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记录个人感受最直接的方式,为了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将读后感写完善,下面是句子范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读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鲍雷伊的男孩,他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
鲍雷伊的父母离婚了,他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他们很穷,买不起好一点的房子。鲍雷伊有一条狗,名叫“土匪”,爸爸妈妈离婚后,“土匪”就跟着爸爸离开了。爸爸有一辆大卡车,每天开着卡车运一些农作物。
鲍雷伊经常给一位名叫汉修的作家写信,他很喜欢汉修先生写的书,比如《狗儿快乐秘诀》《麋鹿土司面包》和《乞丐熊》。总之作者把每件事都写得很详细。
鲍雷伊的午餐经常被偷,这使小家伙很是生气,于是他在午餐盒里装了一个防盗警报器,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偷他的午餐了。
鲍雷伊长大也想当一位作家,就像汉修先生一样。汉修先生给鲍雷伊提过一些建议,对鲍雷伊有很大的好处。
最令我感动的是鲍雷伊的妈妈,她给了鲍雷伊很多温暖。她每次都能和鲍雷伊好好的沟通,从没大声训斥过他。她也很负责任。虽然妈妈和爸爸离婚了,但是妈妈不是每天伤心,不管孩子,而是更加努力挣钱,好像爸爸妈妈没有离过婚似的。一个单身母亲带孩子本来就不容易,而一个贫困的单身母亲带孩子就更加难了!在家里,妈妈给了鲍雷伊充足的慈爱,让他快乐成长。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不错,得过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哦!
亲爱的读后感篇2
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因为听了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中的36封信都是在讲龙应台和安德烈对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亲淤儿子之间的普通对话交流,但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在看这本中间二十几封信的时候,感觉他们谈论的东西离我很远却又很近,有谈国家,有谈离我们最近的生活,将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分析,并谈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
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龙应台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儿子却又有着他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时候内心不认同、理解,却也不能说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两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觉得不应该浪费,小孩却认为应该以舒服、享受为主,而我觉得有时候节俭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不管是一杯牛奶还是一颗苹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其实在这种一瓶快过期另一瓶还是鲜奶的情况下是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的,我觉得有时候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变通,只要愿意,总有能做到两全的办法。
后面的这几封信,内容偏向于谈人生,聊未来这一方面的内容。谈的这些话题虽然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却又非常实际,特别是安德烈对龙应台发出的一系列反问,让我突然也想问问我的妈妈,想知道她将会怎么回答。有时候我也觉得,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好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远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迟早都要去想想的,这样来来回回的去想其实还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吗,将来的事等到将来再去想好了,并且未来的事现在也没办法预测,对吧!
亲爱的读后感篇3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读后感篇4
一直特别喜欢读这种贴近生活的书,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间的共鸣。我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书中写的朋友亲情的那些暖和怨总让我悲伤或温暖。在这种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点感情的点缀,让人很容易爱上这个世界。
龙应台带有中国母亲的特点却又有一些特别,安德烈带有二十岁年轻人的心声特点却又有异国的风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说当读到他说我是一个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动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学校没有志向没有兴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时候就是此处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玩游戏时大喊大闹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学校游荡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书,可以对路过的人肆意大笑,我想这是二十岁的我独特的迷茫和颓废,我没有目标便只好浪费生活。想起家中的亲人何不内疚,但是我难以迈出我的步伐达到他们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着,我是一个小小平凡的人。当龙应台说出我只想让你快乐,如果我泪腺发达肯定会流泪。因为我们都想做令人骄傲的孩子,同时也渴望理解。
俩代人的沟通带有亲情的传递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别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诚的传递方式。当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就要跟他说很多的话,真诚的说话。在中国不得不说亲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给予他们的爱,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达到期待。这是亲情么,是,这是几千年的亲情,但我想算一种赋予的契约,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做孩子的应该怎么做。我们从未了解彼此。这不是那种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会痛扁你也不是你妈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种你说出一个观点,竟然是认同或者讨论,而不是那种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国很难,因为父母给予的太多,连龙应台这种开明鼓励独立的母亲,在孩子说抽烟喝酒什么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询问和劝诫,他们不管自己孩子有没有主见或者在何种心情下做这种事,只知道这不好要停止。这就父母身上那种你永远是小孩,我要永远保护你。这种深爱,大概很多时候都让孩子喘不动就想他们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可当我们为人父母又是如此,这是典型的中国情感。没有好坏,只是想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慢慢改变。
一个母亲能与孩子这么交流,是一种多大的感动。我们都退让一步,不能全部认同但我学着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实是随心写。我知道这边本书感动的是亲情,我也羡慕能如此真诚的同最爱的人交流。我更喜欢他们讨论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对政治的讨论对恐惧的讨论去爱情的见解,这才是内容,是生活。是俩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读了共鸣也读到了感悟。原来每个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说是心灵鸡汤吧,也算,但我不认同。因为我并不是求鸡汤而来,我只想看看这对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阶段,一个二十岁的世界和一个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谁,只要我们爱,都要想着去了解,在生活中永远不要忽略与他人的沟通。这是爱应该有的最初步骤。
亲爱的读后感篇5
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也许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然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服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
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反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读后感篇6
昨晚在女儿复习时,我应读书会的要求在写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想。其实我的女儿对她的妈妈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妈妈5、6岁的时候在做什亚洲色图区么,嗯,把镜头拉长,你会看到一个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头昂的高高的,目不转睛地在看五斗橱上的电视,此时电视里传来音质不是很好的歌声,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记忆都定格在夏日里一个小女孩守着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听歌,这算不算妈妈最早的音乐启蒙呢。
而我的女儿,在这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跳舞、唱歌、画画、小提琴了,你比妈妈幸运,更早接触艺术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岁现在的你更是可以经常出入图书馆、美术馆、音乐节、电影院。正如龙应台所说你们这一亚洲色图区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而十二、三岁的妈妈正穿过一条又一条亮晶晶的田间小路去给早起劳亚洲色图区作的外公送早饭。夏日的早晨,还有一层薄雾若有似无地飘散着,走在满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阳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满了浆,不时的有小青蛙,小蚱蜢从脚边跳过,还有小水蛇哦,也会被它吓一跳,在这样静谧而美好的夏日早亚洲色图区晨,我才是那个侵入者哦!
这个时候也是最爱美的年纪,邻居院子亚洲色图区里的栀子花树(真的是好大一棵),篱笆墙上的金银花,菜园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会去摘,戴在头上、衣服上,还带给老师、同学。而这些都是对小时妈妈美的熏陶,对吗?
蝉声拉长了一整个夏天!哈,妈妈的童年都是夏天里,这会不会跟我是夏天出生有关呢?
亲爱的读后感篇7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亲爱的读后感篇8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
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