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篇)

2024-04-04 互联网 实用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卡片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四

写自己参加学校或班级举行过的一次比赛,要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

1、通过观看录像,学会注意观察参赛者的动作、神态,同时要注意观众的反应。

2、通过观看录像,认识什么是场面。懂得描写场面的一般方法。

3、由录像片断的视听丰富想像,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要注意详略得当。

1、指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人物活动时的动作、表情等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描写具体。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写一活动过程教案教学设计

2、在习作评析中指导学生处理好适当描写环境,概述全体人物活动,详写主要人物活动三者的关系。

投影片(内容为作文要求)

⑴根据这个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把习作写完整。

⑵根据自己文章的重点,定合适的题目。

⑶注意观察参赛者的动作、神态,同时要注意观众的反应。写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

1、拍摄一个拔河比赛场面。一位老师当裁判,周围同学当观众。拍摄整个比赛过程(包括环境、全体人物活动,选手的比赛情况等。)

2、编辑比赛选手特写镜头,包括表情、动作等。

3、录制全体观众助威,欢呼时的声音片断或采用录像遮像留音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观察场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拔河比赛,精彩吗?现在我们来观看比赛录像,好吗?

2、播放录像片断。

3、观察场面:

刚才同学们到这个比赛情景就是一个比赛场面。在这个场面中,包括哪些人物的活动呢?除了人物的活动还包括什么?

4、引导学生议论。

5、小结:

场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里,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生活中,有比赛的场面,劳动的场面/article/,庆祝会的场面等,这堂课就想让同学们写刚才看到的拔河场面,好吗?

(二)再出画面,写作:

1、确定主要人物,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谁?想一想,你准备以谁为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懂得主要人物可以是一位、两位,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确定。

2、写好主要人物的活动是写好这个场面的关键,那么你准备怎样把主要人物的活动写具体呢?

引导学生明确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到方面去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时的特点。

3、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特点,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遍刚才比赛实况,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与众不同之处,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4、播放录像片断2、3,学生看录像定格画面,慢镜头画面,学生边看边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

1.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

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

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复习巩固易错字。

1.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

2.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

3.出示“侮辱”,巩固正确读音。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加强字词的巩固,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易错易混字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

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3.教师板书:同情敬佩

点评:把邀请同学,分配读书任务和板书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谈感受使学生免去举手等待的约束,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也可培养学生的谦让合作意识。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点评:让学生在读,思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向谁提出都可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用字典,问同桌或下座位问自认为有能力解决的同学)。尝试提问,解答和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分层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

(极为)(特别)(万分)。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4.指名读自己所画出的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点评: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至读中。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在学生读句或谈体会时(不固定顺序,学生随意说和读)适时引导学生重点从少年的遭遇、衣着及船上的人的态度等三方面使学生感受其贫困和无助。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理解少年对金钱的急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

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

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6)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8)板书:钱

(9)有了钱就可以怎样?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板书:扔

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

[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点评:自愿组成合作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给学生设立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给了他们表现的时机和舞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点评:引发争论,促进思维,尊重个性。教师不统一认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就充分肯定,允许保持个性差异。

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

点评:再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在合作意识的增强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积累与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发展。

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六

1、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2、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从而使学生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点。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比较深刻的。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紧扣魏王(线索人物)的疑问(也是学生的疑问)而产生释疑欲望,暗切“射雁”的原因;再扣魏王的一“惊”一“奇”,明确“空射”的结果——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由此探究结果必然性的内在原因;在学生既理清情节又欲求原因所在的时候,再精读细析最后一段,使学生明白事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ě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íi。“嘣”象声词,

后鼻音,读作bè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报酬

教学目的:

1、体会书记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最高的报酬。

课时:2课时

1、自由读书,找到什么是最高报酬?

2、围绕“最高报酬”质疑。

3、学第一自然段

体会:不是说……就是说……甚至……

有感情朗读。

4、学生质疑过渡到(2—7自然段)的学习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学习、体会。

ɑ “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这些还只是……第二遍的书”

抓住“到处”“图书馆”“第二遍”体会书多

体会到巴罗先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b“他仔细打量了我许久,……巴特写的。”

抓住“打量许久沉思”体会

巴罗先生看了那么久在想什么呢?体会巴罗的良苦用心

小结:这回我们再来说说巴罗先生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再读2—7自然段,用心感受巴罗的良苦用心。

5、学习(8、9)自然段,抓关键词体会,巴罗的这种良苦用心,效果怎样?

