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4篇)

2023-12-29 互联网 实用范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篇一

摘要: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以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其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预算管理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它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走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将会从预算体制改革的历史、现状进行简单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一、预算体制改革的内容

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到一本预算中编制。其中,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法。指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题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运作,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或授权各个部门支付到个人、用款单位或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

(2)提高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财政部门要全面建设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为核心的“金财工程”。

(3)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

二、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我国预算体制的发展和变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建国(1949年)———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集权管理,国家计划是配置资源的形式,国家预算只是计划的外化形式。

(二)20世纪80年代———1999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收入方面,1994 年出台了《预算法》,开始实行分税制,但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了财权在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分化:一方面财政权力缺乏监督,另一方面由于计划部分与财政部门的并存导致了预算管理的混乱,因此该时期的预算管理通常被称为“碎片化”时期。

(三)1999 年至今

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是从1999 年开始的,新一轮财政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其目标是重新构造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基本内容如上所述。

此次政府部门的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集中、统一的预算管理体制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核心是加强财政预算的可控性、透明性和规范性,方式是使财政部门成为核心预算管理机构,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控制。

三、预算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预算程序法律严肃性的缺失。

程序是规则,没有严密的程序,所有制度的形成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预算编制程序基本上就是一个立法过程,有着严格的法律制约和时间限制。而我国《预算法》对预算的编制、资金的拨付等时间安排上都缺乏严格的制约,使得我国的预算常常在没有严格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匆匆编制,匆匆上马。

(二)预算编制制度不完善

首先,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科学。财政部门提交的预算草案项目不细,预算报表所列科目级次过少,所列内容过粗,且没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材料。不但普通人大代表难以看懂,即使是许多专业人士也不甚明了。这就会造成人大对政府的预算案“只决不议”的现象。

其次,部门预算编制无标准。部门预算应严格遵循人员经费按编制、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论证的原则,使每项支出都建立在有可靠依据的基础上。但是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标准并无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很多部门编制预算时都以上的执行状况为基数,考虑本的因素,作适当调增,导致每年的收支以一定比例递增。

(三)预算审批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查的预算草案过于粗疏,加之预算审查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而目前各级人大预算审查专业人员匮乏,因此,人大很难对预算进行细致的审查。不仅如此,由于人大对预算案审查的时间过短,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预算草案的实质审查往往不太现实。

预算调整法定程序缺失。预算一经立法机关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必须严格执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外界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必须进行预算调整时,应该规定严格的法定程序。而我国在预算执行中则频繁出现在缺乏严格法定程序或有程序却不执行的“随意”追加、追减的调整,严重破坏预算的法制严肃性,进而扭曲预算应有的真义。

(四)预算监督不严,走形式的过场

缺乏独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的监督。每年在制度上都依靠审计部门的抽样监督,其效果十分有限;社会对预算的监督无实效。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社会公众直接对预算的监督,法律规定政府向议会提交预算草案的同时,还必须向社会公布,社会公众对预算有知情权、质疑权,起诉权。而我国现行的预算还没有向全社会公布,同时社会舆论和媒体也因为难以知情而丧失有效监督的能力;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在我国,即便经过监督查出的问题也没有一种法制化的惩戒手段,许多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形成机制,最终只能在法不责众的体制下不了了之,有时也处罚某些当事人,但最终因为缺乏形成一个依法办事的体制和氛围,使得大多数预算中违规违法的案件不断重复发生,屡禁不止。

四、预算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政府财政支出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民生以及经济基础。所以,必须将财政预算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让预算管理做到法制化、制度化。所以,将我国预算管理的相关法规体系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从而对于政府财政进行法规形式的约束,进而确定管理方式。

(二)建立预算编制程序性法规,强化部门执行能力

建立预算编制程序性法规主要体现在为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与科学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经费支持,逐步引入合理完善的经济模型对既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对未来经济数据做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并进行及时公布。预算的编制体系方面也应该做相应调整,全面落实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规范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完善预算编制技术。

(三)严格预算执行

严格预算约束。预算一旦确定,任何人不得更改、增删,预算“突破”需经人大讨论通过并按严格的审批预算的程序进行;加快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落实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从编制

