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年梦想决胜今朝第二集心得体会篇一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难以实现中创造了可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这份“脱贫答卷”彰显着百年大党的担当与力量,为党的百年献礼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脱贫答卷”彰显“中国力量”的精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反贫困是绕不开的历史难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贫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生之疾”,脱贫人口基数之大、脱贫范围覆盖面之广的现实困境为脱贫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向贫困宣战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贫困,无疑是检验一个政权、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无志山压头,有志人开山”,面对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信念如磐,凝成百战不殆的必胜决心;意志如钢,强化攻城拔寨的攻坚气势,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总攻,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弱鸟先飞”的拼搏姿态、“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和“滴水穿石”的恒久之功投入伟大斗争中,在非凡的实践中丰富创造,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催生出长远持续的脱贫成效。上下一心、砥砺奋进彰显着百年大党的凝聚力,拔除穷根、摆脱贫困彰显着百年大党的决胜力,在接续奋斗中,党如期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为世瞩目的中国答卷。
“脱贫答卷”彰显“奋斗精神”的实质。“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伟大胜利都是由人创造的,不凡业绩都是由不屈的精神开拓的。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华夏大地上不可计数的战斗英雄,他们用执着与拼搏创造了人间奇迹,诠释了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王传喜以生态农村为突破口,整合绿色资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毛相林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绝壁天路”,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下庄村面貌一新的天地;黄文秀返乡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勇扛重担、尽己所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脱贫攻坚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8年时间,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在扶贫一线并肩作战,为一方百姓出力献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危房改造、就业帮扶、产业扶贫和医疗保障等系列重点工作,为贫困地区“造血”、为贫困群众“扶志”,在实践的淬炼中锻造钢筋铁骨,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心骨”,把脱贫事业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在奋斗中书写了不屈的精神与不凡的成就。
“脱贫答卷”彰显“人民至上”的意涵。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遵循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动力与方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伟业、不负人民期盼的担当抱负。人民在心、使命在肩,再艰巨的任务也无法撼动党坚定的初心,在遥远崎岖的道路也要风雨兼程、拼搏向前。“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对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冷暖关怀备至,从“吃得饱不饱”到“吃得好不好”,从“穿得暖不暖”到“穿得新不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党的为民初心也在关切话语的一字一句中流露,在身体力行中镌刻。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勠力同心、艰苦奋斗,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规模和投入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落实落细,从帮眼前到扶长远,从“米袋子”“菜篮子”到民生工程,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每桩事办成办好,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尺,做到工作成效由人民判定、脱贫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增进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福祉而不懈努力。党为民造福的胸襟与情怀贯穿于脱贫工作的始终,全面实现了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义务教育三保障,用辛苦指数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矢志奋斗,终有玉成。中国共产党在脱贫实践中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如期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铸就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担当与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党将继续带领人民群众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书写更多胜利篇章,开创更多人间奇迹!