“那天一回家……我捧着它读了个通宵。”

通宵,一整夜

“一星期后……一本好书。”

体会激动

微笑笑什么?

6、我迷上了读书,我爱上了书,同学们设想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下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7、现在,同学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最高的报酬呢?

8、齐读“35年后的今天……”

板书设计

(最高)报酬

让我读书

(改变命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八

1、学习儿歌,理解课题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写生字。

1、播放音乐,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生回答《春天在那里》)

2、请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园、上学路上我们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仔细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儿歌。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

4、默读课文,找一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读。在书上做出标记)

5、谁来说一说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交流:词语、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里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说出“嫩草吐绿,春天的脚步进了”理解“梦已经被染绿”的含义)

6、你想像一下,田野里还会藏着有关春天的什么秘密?(学生根据经验说一说,蛇冬眠结束了,树发芽了……)

7、小作者发现这些秘密时,心里会怎样想?(指名读1——4节,读出喜悦的感情)

8、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把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老师呢?(指名读5、6小节)

9、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的乐曲,请你伴着音乐,把这首儿歌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可以读给同位、好朋友听)

1、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老师用红笔标注)

2、(学生组词

3、生书写,教师巡视。

回家收集资料,寻找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九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友人的怀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了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练,跳跃性强,但是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不过学生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1、会认9个生字。

2、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及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的录音带,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1、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音乐,边听边想象画面。

2、小组内交流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也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并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板书课题,齐读)

1、(配乐,出示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做游戏,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

4、小组内互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5、感知内容: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师相机板书:黄叶声、蟋蟀声、大雁声、秋风声。)

1、小组合作学习第1~4节,完成自主学习卡。

出示自主学习卡:

内容

阅读思考:诗歌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声音

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2。交流汇报。

(1)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形式。

①秋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②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相机理解“叮咛”“歌吟”的意思。

(3)指导朗读:把喜欢的小节自由多读几遍。

(4)分小组交流,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可选择一种,仿照课文第1~4节的形式说一说。

3、自主学习第5、6节。

(1)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无声的)

(2)通过对这两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理解体会。(师重点点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天里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而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是不能听到的声音。)

(4)生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价。

(5)学了这两节诗,你的感受与学习前面4节时有什么不同?(前面感觉秋天的声音丰富,悦耳动听,而此时觉得秋天又是静谧的,让人感到温馨。)

4、指名说说学了整首诗后你对秋天的感受。

5、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诵读,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听听,秋的声音

本文是一首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练,再加上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课堂氛围活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

1、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识字,在发现中学习多音字。

2、积累abac式词语。

3、发现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积累俗语。

5、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

6、看图,续写故事。

1、识字、积累词语。

2、正确运用人物的对话。

3、续写故事。

1、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学生)

2、相关的内容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1、教师导语:同学们,认识老师吗?你们是怎么称呼我的?那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2、教师引导: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生回答)

告诉你们,我这个名字是妈妈取的,因为我出生在秋天,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呀,所以我名字里就有“硕”字,爸妈希望我收获满满。

3、同学们,你们的名字里有什么故事,把你从父母那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1、教师出示说话要求:①说说姓什么,叫什么;②说清楚是哪个字;③名字是谁取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1、你知道王昊、谢婉莹这两个人吗?她们其实就是月亮姐姐和冰心奶奶,后面的名字是根据她们的职业、爱好取的昵称或笔名。

2、假如让你给自己取个昵称,你会取什么名呢?(同桌交流)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原来小小的名字里还有大学问呢。

(习作:续写故事)

1、学生观察文中的三幅图,了解每幅图画的内容。

2、把三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第一幅图中,李晓明听到班上的小文和琪琪都在高兴地谈论自己过九岁生日时的情景。

第二幅图中,李晓明一人坐在教室里,想到自己也快过生日了,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很伤心。

第三幅图中,老师和小文一起商量,一起给李晓明过生日的事。

第四幅图中,老师和同学们为李晓明庆祝生日,给他的惊喜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第四幅图的内容)

