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在生活中如何探究科学活动篇一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如何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如何科学实施探究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的,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且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与失败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究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绝不可名曰“探究”,实则“放羊”。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能否有目标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学生能否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二、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目标、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一堂数学课,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探究:
1、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究”。
教师首先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学生“质疑”,也就是说要“奇思妙想创情境,千方百计激兴趣”,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脑海中的疑问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趣生疑,由疑引思”。抓住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好表现的特点,以“趣”、“疑”来做好引导的文章,精选素材,诱发探究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2、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
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和各种工具、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使用的工具、素材上,放在学生运用的方法及学生呈现的思维方式上,而不是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得出正确标准的答案”上。好比“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
3、鼓励支持、评价反馈,激发学生成就感,使之“好究”
“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同样,当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消极等待、观望时,教师要给他们以启迪和信心,支持他们;另一方面,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操作、不断总结,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总之,要让学生爱好探究。
三、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使得科学探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才使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学科探究能一步步走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过程,学生要在通常的已习惯的实践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它是要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是对问题的解决提出预见性的思考,对科学探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科学探究指明方向。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前方挂了一串串联的小彩灯,并在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后,让同学们猜想,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想假设,提出八、九种假设: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流逐渐变小(因为每个用电器都消耗电);从电源正极开如电流逐渐变大(因为电流最终回到了负极,负极“存”了许多电);电流的大小与用灯泡的发光有关(灯光较亮的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通过的电流小);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就像水管中的流水一样,入口多在出口就多大)等等,还有许多很有创意的假设,每个同学在陈述自己的假设时,都简述的自己的猜想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简述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自己猜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并不是也没有“胡猜乱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对众多的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前就必须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方案的设计变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如:列出实验中要用的器材、仪表;画出实验装置图或实验电路图;写出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估计出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的物理量;规划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等,这样学生就好完成一些。
4、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不是游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着学习任务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铺垫、引导,这样可能消除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在数据记录时,一定要尊重实事,如实记录,同时,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的指出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对于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不去分析,就不会有结论,科学探究也只能是半途而废。教师应引导学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自己测到的数据,还应主动的关注别人的测量数据,认真比较,全面分析,才能排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6、评估。这一环节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上,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评估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如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自己探究活动中的失误进行评估,可进一步地优化探究方案,可引出一些新的发现,也有利于同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交流与合作。其实,交流与合作应该是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就是完成的探究报告;口头交流就是用准确、规范、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激发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欲望,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表述欲望。交流过程中,要新生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坚持原则,不随风倒,不人云亦云。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这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间有分工又合作,要群策群议,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的聪明才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不能只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应全面的锻炼自己,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进行创造性探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既要了解探究式教学七个环节的内涵,又要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创造性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为教学服务。
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在生活中如何探究科学活动篇二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兴隆完小 凡红梅
单位: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中心小学
邮编:675005
姓名:凡红梅
作者地址: 云南省楚雄市秀苑花园3号院 邮编675000 电子邮件:1600904472@
联系电话***
[摘要] 高效课堂是教师的追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对教材重难点和目标的把握,也是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识字教学 有效性
一、以往的部分课堂教学特点
从平时观课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上存在一些弊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组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之间的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效果参差不齐;二是男女学生之间搭配随意性较大,使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显得死气沉沉,该组内合作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自然也就无法完成小组合作的活动任务。
(二)、活动要求不明确
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透,甚至教师本人都没有弄清知识点前后联系,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提出的要求要么很难,要么很容易。要求较难,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要求宽泛,最终学生似懂非懂,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如果要求比较简单,学生不需合作就得到答案,也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以上两种情况都没有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恰当的训练,使其停止在无需合作或者不用合作的状态上,自然也就阻碍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时间分配不合理
我们给学生提出合作要求时,在语言组织上的要求是简洁,明白,准确。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接受教师的信息传递,在短时间内迅速投入思考,做出反应,参与合作。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重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要求,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的关键。小组合作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较好方法。所以小组分工、要求明确、时间合理分配是完成小组合作的前提条件。此外,教师要注意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要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要有效的引导。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活动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合理操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才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下就“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生生等交往为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然而,在低、中、高年级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却无合作之神。培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在低、中、高年级识字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1、重视小组分工,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和实践表明,小组人数超过4人,就会影响合作的深度,小组3至4人的合作效能最高,所以要把小组人数从6人调整为4人。组建方法主要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即在一个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从整体上各小组要基本均衡。一般情况下,在4人小组中,优秀学生1人,中等学生2人,后进学生1人。
小组成员在合作时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每个小组要设记录员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小组长不能更换,中心发言人和记录员可以更换。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得给学生一个要求,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活动之前,就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读8个生字,再在组内轮读一遍生字,之后,在组内交流辨析难写的字,最后各小组展示读生字、写生字,教师再指导学生写好个别字。这样的活动流程、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此次学习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能力。
3、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也就是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有话可说。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辨析难写的字之前,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半分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然后再在组内交流。
4、积极营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写字中感悟中国汉字的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板演生字后,教师请其他同学及时评价,有同学就说:“江学柳同学,你的字写得很美,我要向你学习!”“江学柳同学,‘录’字的结构写得最好,我要向你学习!”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愿意来像江学柳同学一样,把字写美一些?把你的优点展示出来。学生们参与了,学习的氛围好了,学习积极性高了,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也就顺利的完成了。