<
千年梦想决胜今朝第二集心得体会篇二
奋战 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他,奔走异乡,立下铮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扎根基层,奋战脱贫前线,决心铺就致富路;
他,处处为民,倾情播洒茶乡,真把群众当亲人;
……
而今,坚守在“锌硒茶乡·美丽凤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上,有这样一个人——胡万祥,贵州省监狱管理局警务督察处副处长,2015年3月至今挂职凤冈县委常委、副县长,省监狱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驻村第一书记。
他驻村四年以来,走访贫困户1万余人次,撰写民情日记2000余篇,召开群众会350余次,拟定帮扶措施300余条……
他是凤冈的好女婿
一腔热血,真驻助脱贫
2015年初的一天,在家休假的胡万祥接到电话,正是这个电话改变了他的生活,单位要派他到凤冈县驻村挂职。
“去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干别人都不愿意干的事情,你还高兴得很!”看着胡万祥激动的样子,妻子在一旁打趣道。
胡万祥的激动源于一个未了的心愿:那是2011年,刚从部队转业的胡万祥随着省监狱局的同事一起在凤冈开展对口帮扶,与茶农交谈了解中,答应帮茶农找人解决茶叶技术难题,虽然留下了联系电话,但回贵阳后因工作忙而耽搁了下来。
“事没有办成,茶农们应该会很失望。”这件事成了胡万祥心头的遗憾,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有机会到凤冈驻村的想法,一心想为村民们办点事。
说话间,他简单收拾几件衣服,告别妻子踏上了到驻村的道路。
刚到凤冈县的第二天早晨,在了解县委的安排后,胡万祥就带领省监狱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扛起铺盖卷,带上日用品,直奔驻村地。
走访、开会座谈、了解村情民意、制定村级发展规划……一步步脚印,一桩桩事儿,开启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新篇章。
就这样,胡万祥带队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不到一个月时间,走访了全县10个乡镇11个村(社区)和10多个部门。
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弄清群众的真正困难——“吃水难、行路难、脱贫难”。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结束驻村的胡万祥回到贵阳,但心里总是不安,他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还依然挂念着凤冈群众。
“到了凤冈,走进农家,乡亲们的实际困难和对致富的期盼深深刺痛了我,让我睡不着觉!”用他的话说就是。
恰逢2016年2月的一天,圆满完成一年驻村工作任务的胡万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68名村民代表签字并按满了手印希望他留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请愿书。
一页薄薄的请愿书,尽是期盼和渴望,尽显责任和担当。胡万祥捧在手里,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于是,他满怀一腔热血,带着对家人的无限愧疚,“远嫁”凤冈,选择留下。
但,这一留,便是满满的四年之久。
四年多来,胡万祥拖着患有严重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身体,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县14个镇乡87个村(社区),走访群众达1200余户22000余人。
走访中,胡万祥记下了:5个村急需修建通组路;鞍山村村民缺水;进化镇与何坝镇接壤处需新建一座桥;进化镇养羊户没圈舍……
这一件件,一桩桩,胡万祥记了厚厚五本,2000多页。
四年多来,胡万祥不仅帮助15个村(社区)理清了发展思路,还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化解矛盾。帮助村(社区)制定帮扶措施300余条,化解矛盾420余次,维护了邻里和谐,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胡万祥充当了‘上门女婿’的角色,不仅宣传法规,还负责调解矛盾,在基层一线真蹲实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原凤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劲松这样评价胡万祥。
他是致富的领路人
一心脱贫,铺就致富路
凤冈,地处黔北高原地带,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11年初,贫困发生率为18.43%。
村级党组织弱化,基层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发展不强,群众出行难、饮水难、收入低……
这一系列都是制约凤冈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短板,更是摆在驻村帮扶面前的重要难题。
如何破题?怎样打通群众致富路?胡万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是落实在了行动中。
他发现,一个地方要发展,党组织这个“火车头”引领是关键,而基础设施滞后、致富带头人乏力、产业带动弱等等都是致贫的根本原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胡万祥把夯实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作为解决脱贫之困的第一法宝。
面对绥阳镇玛瑙村没有办公场地、进化镇、琊川镇琊川村办公阵地出现安全隐患、花坪镇关口村办公楼漏水等,他立即协调资金260余万元,解决了镇、村阵地建设等问题。
在村党组织和胡万祥的引领下,党湾村后坝组村民积极响应,还用微信倡议捐款达193883元,修建了美丽宽敞的文化广场。
“多考虑组织需要我们做什么,多思考我们帮助群众做什么,多琢磨我们驻村工作结束后留下了什么。”这是胡万祥每天要拷问自己的话。
当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大部分贫困村发展的短板时,他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协调项目300多个,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15.5公里,建饮水工程15处、文化广场16个、农村幸福园7个……
“几户富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富。”在胡万祥的心里,这个产业致富“算盘”也从未停止拨动。