把这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加个题目哟!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老师及同学们进行点评。

(语文园地)

1、读书时,预测后面的内容的好处:

(1)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读得更细致,注意更多的细节。

2、列举生活中做事有预测的好处:

去商场买东西,先预测所买东西是哪一类,再去同类区寻找,这样节约时间。

1、查字典识字。

(1)回顾查字典的三种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

(2)交流每种查字典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2、学生用字典查找带点的

字。

1、读词语,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1)学生自读词语。

(2)给带点的字注音。

假jiǎ(假扮)(假装)

jià(假期)(假日)

几jī(几乎)(茶几)(窗明几净)

jǐ(几百)

中zhōnɡ(中间)

zhònɡ(中毒)(中奖)(猜中)

处chǔ(处罚)(处分)(处理)

chù(到处)

(3)学生再读词语。

2、读成语,说发现。

(1)学生自读。

(2)交流发现:三组都是abac式的成语,每组中的成语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

(3)学生列举类似的成语。

3、学会引号的正确用法。

(1)学生读三句话。

(2)说说自己的发现:三组句子都是引用人物的语言,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引号的用法也不同。

(3)学生举例。

1、学生自读谚语。

2、交流自己的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

3、学生熟读、背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其中一首古诗。古诗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地品读,便能得到美德熏陶和感染。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古诗,但对于古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课后注释、字的演变帮助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1、多形式诵读古诗,读准读通,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学习借助古诗注释,联系插图,抓住重点词等方法领悟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画面。

3、展开想象,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风光的赞美。

1、学会领悟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本诗中绝妙的比喻手法。

多媒体课件

1、出示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学生朗读,指导朗读

(1)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西湖)

(2)明朝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明月)

(3)是啊,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2、你知道这写在哪里的对联吗?(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湖看苏轼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齐读,理解课题。指导书写“初”,讲解甲骨文的初。学生练习写。

3、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当属——西湖(板书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景吧!(播放西湖图片)(1)看到孩子们刚刚欣赏的表情就知道,你们一定被西湖的美景给吸引住了,是呀,西湖真是美如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请跟我一起读

(2)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3)苏轼也是一位会吃的诗人,是一位美食家,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二年级曾经学过一首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苏轼的一生写了上千首诗,他在杭州做通判时写下了这首诗,来,你们再读读课题,注意停顿!

(4)注意这个字—“晴”,后鼻韵,题目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来猜一猜?

(5)你知道先是有太阳,然后下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初”一个“后”,你明白了天气是先晴后雨(板书:晴、雨)这位同学说道的是作者在吃东西,是不是在吃东西呢?“饮”是饮酒,一个人喝酒未免有些寂寞,叫上几个朋友岂不更好?他们在哪儿喝酒呢?把刚刚说到的连起来说,诗题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先晴后雨的景色。

1、自读古诗

师:读懂诗题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游湖赏诗吧,请孩子们翻开书本第85页,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自由读诗歌

2、指名读

朗朗的读书声在我听来是种享受,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很勇敢,注意读“潋滟”,你再读。注意“妆”,翘舌音,再读诗句,好诗读不够,一起读读吧!

3、划分节奏读

(1)其实,古诗像歌曲一样也有自己的节奏,古人读诗也讲究停顿,这首诗怎么读会更有味道呢?自己试着读一读,读给同桌听。(出示节奏划分)

(2)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让我们把小手动起来,像老师这样(做示范)打着拍子读.我听出来节奏感.

4、读出平仄来

诗歌除了可以按节奏读,还可以按平仄声读,想听老师读吗?(点击配乐《出水莲》读)像我刚刚这样读,是按照古人的基本读法,分为平仄。标红色的字是一二声即平声,可以稍微拉长一点,蓝色的字是仄声,读得稍微短促一点。一起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一)讨论理解诗句

1、听你们朗读真是种享受,但我们还要走进诗的世界,去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本学期每首古诗的下面都有—注释,通过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个好方法,相信你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接下来请孩子试着和同桌一起合作,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吧!生理解古诗大意,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看你们学习得这么认真,我真想知道你们理解到了些什么?孩子们想想,在这首诗里,哪些句子写了西湖“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真会读诗,作者写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又主要是通过哪两种景物来写的呢?

