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好了是可以引入深思的,书是知识的海洋,当我们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读后感,以下是句子范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的读后感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李的读后感篇1
雪国这本书是我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看完的,因为我看的这本书是由川端康成的两本书合订的,在我以为才看到一半的时候,故事突然停止了。在没看以前,我去看了书的简介,简介说故事是东京的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伎、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所以我认为书中会出现感天动地的爱情,出现令人心痛的背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岛村对叶子的爱是一直埋在心底的,他甚至只和叶子正式交谈过一次。而驹子却是在雪国一直陪伴他的女人,驹子起初是一个漂亮纯洁女子,一个让岛村不敢亵渎的女人,所以岛村才会二次来找她,然而第二次岛村来的时候,驹子已经沦为艺妓,每日喝的醉醺醺的,不断接单,特别的忙碌,但是却仍然频繁的来看岛村,哪怕只有几分钟。如果说驹子是深深爱着岛村的,那这也真是个可笑的爱情,一个整日陪伴男人喝酒取乐的艺妓深深的爱上了一个已经有妻室的坐食遗产的男子。
作者唯美的文笔下展现出了两个美丽的女子,一个是曾经美丽纯洁然后逐渐堕落的驹子,一个是在驹子沦落后代替她撑起岛村心中美好的叶子。然而无论是驹子的纯洁美丽,还是叶子的清新脱俗,都是岛村所得不到的,一个沦落了,一个消逝了,叶子最终在火灾中身亡。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最后却选择煤气自杀。我认为,川端康成能够发现生活中、自然中的美丽,所以他的文笔是那么的唯美,就连“雪国”这个名字,也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感觉,然而他也看到了无论什么样的美,都无法生存,要么沦落,要么毁灭,这是他所接受不了的。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向往美的,但是也许我们对美不那么敏感,所以它沦落了就沦落了,最多浪费一汪泪水,然后我们更加坚强了,这就是所谓的适应生活吧!我们不能像川端康成一样,在看到美的虚无之后,变得悲观。但是同样不能变得麻木,变成摧残美的帮凶。就算美不能存在于现实,也应该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唯有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生活中那处处的美丽。
李的读后感篇2
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李的读后感篇3
战争没有向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还是像个灾星般的降临了。昔日风景如画的田园,变得满目疮痍,青鸟绝迹,荒凉如梦。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陌生和无助……
?飘》可谓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故事发生在场面宏大的南北战争时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用细腻简洁的手法为我们描写了女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在战争中逐渐成长的历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斯佳丽不屈不挠、用减轻改写人生的精神使这部小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令人着迷。
身为一个富裕种植园主的女儿,斯佳丽本身就没有那种千金小姐的矫揉造作,而是真实、富于追求。面对战争,她希望回到家的自己能像小时候那样得到母亲的庇护,但摆在她面前的事实却是母亲早已去世,父亲精神失常。往日风光不复存在,一切家庭的重担顷刻间都压在了斯佳丽身上。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起来。即使她在大太阳底下累得腰酸背疼,即使她纤嫩的手被棉花荚磨粗,即使大多数人都想着法儿地偷懒,也抵不住斯佳丽心怀的期望:“明年的庄稼已经成长茁壮,碧绿的田地一亩接一亩绵亘在那里。”有坚强信念陪伴,再辛苦的劳作也将化为慢慢地动力,再凄苦的泪水也将化作欢乐地微笑。也正是因为如此,塔拉庄园才能够得到恢复,又坚强的武装起来,重新投入到战场。
坚强,就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刻刀,把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碍都雕琢成绝美的风景,穿林而过的的风雨,也只会是这把刀变得愈发的锋利罢了。在爱情面前,虽然斯佳丽一直误解了用各种方法对自己百般爱护懂得瑞特,一次次伤害他,甚至所有人都认为斯佳丽的醒悟已为时过晚,瑞特因受伤而麻木的心不会再被唤醒,但是“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言败的精神,哪怕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是这种精神,她要断然地把头抬起来。”这就是斯佳丽,面对一时的失意与拒绝,她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给自己打造了一颗坚强的心,昂起头来继续争取。虽说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我们无从知晓后来的结局是否圆满,但是她用一座精神的堡垒托起了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敢于下定永面挫折、冲破重重阻挠的决心都没有,还有谁会赋予他成功的希望呢?又还会有谁会展望到他奔向成功时的喜悦呢?
战争,在流年中渐渐隐去。而一颗坚强的心,则会在斑斓的潮流中越发的夺目。它就像一道曙光,照耀着品味过悲凉与沧桑的生命,诱惑着他去追求明天的太阳,不甘放弃地去描绘浓墨重彩的瑰丽人生!
就像最后斯佳丽所说的:“明天,我会想出好办法的。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将深深地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李的读后感篇4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李的读后感篇5
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充分写出了女子结婚以及婚后对她们美满家庭生活的愿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读音一样,但它们的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产生了我对《桃夭》这首诗一点兴趣,其次对于当今时代出现重重离婚现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从这一段我想到这应该是在向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没有什么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个其他概念阻拦两队非常相爱的人,如门当户对类的。非常相爱的两人却因某种条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啊。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少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要好,可因母亲的不同意就这样分离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这一段描述出了我们中国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有“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类的许许多多诗句。这里应是对自由婚姻之后能够儿孙满堂的祝愿。但由于现在人数过多的状况,我想现在的儿孙满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树上整整齐齐的叶子托出合家美满的情景。这段体现婚后对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祝愿。这段话使我想到了这种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与当今许多因种种原因分家家庭的对比。当今结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恋,但又出现了大量离婚的现象,这是个心灰意冷的结果。对于那些离婚的家庭,确实都是有种种原因的,可不用分家总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诗句不但可用于古代时对自由婚姻以及婚后和谐家庭的愿望,也可用于对当今婚后没有离婚的和谐共处的家庭的愿望。愿此后所有婚姻越来越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