2016年3月,他协调资金12.8万元,购买5万羽鸡苗,发放给绥阳镇玛瑙村1000多户群众饲养,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2017年4月,他带领党湾村群众种植蔬菜3000余亩,养羊4000余只,还帮忙找市场和销路,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2018年8月,他了解到天桥镇河闪渡村紧靠乌江,气候温和,适宜种植蔬菜、水果,他第一时间为农户协调资金6万元建大棚40多个,并请来技术指导;
……
党建引领,能人带动,这样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
胡万祥确说:“我所做的,就是把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决心带给大家,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大家能脱贫致富”。
——四年多来,他先后指导完成53个党支部阵地建设,选优配强11个村两委班子,扶持致富带头人37人,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中发展新党员21人……
——四年多来,他深入田间地头、村村寨寨,讲政策、育感恩共计100余堂,使群众主动思发展、跟党走、感党恩。
——四年多来,他协调、整合省、市、县多方帮扶资金1亿多元,瞄准脱贫攻坚的重点方向,补齐“短板”,铺就群众致富道路,有效助力凤冈县在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一路播爱,情满几多情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用真情温暖民心……
四年多来,胡万祥心系民众,只要是老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他都竭尽全力给予解决,久而久之,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胡万能”。
他,硬把他乡作故乡,硬把群众当亲人,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凤冈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感。
民情日记这样记着:何坝社区塘堡组谢晓才腿摔断,妻子重病,为其临时解决救助3000元,再帮助“化缘”;
何坝镇的劳刑释人员张远锡、尤其兵、方科强均无房住,解决建房启动资金3000元,协调危房改造,疏通思想;
在进化镇临江村路遇哭泣受骗老太太,拿出400元钱,递给老太太;
……
仅18个月,胡万祥共协调资金433万元,为复转军人、特困户、贫困党员、两劳刑释人员、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280余人解决实际困难。
“没有真情实感,扶贫工作不可能做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最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把局机关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群众满意得实惠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胡万祥的话掷地有声。
无论在哪里扶贫,他总是带着感情,倾尽全力,办成事、办实事、办好事一桩桩、一件件。
在花坪镇东山村,村民孙茂维治疗多年来患有风湿病,他多次带药上门为老人搽药换药,深受当地群众称赞;
在绥阳镇玛瑙村,留守儿童钱诗娅被开水烫伤,他协调局团工委在全省监狱系统发出倡议,短时间内筹集善款27.38万元,解决了女孩的治疗费用;
……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
四年多来,胡万祥行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农家院坝与困难农户“结穷亲”,送钱捐物,不断为贫困户“输血”,并鼓励他们奋发自强,依靠自身努力提升“造血”功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深得民心,齐聚点赞。
这不,在2015年,68名群众联名书写请愿书,一级一级呈送挽留即将离开驻村岗位的胡万祥,请求胡万祥在凤冈多干两年,助力凤冈同步小康。
同年,绥阳镇金鸡村4位村民以送锦旗、写感谢信等方式到省监狱管理局感谢对他们的帮助。
次年5月,书写着“精准扶贫结对子·扶危济困显爱心”“真情帮扶真帮实住”和“真情帮扶·情暖山村”等字样的30余面锦旗再次齐聚县委大院,表达着凤冈父老乡亲对胡万祥和驻村工作队帮扶恩情的真挚谢意和深深眷念。
“胡万祥、陈培林、卢永峰、陈华邦等几位挂职副县长及驻村工作队员们,把凤冈当成“第二故乡”,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了大量真帮实助的好事、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和一致点赞”。县委主要领导在全县驻村工作总结会上如此评价。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16年至2017年,胡万祥个人也先后荣获了“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优秀驻村队员”、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遵义市“十佳驻村第一书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表彰。
时下,胡万祥依然扎根在基层,奋战在一线,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份份沉甸甸的驻村帮扶答卷。
千年梦想决胜今朝第二集心得体会篇三
昔日“三敢”精神 今朝一举脱贫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2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黎平县名列其中,标志着黎平减贫摘帽,精彩出列。
这是黎平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晶,这是革命老区践行“三敢”精神的真实写照。
伟大转折,历史交汇。1934年12月18日,彪炳史册的黎平会议召开,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定了错误军事路线,使红军争取了主动,成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以“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的闯劲,突破旧思想、旧制度、旧体系的勇气,全力抗争、浴血拼搏、英勇奋斗的气魄,最终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后来被概括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是为“三敢”精神。
