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八篇)

2024-03-24 互联网 实用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一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二

第一二课时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三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长方体物体的包装问题。(揭题)。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标准选择方案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厂方负责人看了设计师设计的包装盒后,不满意,认为太浪费了,根本不需要设计成十二格的长方体,只要放得下产品就可以了。于是设计师改进了方案,设计了最少体积的盒子。同学们,你们知道盒子的体积有多大吗?(即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形状是怎样的?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四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幻灯片、小黑板。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五

邱学华

[简介]1992年4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的全国协作区第六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上,作者上了一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开课。这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采用尝试操作的办法,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自己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猜想”的思考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堂课进一步探索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何体现尝试成功教学理论。日本数学教育会会长茂木勇先生和文教大学片桐重男教授也听了这堂课,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六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活动一: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

(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

2)学生尝试解决

3)反馈交流

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师: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生:有2种)

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然后老师小结: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活动一:服装搭配。

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活动二:朋友握手

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

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

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a→ca→da→eb→cb→db→e

(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2、你认为我们班上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⑵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青岛版的篇八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再来一篇
上一篇:儿科护士个人工作目标(7篇) 下一篇:幼儿园春节放假通知(18篇)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