投资计划或项目实施计划与预算编制时间同步进行,以及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批复和调整预算相关制度和办法等两个方面入手,保证项目支出顺利执行;切实抓好项目支出管理,提高项目支出执行进度。通过及时督促、加强细化、明确责任等手段,多措并举,齐抓共管,逐步建立加强项目支出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规范的支付程序支付资金,避免出现违规开支和不讲效益的“突击花钱”行为;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和信息反馈。预算单位定期将预算执行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切实解决申报预算积极主动、预算执行工作进度迟缓问题。在这方面各个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完善预算编制内容

建议在我国预算编制中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对适用的支出项目实行绩效预算,按预算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效益大小重新测算,即对人员经费,按机构合理的人员编制及工资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按部门分类分档,以合理的开支定额编制预算;对发展性项目支出,预算要编制到具体项目,应采用必要的方案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开展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制项目概算,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于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

(五)推进大监督格局

强化专职监督机构和民主决策机制,尽快建立集人大政治监督、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督、预算部门的自我监督、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以及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对预算的编制、审核及执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大监督机制”。构建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强化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部门的内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监督。还可以充分发挥外部财政预算监督合力,纪检监察部门、审计、物价等部门建立财政预算监督管理联席会制度,定期开展联审联查。努力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披露机制。建议搭建一个媒体和公众监督平台,建立预算支出、监督信息披露系统,定时发布信息公告,让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

截止目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很充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以及完善,还应该学会借鉴各个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也不能一味的效仿外国的做法,照搬照抄,毕竟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我们要去其糟柏,取其精华,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预算体制。

[参考文献]:

[1] 文炳勋,政府预算、财政效率和财政民主-兼论我国公共预算改革,财政理论与实践,2006 年9 月,第27 卷第143期;

[2] 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中山大学学报,2007 年第3 期;

[3] 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演化与路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 年第1 期;

[4] 徐宏光,改革政府预算编制实行综合零基预算[j].财经改革2001

[5] 张永田,王泽彩,关于当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财税;1999年08期

[6] 杨慧瑾,财政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1980年04期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篇二

摘要: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未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前提。所以,没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也很难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善治的现代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更加应该予以重视和完善,所以新世纪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政府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不但要做到以上三方面,而且还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所以“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所以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并且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

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我们也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最后,我们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

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这样,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使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好,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篇三

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办学体质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衣服管理民办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保障经费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改善教育系统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篇四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作出重要决策,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这次会议将发出中国这艘大船沿着正确航向前行的信号,中国经济将转向更加重视消费和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根本性来说,还是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基本要求和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978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制度和管理方法问题,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方法问题,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把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问题,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扩大了对外开放,使我国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这四个方面,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心,一个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一个是改革管理方法,一个是改革运行方式,一个是改善外部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体系,使中国出现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上下一心、共同奋斗,亿万群众积极性充分调动,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局面。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相关问题

实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深层次矛盾也越发明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仍有待进一步破除。

在改革开放实施过程中,各种重要行业依然施行的是政府垄断机制在运转,如:银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运输,医疗,教育,土地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可能对这些东西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但到了今天,垄断经营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现在多数人们拼搏只为房子,借钱、贷款买房子,没有房子就像没有穿衣服。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紧张,房价只升不降。另一原因是,房价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银行是政府的,银行的钱也是政府的,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专家、媒介便开始疯狂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对国家财政的使用方面,由于权力的不受监督,导致国家财政被大量挥霍浪费。盲目上马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多都属于亏本投资和不必要投资。领导者投资失败,其造成的损失,全部由人民来承担。当财政被大量浪费后,导致资金匮乏,不足以应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项目的资金支出。.加上各种贪污腐败行为,导致国民消费能力低下。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能力。然而,我国主要出口原材料,价格比较廉价。在医学方面,体现也比较明显,例如我们大量出口质量低的人参,经外国人择优后,质量更差的反被高价格进口回来。一方面导致国外的倾销指控;一方面导致本国生活水平增长缓慢或者存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动机值得赞赏。对资本和市场的引进,也值得称道。但是,资本和市场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体制,才能发挥好的一面,同时抑制恶的一面。

四、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也以自己的形象走向世界,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体制,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3年互助古诗词(5篇) 下一篇:采购员的工作计划(五篇)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