在“三敢”精神照耀下,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2014年来,黎平人民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用智慧和勤劳,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坚硬壁垒,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致富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脱贫奇迹。
敢闯新路——让红军走过的地方富起来
黎平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说明了在非常时期,唯有敢闯新路,逆境求生,才能获得新生、迎来曙光。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弘扬敢闯新路的精神,就要在脱贫攻坚一线大显身手、敢闯敢干、敢于创新,突出“贫困重围”,带领革命老区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黎平县水口镇岑信村是一片红色土地,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方面军进入贵州,曾在岑信村修整。如今,黎平县已在水口镇红军走过的地方设立“红军烈士亭”“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革命旅游景点,每天到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可就在3年前,岑信村还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无村集体经济,170户的小山村中还有62户贫困户234人未脱贫,“红土地”却是“赤贫村”。
为精准结对帮扶,县委、县政府将敢于担当、年富力强、有群众工作经验的石立富派到岑信村任第一书记。
“石书记,我还想种油茶,还能申报不”“石书记,贫困户小额信贷怎么弄”……走进水口镇岑信村,随处可见乡亲们亲切地咨询石立富扶贫政策,石立富也因此成了全村回头率最高的人。
2018年2月,石立富刚到村那会儿,却碰了无数次壁:“种玉米只能得吃,赚不了钱,要不您家今年改种油茶吧。”“你管得还真宽,连种什么都要管?”
提起刚驻村的时候,石立富难掩失落,但刚来不熟,也理解大家的“冷言冷语”。通过走访,石立富发现岑信村不仅交通闭塞、人多地少,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而且两委班子不健全,支部活动不正常,留守的群众空有致富心却无致富路,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方面军在水口镇团结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故事,至今在水口广为流传。“这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地方,一定要让红军走过的地方富起来。”这个想法在石立富心里扎了根。
“缺水有缺水的好处,上百亩荒山,可以种油茶嘛。“”对,就是油茶……”村民大会上,经过群众同意,石立富决定带领大家发展油茶。
人心齐,荒山移,石立富组织党员群众抢抓时机,争取项目,前后上下提质和新建油茶林共1020亩,汇集贫困户62户贫困户234人。
岑信村由村两委创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和“7+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油茶籽压榨提炼成原生态山茶油,借助游客到水口镇观光旅游的红色文化优势,把茶油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摸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旅游”带动“黔货出山”的扶贫新路子。
强班子,休村道,兴产业,惠民生……3年来,岑信村开了个好头,带动55户219人脱贫,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
无独有偶,就在百里开外的高屯街道少寨村,也建立了“红军桥”红军长征旅游景点,每年到此感受红色文化、重走长征路的游客数不胜数。
黎平县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依托县情实际,坚持发展绿色的油茶、茶叶等8大产业;深挖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相继开放了5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助推脱贫攻坚,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黎平经验”,成功带动2.6万人脱贫致富。
敢于突破——向贫困宣战,帮助群众挪穷窝
贫困,一直像魔咒一样缠绕着这片土地,脱贫成了黎平人民最期盼的心愿。不破不立,摆脱贫困、谋求发展必须立足“破”字。时代发展潮流浩浩荡荡,黎平干部群众突破传统束缚、敢于打破陈规旧套,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形成推进新时代黎平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杨昌儒家祖孙五代生活在大稼乡俾嗟村,俾嗟村属省级深度贫困村,2002年才实现全村通电,像这样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在黎平县还有很多。
黎平县是贵州省地域面积大三大县,辖4个州级极品乡镇、118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为彻底斩断穷根,黎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
2016年至今,新建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共搬迁9269户39669人。杨昌儒家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6月,杨昌儒家与祖辈生活的地方告别,搬迁到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洋房。2016年以来,俾嗟村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5户742人,杨昌儒家是俾嗟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出大山的最后一户。
