。

5、局内房屋防、避雷设施完备,性能良好。

6、人影固定作业点,防、避雷安装率达100%,并达到国家标准。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3

根据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部门帮村、党员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为扎实有效地推进结对帮扶工作,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特制定20xx年帮扶工作计划如下:

1、调整了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市气象局局长徐秋平担任,冉祯军纪检组长为副组长,成员单位:市局办公室、信息中心、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办公室,由市局办公室主任担任。

2、年内帮助解决被帮扶村合江县榕右乡范家祠村开通农经网信息服务站、村委会会议室维修、在农经信息站上宣传楠香米以及农副特产品,为该村的农副产品寻找商家。力所能及地帮助全村7个老党员特困户,为他们尽早脱贫致富献计出力,年前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向该村开展送温暖活动;压滤机滤布为虎头乡坪上村开通农经网信息服务站,安装电子显示屏。

3、在帮扶村开展智力投资,市局派出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到该村讲解农业气象科技知识,使该村广大农户提高科学种田和防灾减灾意识。

4、汛期前为该村送去防雷避险常识挂册和防御雷电灾害的光盘,滤布并为村民讲解了防御雷电灾害的有关知识,使广大村民增强了防雷减灾意识。

5、为该村捐赠两台电脑,帮助安装调试好;帮助该村3名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学费。

6、按照泸州市委、市政府要求,认真开展“送温暖”惠民活动。

7、年内为范家祀村开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场。

8、在农经网、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宣传楠香米及农特产品。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4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和汛期超强降水的双重挑战,在湖北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气象局认真谋划“十三五”规划,深入开展“四个全面”建设,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全力迎战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主汛期“98+”强降水气象服务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创新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被评为2017年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各项工作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获全省气象部门目标综合考评优秀达标单位。

一、2017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落实“十三五”规划为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会议上,荆门市政府围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作了经验交流。2017年,我局进一步健全了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市-县-乡三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议事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对下一级政府的考核。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联络员会议制度、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管理机制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机制。印发了《荆门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发布了《荆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7-2020年)》。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荆门气象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被列入荆门市“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市政府专题审议通过后对外发布。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认真落实《省财政厅 省气象局关于支持气象事业发展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为稳步推进气象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决策服务为“灾情98+、损失98-”作出重要贡献。我局决策参谋早,在年初就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汛期降水异常偏多的预测意见,市委市政府据此做出了防大汛、抗大灾的应对部署。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与县市区政府和防指成员单位分别签订了防汛抗旱工作责任状和军令状。我局先后三次召开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汛期共发布重要天气报告11期、专题气象服务57期、预警信息159次,多于前三年总和,其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达19次。在主汛期期间,及时准确提供了6轮强降水过程的雨量、落区、时段等预报服务。尤其是6月30-7月1日全市暴雨到大暴雨,荆门站、钟祥站突破历史极值;7月18-20日,马良站总降水量达880.8mm创我省降水极值,成为全国暴雨中心,全市气象部门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抗灾工作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市气象台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先进集体。7月1日凌晨,市委书记别必雄亲临我局调研指导防汛气象服务工作。

为农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2017年共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专题23期,农情调研和直通服务34次。做好关键农时季节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沙洋毛李镇被认定为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钟祥市气象局利用网格化平台定期向农村发布气象服务信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加强部门合作,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等级预报和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专项服务工作。开展人影安全专项整治。市政府印发了《荆门市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工作方案》。开展飞机和地面改善空气质量作业11批次。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学生、社区居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保障服务为全市大型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完成油菜花旅游节、爱飞客飞行大会、第十二届中国菊花展、长寿文化节等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尤其是爱飞客飞行大会气象保障服务做到了精准、精细、周到,被评为爱飞客飞行大会筹备工作先进单位,2名同志获先进个人。

(三)气象业务现代化进展明显

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对全市16个区域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各项数据上传率达考核要求,京山县局加强区域站巡检维护。加强对精细化和短临预报业务的考核,针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特点,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重大灾害性天气无一漏报。定期开展气候趋势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国突平台运行安全稳定,在汛期天气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micaps4系统本地化应用,实现了市县数据的同步采集和实时高效的数据质控。完成了全市广域网升级改造。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软件投入业务运行。

