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__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骏()俏()悄()拢()
竣()峻()哨()梢()笼()
添()沾()倦()谱()符()
填()粘()圈()普()附()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第2课 古诗两首
咏柳——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
2.教师以《咏柳》和《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
【教学设想】
1.本课上两课时。
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
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
第一课时
△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
△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今天学习的《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
(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
1.释题
2.复习《咏柳》
①背诵本诗。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
3.关于赏析
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
4.学法
△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学生补出)
△订正:《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
△全班背诵《咏柳》。
△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
△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
△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
(二)阅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
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
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
△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
△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
△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
△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
△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
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
第二课时
△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这样就由表及里了。
△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
△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89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齐读一遍)
△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
△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
△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
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
△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
△教师范读第6段。
△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
△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
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的意境?
△订正:明确三句话是“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垂下来”。“诗人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诗人通过“谁”的设问,不露形迹地把描写重点转移到春风,达到了赞美春风以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开辟了新的意境。(此处可分析具体些)
(三)复习与总结
△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板书:
△请学生完成课后全部练习。
春日- 教学设计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3、荷花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教前反思与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
反思二:
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三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5、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2、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骏()俏()悄()拢()
竣()峻()哨()梢()笼()
添()沾()倦()谱()符()
填()粘()圈()普()附()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第2课 古诗两首
咏柳——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
2.教师以《咏柳》和《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
【教学设想】
1.本课上两课时。
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
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
第一课时
△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
△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今天学习的《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
(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
1.释题
2.复习《咏柳》
①背诵本诗。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
3.关于赏析
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
4.学法
△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学生补出)
△订正:《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
△全班背诵《咏柳》。
△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
△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
△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
(二)阅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
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
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
△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
△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
△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
△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
△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
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
第二课时
△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这样就由表及里了。
△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
△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齐读一遍)
△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
△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
△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
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
△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
△教师范读第6段。
△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
△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
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的意境?
△订正:明确三句话是“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垂下来”。“诗人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诗人通过“谁”的设问,不露形迹地把描写重点转移到春风,达到了赞美春风以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开辟了新的意境。(此处可分析具体些)
(三)复习与总结
△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板书:
△请学生完成课后全部练习。
春日- 教学设计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3、荷花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教前反思与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
反思二:
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五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__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六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课件:动手动脑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车。先准备一张薄卡纸,一个塑料瓶盖,一根小木棒,一个38毫米长的钉子,然后制作一个小风车。
引导学生思考:风车为什么会迎风旋转?
用录象,简要介绍人类的飞行:在古代,人们向往神秘莫测的天际,却上天无路,只能寄托于神话般的幻想。世界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人类渴望征服天空的美好故事,人类征服天龙的历史正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18世纪后期,气球轻而易举的载入升入空中,它的成功为飞机上天开辟了道路,开创人类飞行实验的时代。
教师鼓励学生讲解自己知道的有关人类飞天的神化或传说小故事。
锻炼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航空航天及人类发明、创造产生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让我的飞机上蓝天
二、探究 实践
1、出示折纸飞机
教师:让我们自己设计一架折纸飞机,把我们的理想带上蓝天好吗?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折纸飞机活动。每小组可参图。,供学生分析研究、学习折纸方法,学会识图。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互教互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2、请各小组的一名代表到台前讲授折纸飞机的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讲授,并对讲授的明确清楚的个人以及课堂纪律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强调了纪律,避免学生兴趣过高,课堂纪律混乱。
锻炼学生的讲解、示范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述能力。
3、竞赛识图折纸飞机,看书上步骤图学习折纸飞机。对自己的飞机进行装饰色彩图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航空公司,写在飞机上。比一比谁的飞机美化的漂亮。
学生进行装饰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装饰折纸飞机露出的部分,注意可采用彩色长线或色块进行也可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生肖等进行。
时间充裕,全体师生到操场试飞自己的飞机。
在试飞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 拓展 课后整理
有的飞机不能飞上天空是为什么?
试飞后提醒学生注意收拾整洁活动现场。
板书设计:
第十课 让我的飞机上蓝天
折纸 装饰
教学反思与调整策略:
做完飞机,我带着孩子们走出美术教室,来到学校的中央空地,并进行了“放飞理想”的活动。将自己的理想写在纸飞机上,让飞机带着自己的理想飞上高空。孩子们高兴极了,并没有我预想当中出现的混乱局面,而是有序的放飞着自己的飞机。看来经常带孩子下去到大自然中享受自己的成功实践非常令人鼓舞的事。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七
一、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们设计的游戏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二、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性爱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应该遵守规则。
三、 适时适度
我认为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把英语课上成游戏娱乐课,那就适得其反了。课堂游戏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当他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的时候,课堂游戏就失去了他的魅力了。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八
在学校里是不是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 “我都讲了几遍了,你怎么还不明白?”“这种类型的题,咱们不是讲过吗? 怎么还有这么多人错?”学生的周记:“老师,我上课总是很认真地在听,可回到家,作业做不出来时爸妈总说我上课没有认真听,真冤!”开家长会时,家长的困惑:“老师,我的孩子总是说上课都听懂了,可为什么作业老是做错?他在骗我们吗?”