5、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人人参与。农村的学生的见识比较少。接触的人和事也很有限,所以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特别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有的学生说话声音很低,发言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很不耐烦。教师就要关注这一现象组,提醒其他人耐心等待,多多鼓励胆子小的人。另一种是学生自身能力弱,也不爱说话,常常轮到她时,就此停止不前了,此时就让其他人先说,给她多一点时间思考,同时也借鉴别人的方法。通常,小组内合作交流的顺序是:后进生先说,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提炼、质疑、评价。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学生在组内辨析难写的字时,其中我听到tiger小组的组长向组员提问:“‘键’字的形近字朋友是谁?”有组员说:“是‘健’和‘建’。”组长又问:“怎么组词?”小组成员就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深层次对话。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课时,活动二中我让同学们完成的任务是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时,我参与了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我听到小组长的质疑是:“李付云同学,请你说说‘峨峨’的意思是什么?”可见,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6、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一窝蜂的乱成一团,还没听清楚合作的内容和要求时,就唧唧喳喳嚷起来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他们说的话,有很多都是跟合作无关的东西。这时就要求学生停下来,听清楚合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有的孩子东张西望,不听别人说,还有的孩子,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嘴,弄得胆小的人不敢说,又怕说错。这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品质。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时,当学生生字写好后,我让学生做评价,其中快乐小组的一个同学分心,去书空里拿东西,此时站在小组旁边的我听见小组长的提醒:“宋庆银同学,请你注意观察、思考、评价!”这名同学不好意思的把目光投向了黑板。
7、学会评价。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读生字、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求其他成员倾听,还要学会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别人读错了,能主动为他找出来。尤其是在低年级,一旦有人读错了,全班的小手立马举了起来,非要把错误揪出来不可。而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却不被孩子们关注。这要靠老师的引导,在每一次的评价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让学生学会了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在认真听,对别人是一种肯定,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学生板演生字后,请学生评价,学生说:“张辉同学的‘粼’字写得美,所以我在字旁边画了一个笑脸。我要向张辉同学学习!”另一个同学说:“胡正美同学的‘健’字写得美,所以我在字旁边画了一颗五角星。我要向胡正美同学学习!”被表扬的同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8、有效的引导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始至终都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但是教师切不可置身事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时候对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小组分工,时刻监督小组的合作的全过程,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和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调整教学计划,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辨析难写的字时,按照惯例,先由后进生发言。其中智慧小组的组长硬要等彭有志同学发言,可彭有志同学(后进生)不会说,此时,教师提醒组长让下一个同学说。教师及时的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语文学习的质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况且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新课标下,这一任务显得更为艰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更先进、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把小学生的识字教育做细、做精、做巧、做好。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程中,要准确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宽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论文字数:4369个。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
4、《小学语文教学新路》
5、新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
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在生活中如何探究科学活动篇三
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要素,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两点: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针对现阶段初中生猜想能力的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来加强培养、锻炼其猜想能力。
一、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特殊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采用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从背景和材料中,建立起关于物理知识和解题思路的猜想,然后运用严格的逻辑方法进行验证和取舍,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知识,还不知是否正确,总要弄个水落石出,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猜想的知识一旦得到验证和老师的肯定,就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得到较大的满足,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情绪,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3、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新知识先是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猜想得出的,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一旦被验证或被老师肯定,就会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
4、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猜想具有推测性,不受严格的思维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忽略细节,增加了整体性的思考,增进了思维的进程,迅速的获得新知识。对于灵活运用知识答题、解题,也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锻炼思维的作用。
二、学生在进行猜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出现不正常的猜想,如虚设猜想、胡乱猜想等。现行教材为了保证探究的完整性与示范性,把所有的探究环节写得都很清楚。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甚至有的学生就在进行新课时提出问题之后当时看课本,就“照本猜想”,这是虚假猜想;还有的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运用物理知识思考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胡乱猜想。这样学生如果形成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1、通过直观感受提出猜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设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或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猜想。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如果胡乱猜想可以提出很多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质量的大小、重力的大小等等。这是如果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根据体会学生可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接着再保持压力不变,使手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感受又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再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学生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猜想不容易联系到力与力臂的关系上,在提出问题后也可以设置一个小实验:在杠杆支点左边的两格处挂上三个钩码,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压住杠杆的右边,从力臂大处依次向里移,让学生感受右手食指所用的力有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后回答:感觉是从外向里移的过程中,手指所用的力是逐渐增大的。这样学生根据直观感受能够猜想出: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通过这些小实验的设置,学生根据直观感受提出猜想,减少了学生的胡乱猜想,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会增强学生正确猜想的意识。
2、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猜想。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中,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晾衣服时怎样晾晒湿衣服干得更快?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到阳光下、把衣服摊开、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衣服干得更快。这样学生通过归纳提出正确的猜想: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再如:在学习焦耳定律,“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想到与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等物理量有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示生活中的现象: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中,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同一段导线当接入小功率的用电器时几乎不热,当接入大功率的用电器时,导线就会很热甚至会引发火灾;当用同一个电热水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的温度越高。这样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提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这样通过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引发猜想,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并增强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分析概念公式提出猜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物理概念、公式、物理定律提出合理化猜想。如:在学习《浮力》一节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后,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这时通过推导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得出f浮=ρ液gv排,在通过对该公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这样,学生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公式提出猜想,直至问题解决,能迅速找到答案,既减少了学生的胡乱猜想又缩短猜想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挖掘更多地提出猜想的方式和素材,已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在生活中如何探究科学活动篇四
《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开题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塔坡小学 王瑶
一、课题的提出: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基本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策略,探究活动最优化模式探索进行研究.2.“以问题为核心”导学课堂的教学理念
我校结合课改的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打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我国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国外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比我们早,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但完全照搬肯定不行。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而科学课正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愉快的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中,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要求他们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效探究。因此需要研究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目标和步骤。
b、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c、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6.3~2016.5)制定“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开题报告、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等理论著作,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进行资料研究。
2.实施阶段(2016.6~2016.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研究》论文撰写。
3.总结阶段(2017.1~2017.3)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