(四)深化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出台了《荆门市气象部门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当前防雷行政审批和防雷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和文件。及时调整了直属单位有关防雷工作职能,修订完善了行政审批工作流程,提请市政府召开了荆门市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工作专题会议,与相关部门完成了交接工作,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及《荆门日报》等媒介对外公布了防雷公益性检测范围。认真履行防雷安全监管职能,与市安监局开展了防雷安全联合专项检查,有效加强了防雷安全监管力度。

落实国家层面各项改革进展顺利。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相关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公车改革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上报了《荆门市气象局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修订了公车使用管理规定,印发了《关于明确公车改革后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严格日常管理。

(五)科技和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

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高。加强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组织,狠抓科技创新工作,在研省级科研项目1项、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1项。自立课题结题10项、新立项6项。7篇论文参加学会交流。自行组织科技论文交流1次,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工程师以上人员比例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新增副研级高工1人,工程师3人。全市气象干部职工中荣获全省气象部门科技拔尖人才1人、“十佳青年”1人、“十佳气象服务标兵”1人,青年新秀3人。

(六)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气象管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把气象法治建设列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将气象法治建设列入各类教育培训课程,开展了执法换证培训和法律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标准宣贯培训活动,对全市气象部门执行应用气象标准情况进行了检查。完成权力和责任清单的清理工作。制定了《荆门市气象局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工作方案》,建立了权力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了权力运行流程。按照规定认真做好气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和备案工作。

气象科学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推进规范化管理,开展了规章制度清理修订工作,修订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责任体系和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全年预算综合执行率达100%,完成了资产清查和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等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和综治维稳工作,全年无上访事件、无违法犯罪问题、无刑事案件发生、无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责任性事故。全市气象部门继续保持文明单位不摘牌、不降级。认真落实了老干部“两个待遇”。

(七)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印发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调整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17年党建工作要点和加强机关党建的意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导向,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活动。还开展了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表彰了全市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走访、座谈宣讲等工作,资助扶贫村建设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了光伏发电项目。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并开展各项工作。

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细化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6+1”和监督责任“4+1”考评体系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和推进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责任清单。加强主体责任日常检查、专项巡查、年度考核。采取集中约谈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廉政谈话。开展廉政承诺践诺活动。开展账务报销、公车管理使用、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食堂违规公款消费、公务接待、财务往来款项、在建项目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和“回头看”。 继续开展“强化责任担当、争做两为干部”活动。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荆门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迎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验收评估为重点,坚持服务引领、创新驱动、人才优先、协调发展推进气象现代化,坚持提升能力、破解难题、增强活力深化气象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补齐短板不断增强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依法发展、依法履职、依法规范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坚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党建纪检工作,努力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职能。加强与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应急联动,定期召开气象应急联络员会议,推动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执行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行为。积极寻求上级对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指导,加强汛期降水预测,重点做好汉江中游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服务工作。强化对极端性、突发性、灾害性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气象服务,重点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准确率、发布时效和覆盖率。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管理,发挥其在基层防灾减灾的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切实增强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强化农业决策气象保障服务,做好关键农时和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趋利避害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依托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三农综合信息平台,提高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个性化服务水平。

深化城市气象服务。继续强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做好内涝、雾、霾、暴雨(雪)、强对流天气、大风等城市高影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内涝、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评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工作,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气象服务预案,联合环保部门开展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雾、霾多发季节改善空气质量的空地联合人影作业,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气象与各服务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加快研发适应性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切实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交通、旅游、能源、电力、水文等重点领域,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体制和人才技术优势,共享服务技术和产品,推动专业气象服务规模化发展。市县两级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特色农业、高影响企业、大型水库气象服务等优势领域的潜力,大力拓展专业气象服务空间,切实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效益。

