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读后感是要结合名著的相关的情节的,每个人在阅读书籍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及时写读后感来记录,以下是句子范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明白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明白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坚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让我收益匪浅。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计谋,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起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消灭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有蜀国、魏国、吴国。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后,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
读了《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为什么刘备没有赢,原来是张飞在和刘备会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杀死;关羽没有防备,被孙权暗算,抓了杀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战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病死了。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贪官被抓,我真开心。想到后来刘备、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死了的时候,又是多么的怀念。
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没有战争的弥漫,只有和平的光辉,在幸福中成长。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真的很幸福。当我读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时,我感到这实在是很悲惨。战争竟然连老百姓也不放过。
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同时我也学到了各种谋略,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三国演义》这本书,刚刚看到他就对他情有独钟。已经看了他几遍了,可还是百读不厌。《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故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体验,每一页就是另一个世界。《三国演义》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这也许就是我这么爱读三国演义的原因所在吧。
当我每看见一个又一个人物时,我都会兴奋的在他名字加一个形容词,比如:机智聪明的诸葛亮,勤奋好学的刘备,侠肠义胆的关羽,武功高深的赵云,胆小怕事的刘禅,一代奸雄的曹操,多才多艺的周瑜……
其中不只是人物,其中的36个故事更是让我陶醉不已:《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孔明借东风》,《赵云三进三出》,《孔明三气周瑜》……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事例是《七步诗》,《七步诗》主要讲述了的是,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后,对曹植的才智感到十分的嫉妒,并且又怕曹植夺走他的皇位。打算把曹植直接斩杀掉,可是后面他又想到,我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我直接斩杀他,可能会留下骂名。所以曹丕便然曹植在七步以内吟诵出一首诗。曹植便接机写了一首诗用来讽刺曹植和曹丕兄弟之间的关系,可没想这首诗却因此流传千古。
读完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知道了兄弟是和睦相处的,不然就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和自己的兄弟,朋友不要发生矛盾。同时我也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曹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曹丕的阴险狡诈,不敢和曹植光明正大的pk,而在背后搞一些小偷小摸。
虽然如此,可我在《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却不是曹植,而是赵云。
我喜欢赵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他哓勇善战。就比如他三进三出曹营,想想曹营中至少也是有十万多兵马的吧,可是赵云一个人却三进三出曹营,无人能敌,虽然不能说是毫发无损的出来,但至少没有一个人能拦得住他。我觉得不是曹军太弱,而是赵云太厉害。二是胆识过人,还是拿三进三出这件事来讲吧。你想想,十万多人呀,多么恐怖的数字,而赵云却敢在十万多人中救一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婴儿,这是要多大的胆呀。三是因为他这个人非常耿直,就比如:刘备要伐孙权,刘备问他有何意见?他毫不犹豫的说“:我不赞同。”
所以说他比较耿直。而且这也再次证明他胆识过人,王上都已经想好的事他敢站出来反对。
这本书还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也有很多人物令我们思考。《三国演义》是一部一读就放不下的书。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赤壁之战前,曹操挟灭袁绍、刘表之威,败吕布之锐,率百万雄兵,上将千员,一副扫荡江东架势。孙权帐下谋士一片慌乱投降声,袁绍都打输了,咱没得打。可孙权心里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们官照当,钱照拿,而孙权这个一把手不单当不成,搞不好还要丢脑袋。这个道理孙权明白得很,但不能说穿,又不能搞家长作风,强喝“谁投降推出去斩了”,他还得靠这些人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让诸葛亮舌战群儒训了一顿主降派,接着搬出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然后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戏。
孙权问,有人主降,有人主战,请帮拿个主意。周瑜洋洋洒洒讲了一通形势,接着表态:“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立即顺水推舟:先兄说外事问周瑜,既然周瑜说打,那就打吧。软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后来才有出名的“火烧赤壁”。
孙权这一手法,就是领导艺术中的把握“影响过程”,当一把手的意见处于少数时,借助权威的力量,充分在决策过程中说服多数,达到统一思想目的。《三国演义》对孙权的笔墨不多,单凭孙权这一表现,获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实在不为过。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常常会碰到不同意见,甚至持不同意见还占多数,当正确意见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这就要体现“影响过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领导干部不讲究“影响过程”的艺术,仅仅靠颐指气使,个人专断,家长作风,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对“能管千军万马,难管三个斗笠”这句俗语我有很深的体会。由于农民的习性和局限性,使不少乡镇干部信奉“马克思主义+棍棒”的领导方法,乡镇干部一度成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其实,农民兄弟有很多诸如善良、朴实的优点,只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他们都是通情达理的。1998年秋,我镇19户群众联名上访,反映他们的店铺楼房出现轻度倾斜,而成为危房,要求镇政府赔偿,理由是他们的基础工程是镇属开发公司统一建好的,倾斜原因是基础工程质量问题,要求拆掉重建。这样,就要损失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开发公司非破产不可。但是请专家调查发现,造成楼房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结构不合理,主要责任是这些群众搞“三无”工程(无设计图纸、无报建、无证施工)所致。我于是请专家作出权威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次反复协商,19户群众都高兴地接受了镇政府的处理方案。最后只花了20多万元,就完成了楼房的加固纠偏。这一重大上访案件的解决,我认为关键是依靠了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是他们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以及他们的专业权威,帮助我们完成了“影响过程”,说服了19户群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者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也就是常常需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讲的孙权决策的故事和我在实践中解决的上访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证。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少。古代兵书《三十六计》胜战计中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此计就是说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来打击敌人,既保留自己的实力又能痛击敌人。在今天的乡镇工作中,“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也为许多基层干部屡屡运用。如在调处纠纷、解决矛盾中,我们就常常请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头”出面帮助,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说,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善假于物”。我想,一个领导者可以借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响过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随着我年龄的成长,每次读三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从三国的人物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我真喜欢这本书。
这次读完《三国演义》我也有深刻的感想:要丰富对人或事的看法,不能只看表面;也要学习思谋的策略性,有应对困难解决的方法,不要呆板机械,可以从另一方面思考。
?三国演义》就像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现在我们就来领略战火纷飞的沙场,品味忠仁义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