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完成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了,下面是句子范小编为您分享的民兵法读后感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民兵法读后感篇1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诡道/用诈。
一、兵法解析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意思就是: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要求做到: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却要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卒强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暴躁易怒,就设法挑逗他;敌人谦卑谨慎,就设法使他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谐,就设法离间分化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正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精髓,是不可预先传授说明的。
孙子认为“兵以诈立”,认为用兵打仗靠诡诈多变取胜,要根据利益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根据兵力的分散和集中进行变化。
孙子的“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思想,高度概括了战争行为的本质,兵无谋略无以为战,这构成了孙子军事思想的主体。
正因为诡道反应了战争的指导规律,后世兵家对孙子“兵不厌诈”推崇备至。《十一家注孙子》中。
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李签说:“军不厌诈。”
梅尧臣说:“非谲(jue)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张裕说:“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比在诡诈。”
可见诡诈是杀敌取胜的法宝,在战场上,不用诈就难以克敌制胜;不施谋略就等于把自己军队送进坟墓。
仅以中国古代战史为例:
西汉初年,冒(mo)顿(du)单于示弱诱敌,尔后突然出击围困刘邦于平城白登山,是“能而示之不能”
三国时,吕蒙称病隐退,麻痹关羽,一旦得逞,即白衣渡江,进占荆州,是“用而示之不用”
笠泽之战中,越王勾践声东击西,侧翼佯动,中间突破,大败吴军,属于“近而示之远”
楚汉战争中,韩信正面牵制,迂回进击,木婴渡河,平定魏地,是“远而示之近”
其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诡道战法,也都受到后世将帅推崇。
诡道之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但千条诡计,万般奇谋,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示行动敌”,即通过伪装、欺骗、造成对方错觉,调动敌人,战而胜之;
二是“量敌用兵”,即兵家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因敌变化,随机处置,能打则打,不能打则不打,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上述两点,是孙子“兵者诡道”之术的精髓。
战争是智谋的较量。感性的直观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特洛伊人没想到精致的木马中会暗设机关,被西农(希腊人的间谍)花言巧语所蒙蔽;曹军也以一般的作战心理对待赵云的空营之策,这是“木马计”与“空营计”取胜的主要原因。
?投笔肤谈·持衡》云:“善制敌者,愈之使敌信之,欺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意思是说:善于克敌制胜的人,愚弄敌人,使其信()以为真;欺骗敌人,使其产生怀疑;隐匿我军长处,使敌人疏忽;暴露我军的短处,使敌人迷惑。这就道出了兵家的权谋诡道的真谛,在于使敌失误,步入圈套。
?十一家注孙子·王哲》说道:
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
信者,号令一也;
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
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
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
五者相须,阙一不可。
对今天的领导者而言,
“智”就是战略智慧,有先见之明,审时度势,能运筹帷幄,多谋善断,指定方针、计划,“智”的意义在于“胜人以智”,处处棋高一筹,才能在工作中稳操胜券。
“信”就是诚实和信用,领导人的言行要使人深信不疑才有可能做到令行禁止。这就是所谓“服人以信”。
“仁”即为领导对部属要有仁慈之心,关心职工的感情,保护职工的利益,才可使组织有较强的凝聚力,这就是所谓的“得人以仁”。
“勇”就是勇敢果断,知难而进,不怕失败,不避风险,处事果断明快,决策及时敏捷,这样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实现“趋时以勇”。
“严”就是要严明纪律,赏罚分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且不仅要严一律人,更要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自己持身以正,才能做到“驭众以严”。
二、读后感
读完这一部分,受益匪浅,不过在我看来,诡道是把双刃剑。
这一部分,我不禁初步了解了诡道的大致思路,更加懂得如何避免被他人诡道的方式,俗话说得好,只有充分了解敌人,才有可能充分取胜。
后半部分,再一次的重申了将帅的智、信、仁、勇、严五大特征。特别是对于今天的领导人而言,五者相须,阙一不可。
民兵法读后感篇2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个因用火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孙子兵法》火攻篇对火攻战术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为什么呢?