(三)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加快推进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深入推进短临预警、格点化预报、城市和乡镇精细化预报等业务,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局地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开展精细化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业务本地化实验,提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完善月内降水、气温过程预测业务,提高客观预测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台站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发挥县级在乡镇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服务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强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做好决策服务系统升级和推广工作,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荆门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作用,规范服务产品共享业务流程,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能力建设,完成县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公众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完善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流程、标准规范、质量考核与管理制度。加强对观测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应用评估业务,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和产品可用性。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领发展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现代气象业务服务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重点开展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数值预报本地化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让科技成果在业务服务中发挥效益。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完善科技工作的管理和激励制度。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造气象科技人才良好的竞争氛围,引导优秀人才潜心做好业务服务科研工作。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继续加强科技新秀的培养选拔,加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的培养。

(五)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做好气象法律法规的宣贯落实。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修订和合法性审查。在继续开展无纸化学法用法的基础上,创新学习方式,加大法律学习力度,将法律学习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气象改革发展的能力。

提高气象依法行政能力。继续将气象依法行政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采用法治化方式应对和处理问题,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继续开展气象普法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接受度,增强职工干部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的自觉性。继续加强气象法制机构与队伍建设,强化气象行政执法和监管工作。

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完成综治考核目标,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落实综治和安全生产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加强值班值守,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确保本单位综治和安全生产工作万无一失。

提高科学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完成市县气象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发布工作。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全面履行雷电灾害防御、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气球施放活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等各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寻找与其他部门工作结合点,加强部门联动,积极争取联合管理,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效果。

(六)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

加强从严治党学习教育。继续抓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准则》和《条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落实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市县气象部门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各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抓好纪律执行、选人用人、纠正“四风”和权力制约监督等重点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条块结合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

加强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改进道德讲堂等学习教育形式,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做好省级文明单位网上展示活动。做好工青妇、群团、老干部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南昌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效益为中心,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新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汇报如下:

一、2017年工作回顾

(一)强化管理抓制度,确保综合业务质量稳步提高

2017年以来,我局坚持把基础业务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业务管理制度,奖惩兼顾,并狠抓落实。一年以来,业务人员的事业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杜绝了责任性事故,观测、发报、报表等业务指标均达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各区域自动站数据上传及时,数据可用性高,为全区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切实做好以决策服务为重点的各种气象服务

2017年,我局继续做好以决策服务为重点的各种气象服务,主动及时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快捷高效的气象服务。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我局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加强汛期气象服务,成立了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对汛期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业务人员时刻处于应急职守状态,在遇到重大转折性天气过程时候,严密监视天气演变过程,及时组织讨论会商天气,以多种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并通过手机短信、当面汇报、报送纸质材料等形式如实发布预警信号,提醒群众做好防御准备。面对今年气候异常,防汛形势特别严峻,汛期时间长,滨湖地区水位长时间超警戒线。我局坚持每天向区主要领导汇报天气,为全区夺取抗洪抢险作出了贡献,多次受到区领导表扬。

(三)为农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1、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区气象局组织项目专家在认真分析我区2015年农业生产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各乡(镇)进行了充分调研,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综合能力,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力度争取地方“三农”气象服务资金的投入,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出台有利于气象服务的政策措施,推动“三农”气象服务的开展,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规模效应和服务效益,切实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2、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自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会议,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四位一体”的新建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加大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实现了区、乡均有分管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理员,各乡镇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点),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人员基本涵盖各乡镇、行政村和主要中小学校等,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区创建持续开展。2017年,我区流湖镇和象山镇获得了省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四)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防雷减灾工作

1、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我局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与安监局联合对全区多家易燃易爆场所进程防雷安全排查,对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的意见,有效地减少雷击灾害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汛期巡堤人员防雷安全宣传工作

今年汛期我区防汛形势比较严峻,为了确保日夜坚守在大堤上抗洪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我局印制了《新建区防洪人员防雷应急措施》送到防洪值守点上,提醒他们在防汛时不要忘记防雷安全。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气象服务保障的同时,主动做好防汛守堤人员防雷安全宣传工作,将雷电灾害防御知识资料发放到巡堤人员手中,并为他们讲解遇到雷电时该如何避险,切实为防洪抢险人员提供防雷安全保障服务,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能。

(五)气象台站搬迁工作进展顺利

我局专门成立了以副局长为组长的基建领导小组负责台站搬迁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在办理招投标手续。新站对比观测从今年1月1日开始,观测场建设已基本完成。