黎平人知道,搬得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剩下的路,需要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走。
为打消搬迁群众进城后无法生存的后顾之忧,搬迁社区在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建立了18个扶贫车间,开展技术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创业就业,有效带动移民就业9022户18949人。
“我家祖祖辈辈在家种田,终日口朝黄土背朝天,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也能住这样的大房子,还能在县城里工作……”搬进新家的杨昌儒开心地说。
敢于胜利——革命老区党群连心交上合格答卷
86年前,彪炳史册的黎平会议召开,中国工农红军丢掉“坛坛罐罐”,轻装上阵,走向伟大转折。
86年后,革命老区传出捷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穷苦人民,带领黎平人民迈向新时代新征程。
尚重镇盖宝村第一书记吴玉盛,打造了享誉全国的“侗族七仙女”,帮扶全村10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尚重镇洋洞村扶贫干部“有牛哥”杨再熙,辞掉乡镇党委书记职务只为“留下乡愁”,将传统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的模式做成循环生态农业,让1397户3500余名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3800元,助推该村精彩出列。
口江乡摆东村第一书记吴娜,面对母亲去世,父亲重病的双重打击,她忠孝不能两全,满含泪水满怀对父母的亏欠,义无反顾战斗在脱贫一线。
主动请缨到龙额镇亚涵村驻村的水务局干部吴兴堂,在帮扶工作中因病耽误治疗,献出了宝贵生命。
站着的义无反顾,倒下的激励后人。
有人说,这是一场“接力战”,黎平县始终与杭州下城区、中旅集团、省信访局等援黎力量群里群策攻“难关”。
有人说,这是一场“攻坚战”,全县71家省州县驻黎单位和县直单位部门对口帮扶26个乡镇(街道)403个行政村克“难题”。
有人说,这是一场“歼灭战”,黎平县委针对全县249个贫困村和13个非贫困村,选优配强省、州、县、乡261名第一书记1330名驻村干部2216名网格员帮扶帮扶解“急难”。
有人说,这是一场“反击战”,全县103个基层党总支813个党支部18055个党员带领全县56万群众拔“穷根”。
在全县六年来的共同努力下,黎平县举全县之力跟“时间”赛跑、与“贫穷”厮杀、同“落后”较量,助力31748户13526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8.56%降至1.37%。
在2019年和2020年迎接国务院抽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扶贫成效考核中,以“零问题”姿态精彩出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三敢”精神熔铸的红色基因,在革命老区代代相续,在黎平侗乡大地落地生根,转换成黎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在时代大考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面前,黎平交上了脱贫攻坚的合格答卷。
千年梦想决胜今朝第二集心得体会篇四
勇攀“高峰”书写“答卷”看了千年梦想决胜今朝第三集《贵州答卷》,我们赞叹于脱贫攻坚战士们的艰辛与努力,是他们带领着千千万万贫困人走上富裕之路。
去年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贵州脱贫“答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作家蒋巍曾在《国家温度》贵州篇章中这样写到:“贵州人生下来就与山为伴。活在贵州,人生没有行走,只有登攀。”
是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新挑战、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当不惧“高山”,勇于越过千沟万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干担当的硬功、勇攀顶峰的气概书写组织认可、人民满意的历史“答卷”。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咬定青山”的意志。“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任何时期、重重困难面前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够得到亿万人民的支持。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发展困难重重,加之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利益诱惑形形色色,党员干部能否经受得住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就看能不能“咬定青山”,树立根本的信仰,在攻坚克难中愈战愈勇,始终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课题。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练就“实干担当”的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唯有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担起时代使命,就看能否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去吃“苦中之苦”,去“解剖麻雀”,去“打着灯笼”找问题、解决问题,淬炼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宽肩膀”,增强干事创业的“硬本领”,拓宽群众工作之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涵养“敢攀高峰”的气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步一步登攀,共同为之努力。能否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经常叩问、检视、锤炼初心,不断体悟、激扬、砥砺使命,永葆拼搏的意识、精神、行动,以水滴石穿的定力、铁杵磨针的毅力、老牛爬坡的耐力,慎始慎终、绵绵用力,一步接着一步攀,跨沟越壑,不断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登顶万山之巅,共同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