(二)品读1、2句

1、都说“诗中有画”,这诗里藏着怎样的图画呢?一起去看看(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我看到了你们脸上露出惊叹的表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画面吗?全是雾就看不太清楚了,若隐若现。多美的句子呀,第一幅图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用诗中的词语来形容吗?第二幅图:山色空蒙想到了诗中哪一个词?

2、说得真棒,就是“山色空蒙”,诗人觉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好、奇)是呀,晴天的西湖多好,好在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灵动可爱,晴天的西湖还会好在什么地方?

孩子们描绘的这些美景都被诗人融入进了一句诗里——水光潋滟晴方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们心情怎样?谁想来读读这美好的晴天?

我的心都跟着亮起来了。感觉天气都跟着明媚起来了,一起读读这晴天的西湖吧(生齐读)晴天的西湖,诗人是道不尽的好,雨天的西湖诗人却是说不尽的奇,奇在哪里?(出示视频,生描绘)

3、白茫茫的就像—“仙境”,如此奇妙,谁来读读这雨中西湖?这夏天的雨渐渐地小了这下是蒙蒙细雨了

4、这雨中西湖,你们忍心去打扰它吗?(不——)读到这里,我们稍微读得轻些,那我们就别打扰到西湖,一起再来感受这雨中西湖吧!(生齐读?)

(三)赏晴雨西湖

1、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会儿却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男生们,当晴空万里,你漫步在西湖边会这样吟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女生们,当西湖在雨幕笼罩下,你乘着画舫畅游西湖,会这样吟到——山色空蒙雨亦奇

2、这两种感觉都很妙——(生齐读)

(四)赏绝妙的比喻

1、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由衷地赞美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西子是谁呀?苏轼为什么把西湖比作是西子?我不明白,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四大美女有那么多,为什么诗人不把西湖比作是其他的美女,比如杨玉环、貂蝉呢?

他们都有共同的字,说不定你猜对了诗人的想法是比得上还是比不上?(比得上)那我们再读这两句,试试诗句中去寻找答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你还发现什么了吗?“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是谁?——西子当西子穿上素雅的衣裳,作上淡淡的装扮,她真美,当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作上浓浓的装扮,她也很美,她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得美,刚刚我们说到,晴天的西湖好呀,雨天的西湖也奇呀,晴天雨天都是那么的美,晴天雨天——总相宜(板书)

是呀,西湖也被大自然赋予了绝世的美貌,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难道西湖只有晴天、雨天才美吗?(不,还有白天和夜晚,还有……)

4、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去看看都有谁在为西湖梳妆?(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预设:

师:如果说,晴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雨天为西湖画淡妆。

师:西湖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夏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冬天为西湖画淡抹。

师:西湖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花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树为西湖化淡妆。

师:西湖依然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月亮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5、所以说,西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在诗人眼里,它都——美,美得就像——西子,难怪诗人吟到(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因为这绝妙的比喻,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名字,叫做—西子湖

6、苏轼如此热爱西湖,还因为他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为当地人民疏浚西湖,筑堤防洪,做了许多好事,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他把杭州看作是第二故乡,他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就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诞生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1、你读得可真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行吗?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师生合作读)

2、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叫做“我说你猜”,我来说诗句的意思,你来猜猜是诗中哪一句?(师说意思,学生一起猜),我想一对一地玩,你来(师说意思,请生说诗句)想来考考我吗?(请生说,老师猜)

诗歌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孩子们先轻轻帮老师打着拍子,我先唱一遍,你们在接着唱好吗?(师示范唱,生学唱)

3、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呀,你们可以课后去试试用自己喜欢的旋律来和着唱一唱

4、苏轼像我们一样,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来,一同看看(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5、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渔、挖莲藕,破坏了生态,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建造了“三潭印月”,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又美化西湖。同学们,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出示西湖对联图,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

将来某一天,你来到西湖,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你漫步来到西湖天下厅抬头望见这副对联不觉吟诵到(生读对联)。抬头望见西湖雨天景象不觉吟诵到(生诵读古诗)。

2、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下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3年好好上课保证书(7篇) 下一篇:个人自我评价 个人自评自我评价(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