(六)、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我局认真开展气象部门“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和“两学一做”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教育警示片,不断筑牢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积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今年,荣获南昌市第十六届文明单位。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气象工作的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我局将牢固树立“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理念,把满足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作为气象发展方向和目标,根据需求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二)、加快台站建设工作

继续推进气象局整体搬迁工作,力争明年完成土建和院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观测场选址、上报工作。

(三)、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每个乡镇安装一块电子显示屏,每个行政村安装一套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以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018年我局将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5

一、1-5月工作总结

1、精心做好公共服务和特色为农服务

截至5月15日,我局共发布专题气象服务17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题4期,森林防火周报27期,政府决策服务短信46期,其他服务短信92期,气象科普宣传16次,电台专题“民生气象,服务民生”15期,电话连线养殖大户和乡镇农技人员16人次;实地农业调研4次,报纸宣传报道1次,电视新闻报道4次。今年1月,xx区东山镇气象信息员俞仕福获20xx年气象服务贡献奖,被中国气象局授予“20xx年百名优秀气象信息员”称号。

2、积极配合做好汛期准备工作

为顺利渡汛,按照市局汛期检查的要求,完善汛期的各项制度、流程和预案,积极组织人员从汛期组织、综合业务、应急处置和设备保障四方面进行汛前自查,做好汛期准备工作,确保设备正常,顺利渡汛。

3、积极组织3.23世界气象日活动和防灾减灾宣传

以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周为契机,全面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根据20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气象知识服务气候行动,我局加强组织领导与其他单位协调联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3月至4月,我局与xx实验小学、xx中心小学、xx区xx实验小学联合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暨xx区气象局首届气象阅读节活动,向学校赠送《难以捉摸的气候变化》、《暴雨洪涝》、《人与气候》等气象科普图书及宣传材料五百余本。323世界气象日和防灾减灾周期间,我局通过led显示屏发送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在“xx气象”多媒体信息显示终端上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短片,并在学校悬挂气象防灾减灾展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我局举办的“全球变暖”科普讲座,观看气象科普视频,通过现场提问等方式进一步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今年323对外开放日,我局共接待90多人次,赠送气象科普材料180多份。

4、继续推进“太湖流域气象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至20xx年5月,xx生态监测站的办公用房及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装修工作已完成,安保人员已部署到位,网络机房已经建设完工,大气环境设备安装布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观测场、水上观测平台和北斗雷达都在前期筹划当中。

5、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积极抓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规范行政许可各项工作,对区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截止5月15日,20xx年共受理图纸项目59个,办结行政许可核准44件,发放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64张,联合竣工验收15次。

6、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加强文明创建力度和水平。

为了更好的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保持基层党建的活力,我局努力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并积极申报xx区十佳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全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民生”服务品牌,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将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文明创建力度,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年初,我局前往xx镇xx村、xx镇xx湖社区分别开展“三级三联”20xx年春节走访慰问和贫困薄弱村挂构帮扶活动,为困难户送去慰问及新春的祝福。同时,我局还积极完成文明单位在线、气象志愿者、社区共建等活动,并及时整理创建电子台帐,不断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精心做好公共服务,加强对服务工作的总结,为做好森林防火、夏收夏种、汛期、秋收秋种以及国庆等法定长假等的气象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快xx生态站的观测场、水上观测平台和北斗雷达的安装、采购和实施进度,做好十二五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3、根据区文明办的要求,做好市文明单位的迎检准备工作,对照xx市文明单位建设重点工作考评标准,查漏补缺,争取顺利完成创建任务。

4、加强财务、内控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根据财务大检查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自查整改。

5、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做好“四联双提”、“三级三联”、“三访三促”、“8.26助学帮困活动”、“助残捐款”、“党员关爱帮扶行动”等主题活动。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6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xx—20xx年)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2.近期目标(20xx—20xx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信心。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害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研究,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20xx—20xx年)

按照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到20xx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

(一)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平台。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应用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发布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发布和传播。

3.气象服务效益收集、评估、反馈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服务典型事例;研究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服务需求,及时反馈服务情况,更新改进服务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害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如工程建筑技术、受灾体探伤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信息处理传输技术等。