当我们发现学生作业或练习出错时,在分析了学生方面的因素后,还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虽然没有亲口向我们诉说,但他们的疑惑就隐藏在交给我们的作业本和练习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备课过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备课”的内涵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了教师如何备课的问题。 他举例说,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课,听课的教师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是怎样备出来的呢?一个听课教师问历史老师:“您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这位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震撼!这才是教育技巧的奥秘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备课。 那么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大家: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充实他们知识的海洋,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更加游刃有余。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备课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备好课了吗?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要备好课,正如感人的话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地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懒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其丰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但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写麻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学生虽具有借鉴作用,但绝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实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阐释、公式的分析、习题的处理,决无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依赖旧案、以旧代新,是一种行动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必定上不好课,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备课先备人吗?
提到备课,很多老师都认为把课准备好就是备好课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课上,我相信,所备的课未必是好课。为什么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为备课而备课,肯定省事,因为有那么多前人的经验,找到较好的经验,拿来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这不省事吗?但是如果这样就能达到目的,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还谈什么教师的专业化?
其次,教学的对象是“活”的。拿着一个“死”的东西去教一个“活”的人,肯定会把“活”人给教“死”了。学生会成为一台台机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东西,最后满脑子的知识,却没有活性,那要这种知识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只是把课当成是知识的载体,只为教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们的心就会麻木,我们的生活就会乏味,我们的人生也就会暗淡。因此,备好课,课其实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么,究竟如何先备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内容变化,往往会使一些初一学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应性转变。
第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所谓知识准备,即当前学生对于该堂课的知识掌握所必备的知识基础。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掌握好了,或者干脆不负责任地说:“掌握不好是他们的事,我只要把这堂课上好就是了。”这样的上课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谓心理准备,即学生是否已经准备上你的课了。有的老师可能会疑惑:“怎么会不准备上我课呢?难道他还想逃课不成?”其实,有一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和逃课又有什么分别?如果在上课之前将学生的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摸清,显然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不正为上好一堂课开了个好头吗?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在课堂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在面对个体时,针对不同表现的个体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特别敏感、内向、不善交流,在班级中属于“角落”中的学生,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了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能力,还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对适合于课堂的要充分发挥,不利于课堂的要尽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较情绪化,就要在课前将自己的情绪调到最佳,并时时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科学吗?
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有些学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业或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这和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素质的培养,但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把探究为主的新课上成了讲解为主的满堂灌,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有教师一人参加,而且也只是口头上的。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认为“那不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认真钻研新教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演练,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素质当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把原因都归结到没有认真听讲上,“怎么探究我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为什么还不会呢?”试想: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运用呢?
反思五:备课时你考虑过学生的参与度、交流度、创造度吗?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定,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不够,就算不上“主体”。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比如讲有理数大小比较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说一个有理数,另一个学生写一个比它大或小的数。讲同类项时,我让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另一个学生说出它的同类项。这些小游戏能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效果很理想。
2.学生交流度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彼此的见解和知识,情感和理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3.学生创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是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还是消极参与、丧失信心。这一切应当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关注的同时还要求我们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话筒。
这样的反思既强化了学习结果,又深化了学习过程;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得到优化,又进行了学法总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六:你写教学后记了吗?
有位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经验总是在不断变化,教学结果往往和设计的初衷会产生较大分歧,而教学后记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教学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教学后记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应变,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教学后记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坚持下去,必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也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标把教学反思提高到了教学行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就像工人,学生就像产品,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新意的产品。教学反思贵在坚持,重在及时。教师应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乐于动笔,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学反思,就请从一节一节的备课开始吧!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十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十一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篇十二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反思。现在低段识字任务非常繁重,如何能让学生乐学爱学?我觉得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性格特点,再结合现行课本,激发儿童学字的愿望,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
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本的大纲要求,引导学生看墙壁上的标语、宣传语、广告语、商店招牌等,让学生养成“见字就认,不会认的字就问”的好习惯。这样既使学生对所学字、词加深记忆,以能产生想学字的强烈愿望;也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对学生的写话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懂得了:识字是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处处能识字,这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景,快乐识字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儿童的看、听、说、写的综合调控能力,不能简单的重复,孤立识字;而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比如在识字巩固环节,我会采用把生字藏在词语或句子中,请学生读词读句后找出来,并模仿说句子,让学生把学到的生字运用到组织语言中去 。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明显有进步。
三、规律识字,是儿童识字的好方法。
我们知道汉字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而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我采用多媒体,出示“杨、李、雾、霜、蝶、蜂”等字的画面,同抽象了的古字比较,最后再出示楷体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初步知道了形声字、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学生很快就记住生字了。
四、正确书写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字形。
汉字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书写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品味。若忽视书写指导,可能会导致学生只能闻音知义而无法书其形,字形间架结构不准确,失去汉字的美观。还可能使学生书写不流畅或“多笔少划”,这就为以后的习作教学埋下“祸根”——写错别字。
五、巧设作业,巩固识字。
语文的识字教学,不是教师包办代替,面面俱到,它是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为此,要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精心的设置课堂作业,来巩固识字。比如:“一字开花,词语接龙”等方式,就能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形式来巩固识字,理解字义,撑握生字的运用。象种将“字、词、句”连为“一体化”的作业设置对低级学生识字的巩固非常有效。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识字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识字教学。这些方法的确对提高低年级识字、巩固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也许还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我将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把低年级语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