我认为,火是被人们使用于战争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来,火是能够运动的,将“火”作为动词,能够完美的诠释出火的猛烈与毁灭,可见人们对火的畏惧。火极难控制,因此运用火攻之术作战,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条件,例如风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军队就会葬在火的无差别攻击下,这也是人畏惧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为什么火攻之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认为,主要是受时代的局限。古代没有大范围杀伤的武器,只能借助可能造成规模性伤害的自然力量,如台风、洪水、雷电、地震等。地震无法预测、雷电无法被人吸引、台风无法人为操控,这些自然力量极可能未伤人先伤己,于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对火而言更高,可以通过蓄水、放水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水的局限性较火而言更强。只有敌人在低洼处、且我方蓄了足够的水量时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敌人并未提前防备,否则会有足够的时间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数时候只能达到“奇袭”、“困敌”的辅助作用,相对火而言温和的多。火的可控性虽然比水低,行进方向会被风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备远距离和大规模杀伤对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进攻手段,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现代人在作战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于火有关。
?孙子兵法》之火攻篇详细的描述了孙子对火攻的具体作战方式、作战手段的研究。孙子指出,纵火攻敌只是进攻的一种辅助形式,强调与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后取胜,“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告诫强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用兵者不仅要了解火攻的变化,而且“以数守之”,“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诸葛亮“火攻”战新野,把曹军杀的片甲不留,将火攻之术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民兵法读后感篇3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意思就是:
主将对部属约定战期与部署作战任务,要像上屋抽梯一样,使其有进无退。主帅率军深入敌境,要像开弓射箭,使他一往无前。烧掉舟船,捣碎锅灶,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如同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又赶过去,使他们不知道究竟去哪个方向。
孙子认为用兵如“登高去梯”,不给退路,逼其就范;且兵如放箭,只要用来射杀敌人,并不指望其回头;用兵如牧羊,只应听从主帅的指挥,主人的鞭子就是方向。
当我们剥去“登高去梯”的外壳后,却发现这一计谋有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战场上两军交锋,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将士兵置于绝地,出于求生的本能,必然会激发他们拼死冲杀的决心,这就是为什么兵家使用“登高去梯”屡获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面对强敌或者是险恶的处境,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适当采用一些愚兵之策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从严守机密,确保万无一失的角度来讲,对重大的军事行动可以对士兵隐瞒真情。
孙子说:“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之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滤。”,意思是说,要能蒙蔽士卒的试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一无所知;改变作战部署,变更实施方案,使他们无法知道我的真实意图;变换营地,迂回进军,使人们无法估测我行动的目标。
另外,“登高去梯”之策,不仅可用于自己军队内部以激励士气,也可用于对付敌军,以绝其退路。对内,将士兵置于死地,只应激发他们殊死搏杀,而不应断其援应;读后感·对外,断敌军退路,逼其就范,要防止其困兽扰斗,狗急跳墙,这是在运用“登高去梯”谋略应把握的关键所在。
“登高去梯”原意为送人上楼之后,却把梯子搬走,使人无法下来,比喻诱使人上前断其退路。在军事上指引诱敌人前来取利,待其深入,采用迂回包围,迫其就范。或在带兵作战中,有意把自己的军队置于死地,以激励其拼死搏杀,对自己的士兵使用“登高去梯”之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的战例。如秦末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楚汉井陉之战,韩信背水设阵击败赵军。
民兵法读后感篇4
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必须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现代的商业机会多,诱惑大,但如果不经细致的分析策划,对于经营目标、经营的计划、方针以及实施程序、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操之有度,才能使这些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利益。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应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能够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千年来已成世人口语,足见其深入人心。
民兵法读后感篇5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经典”。唐王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发达。”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方面、商业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孙子兵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之中,我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和核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出现在《谋攻篇》中,意为不动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中的策略。常言道:“伤敌三千,自损八百”,战争本身就是损人伤己的事,诉诸武力,损耗极大,破坏也极大,不动武而用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历许多的战役、战斗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秘密跨越长城入关,会同华北野战军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决定让傅作义率部起义,派出代表和傅作义接触。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义最终顺应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率部起义出城接受改编。同时,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历史证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许多损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敌人屈服。所以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这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结果,以获得的利益才是这句话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