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完善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高温热浪、旱情发生频繁。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提供保障。

参与建设宁镇扬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开展以森林防火、增加水库蓄水量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以对流云、地形云为主的调蓄型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和示范。

(四)雷电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派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市与各辖市(区)、镇及各有关部门协作,实行一级管一级的方针,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实验,制订应对气象灾害的战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各级气象台站要全部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区域合作

积极开展临近区域合作和交流。参加区域减灾及相关领域的有关科研、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气象灾害防御等合作计划。广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气象科技资源,完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智力引进和人才外送培养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7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现苏木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和嘎查村(社区)责任人全覆盖。推进自治区、盟市、旗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全覆盖。推动苏木乡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嘎查村(社区)编制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气象灾害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灾害防御、灾害调查和绩效评估。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运等联动响应机制。编制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业务规范,加强定量化评估服务。完成三级分灾种、精细化风险区划。二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滚动开展重大气候事件监测、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分析,重点做好暴雨等突发灾害以及山洪等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基层台站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势和作用,实现面向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助理员、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委托第三方开展终期评估。加强云水资源评估技术和人影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加快人影装备布设、作业站点标准化和特种观测体系建设。应用人影装备物联网和作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实现装备、弹药、作业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加快推进人影安全管理行动计划,加大督查力度,推动气象、公安、安监等部门和苏木乡镇政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第二,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做优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农牧业大区和生态大区等区情,做精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影响评估服务。针对极端性、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注重发挥气象灾害预警、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的作用,强化面向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二是提升公众服务影响力。落实气象信息传播机制和能力行动计划,健全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打造集约共享、蒙汉双语、覆盖三级的公共气象服务网升级版,推进蒙古语言文字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进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实现全区农牧业气象服务信息流互联互通,与农牧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为农牧服务向基层延伸。完成三级主要作物和牧草的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推进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工作。以中国气象局扶贫点为契机,带动贫困旗县“两个体系”建设。研发农牧业保险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开展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四是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业务向上集约、服务向下延伸的新能源气象服务模式,推进新能源精细化评估,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开展客观化效益评估。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推送基于位置、个性化的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推动气象服务指标纳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逐步实现3a以上景区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水文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深化同住建部门合作,推动城市内涝预警服务。组织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保障服务。

第三,发挥优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强化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发展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人工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观测业务,改进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继续推进自动观测试验研究。发挥遥感、地面相结合及高分卫星数据应用优势,重点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湿地动态监测评估服务,突出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飞播植树造林,深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二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设,加强气候资源承载力和气候容量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局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影响分析。三是强化环境气象业务。围绕自治区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华北区域环境气象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提高区盟两级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开展霾对交通运输、旅游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

第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指标找差距,采取增分和增效措施,补齐气象现代化建设短板。分类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直属单位业务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支持条件成熟的盟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并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大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快改善基层气象台站面貌。二是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加快自治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推动盟市、旗县立项,实现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自治区应急广播系统无缝对接。加强气象服务规范化建设,印发主要农作物和气象灾害服务规范。研发决策气象服务和智慧农牧业服务业务平台,搭建交通、能源、环境、旅游、城市等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平台。三是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强化内蒙古数值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延伸期过程预测能力,发展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和气候预测业务,提升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能力。推进气象预报技术客观化和精准化,发展数值预报释用和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加强格点站点预报、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预警等技术研究。建立一体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完善预报产品质量检验系统,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业务流程和产品协同一致。推进气象预报规范化管理,强化检验评估业务,探索建立业务准入制度。四是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加强地面观测业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完善苏木乡镇和灾害防御重点区域气象观测设施布局,开展自动站网加密和雷达建设,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和水平。启动锡林浩特观象台地基遥感观测试验工作。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强化卫星遥感研发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实现“雷达保障管理与实时技术支持系统”、“地面气象观测设备保障远程支持与仿真系统”业务化应用,研发“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掌上平台”。五是推进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地方标准, 制定行业气象观测数据汇交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产品准入机制。建成统管共用的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资源融合应用,启动气象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继续推进统一数据环境的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流程再造。扩充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行业部门数据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完善云和天气现象、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观测产品制作业务,开展气象与社会化大数据融合应用研究。完善气象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综合监控运维平台。实施“气象业务内网”二期工程。开展“气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完成盟市局电子政务内网接入和气象门户网站(群)建设。

第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贯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力争在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应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能源、旅游、交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气象科研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直属业务单位和盟市局的创新骨干作用,加强技术集成、重大业务系统开发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设各级各类成果中试基地,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人影重点实验室、锡林浩特观象台等各类平台载体支撑能力。三是强化开放合作。建立科技人员双向交流机制,主动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针对业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落实中蒙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展合作领域。四是强化气象科普业务。推进气象科普与业务服务融合发展,完善科普工作机制,联合社会力量,深化协作传播。

第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措施。深化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充分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教学与研究。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首席服务专家、青年英才和正研级高工等人才培养,加大自治区级信息与装备保障首席专家和骨干人才、草原英才等选拔力度。完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办法。优化创新团队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用活用好干部职数,强化处级领导干部调整补充和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加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统筹用好地方机构编制资源,开展国家事业编制核定调整工作。三是加大交流访问和骨干人才进修培训力度。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中国气象局业务单位、有关省(区、市)气象部门和地方相关单位交流学习,选择基层业务骨干到区局直属业务单位学习。

第七,深化各项气象改革。

一是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落实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方案,加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组织编制防雷敏感单位管理办法,开放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服务市场,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机制,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二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转变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式,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向自治区、盟市集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品牌,培育科技服务新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气象服务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健全气象服务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三是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无人值守试点工作。调整计量检定业务布局,完善装备分级分类保障及评价制度。优化农牧业气象试验站布局和运行机制,强化气象为农牧服务的科技支撑作用。深化“一级集约、二级布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调整工作。推进中心气象台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三级权责清单,规范行政审批工作。落实培训学院改革与建设方案,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养老保险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八,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一是加强气象法规体系建设。推进《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条例》《内蒙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立法进程。推动设区的市和三少民族自治旗气象主管机构立法储备工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成立气象标委会分委会。推进森林草原防扑火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制,制定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内部标准。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指导。与自治区政府法制办联合印发应用《内蒙古气象部门政策法规实用手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强化合法性审查。制订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目录,按照自治区政府气候可行性论证网上审批流程,严格履行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审核职责。推进“七五”普法工作。三是加强行业管理。继续拓展行业部门气象观测业务协作范围,逐步实现行业气象观测标准化。推进建立公众参与天气监测和灾情收集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立项,明确投资规模和渠道,统筹集约推进工程项目实施,切实发挥项目建设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是加强综合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数据分析应用。加快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应急、宣传、政务公开、档案等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第九,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学习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认真落实个人责任台账,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约谈问责追责力度,抓好纪律执行、选人用人、作风建设、纠正“四风”和权力制约监督等重点责任的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继续抓好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建立巡察制度,开展巡察工作并抓好整改落实。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廉政文化建设。四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气象行业工会建设,以意识形态教育和气象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和谐单位建设,弘扬气象人精神,强化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增添正能量。

2023年气象工作计划篇8

计财科四月工作总结:

1、做好部分县局已完工的基建项目进行初验准备工作;

2、督促部分未成立独立企业的单位加快进度,完成此项工作;

3、积极做好预算二下的分解准备工作,并按时按要求、科学合理下达到各单位;

4、积极配合结算中心推进全市会计帐务电算化工作;

5、认真做好政府采购工作;

6、榆林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及住房集资情况调查上报

7、组织全市灾后重建方案的上报

8、榆林3月份建设项目进度上报

9、20xx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划分建议的上报

10、编制6-12月全市预算基本支出用款计划

五月工作安排:

1、完成20xx年实施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及开工建设;

2、积极做好预算二下的分解工作,并按时按要求、科学合理下达到各单位(目前尚未收到省局08年预算批复文件);

3、进一步配合结算中心推进全市会计帐务电算化工作;

4、继续督促部分未成立独立企业的单位加快进度,完成此项工作;

5、完成项目进度月报;

6、完成局领导布置的政府采购工作。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中学植树节活动方案7篇 下一篇:庆国庆主题活动方案优质5篇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