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一
沁水中学 胡小欧
根据学校工作部署,2014年3月17日在学校召开了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会议内容包括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以及听课与评课。我有幸代表高三年级英语组参加了这次活动,上了一节复习课,模块四第一单元,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现将我这次公开课的课后反思,与各位交流学习。
我的授课内容是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的一轮复习,运用“学案型教学”,主要采用了“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依照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学案,通过练习、收集资料、查找工具书先自己研习所要复习的教材,对知识点系统性的进行总结。课堂交流中让学生汇报展示出他们认为有用的短语和句型,并找出不懂的难点或疑点,通过学生对课前学习成果的反馈,做必要的补充,再通过准备好的练习材料巩固加强。
学案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一方面,它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这样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并总结学习中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再有,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更加系统。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散漫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学生利用学案进行学习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它是一个教研组系统性的构思,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讲解和归纳。再次,学案的可操作性强。它把学习步骤和方法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参加听课的老师对此纷纷表示赞赏,都说此模式值得借鉴。这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
这节课总的来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不足。就我们班整体而言,比如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更加深入。这个问题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寄去各种营养,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听他们的课,听他们说课,听他们评课,以帮助自己更早的熟悉高中各个年级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
尽管周密计划、精心设计了这堂公开课,但还是遗憾多多。对于已经不是第一次带毕业班的我经常会问自己,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是求知与成长过程的成就体验,是创造的乐趣,是一种学与教、生与师的和谐境界,让教学之树常青的秘笈在于,实践、反思、学习、创新、特色。每一堂课都是学法的获得,人生的感悟,兴趣的延伸。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
高三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不管是从树立信心还是成效上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高三的英语老师想了很多,开学以来也实践了很多方法,有很多的收获和反思供日后参考。
进入高三之后我们首先首先把自己对高三一年总复习的工作计划告诉学生,让同学们对我们一年的教学程序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就可做到心中有数,有信心跟着老师一起努力进而全面制定一下自己的复习计划。
其次,我们把阶段性复习的重点给学生们解释清楚,并认真实施复习计划。这是高三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我计划把一年的复习计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第一阶段即基础复习阶段,它是学生们提高高考英语成绩的保障,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像拉网一样,带领学生们系统地、全面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同时注意查漏、补缺,瞻前顾后,联想、拓宽,点面衔接讲练结合,统筹知识的连贯性。狠抓基本知识的巩固,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英语的最基本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上狠下工夫,力争每一个同学在字、词、句方面过关,这是同学们下一步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其实,在英语里英语单词就像一条河流里的水,河流里没有水,就会干涸,河流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如果有水了,水多了,自然就会形成河流。当然,在要求学生记忆单词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题型,利用各种手段,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从事英语单词的记忆,切记采取枯燥单一的方法让学生们机械性地记忆,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对英语的使用,这样,同学们记得快,忘的也快。有的老师把语法复习集中的一个阶段,我觉得很不科学,因为学生们往往会受到庞大的英语语法的困扰,在这一轮复习中,我有意识地把语法分配安排到各个章节,利用所复习的基础知识去操练所要复习的语法项目。
第一轮复习阶段,学生要求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基础的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复习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在讲评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们解题方法的指导,由于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能少差一点,教师切记不能随便地批评学生,让学生失去信心,要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下逐渐取得进步,为学生们二轮复习时解题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一轮复习是全面、系统的总复习,它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复习过程中面面具到,说实话英语没有什么重难点,所有的内容都有可能考到。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最基本的教学依据,适当选用一些复习资料,但是,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参考,教师要多查阅一些资料,搜集适合自己学生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第一轮复习中真正达到复习的效果,让学生们在查漏、补缺中丰富和练扎实自己的基本功。高三第一学期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磨砺,虽然辛苦,但师生彼此收获颇丰。但是,高考的备考路还没结束,我们还将任重而道远。
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听各位教师的课,多钻研教材,多了解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争取不断进步。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总结与反思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地理组对前一段我们的一些做法及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自暑假以来具体做法有:
1、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详实的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随时随地教研,发挥各自的智慧,组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并依据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主动互听互学,知无不言,互相取长补短。
3、在试卷讲评课时,严格做到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个性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效果。
4、对于年级组提供的资料,我们会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进行精选习题,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把握动态信息。
5、充分利用平时的练习、半月考、联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
6、积极培优补差,利用晚自习、课间等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心里状态,解决知识上的盲点,努力提升文综水平。
通过本次的“江淮十校”联考,也发现出一些问题:
选择题部分提取图文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综合题答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常抓不懈,语言表达不准确,组织无逻辑,较混乱,口语化太重,专业性不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三个人讨论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要做到全面细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精准。
2、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3、避免“满堂灌”,教学中,切勿讲多,每节课的知识涵盖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讲求实效,注重落实,或讨论或限时练或到黑板板演,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反思每节课的得失,汲取经验教训。
4、精选习题。除了年级组下发的资料以外,我们也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好的习题,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尽量做到重点知识重复练习,通过练习查缺补漏,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5、每次大考后,都要认真做好成绩及试卷的分析,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学习状况,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考后及时与临界生谈话,或鼓励或表扬或找策略,力求下次取得更好的进步。
6、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思考全面,在答题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并提升的地方,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达到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指导我们地理组不断进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三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讲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图
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
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3)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河流流向的判断:
①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结合地形特征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0c;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选点:水库大坝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库区多选在“口袋型”的洼地或小盆地区;露营地应在等高线较稀疏的坡地或高地,避免靠近河流,避开谷地和陡崖,以避免洪水、泥石流和滑坡。
(2)选线:公路、铁路修建多沿等高线延伸,即与等高线平行,尽量少穿越等高线。“之”字形道路是为了降低坡度。引水线应尽可能从地势高处引向地势低处,使水自流。
(3)选面: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地形特征的表述
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区分布三方面表述。
满分术语:地形以--为主;主要分布在--;地势--高--低;地形崎岖或平坦;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广布等。(地势高低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或根据河流流向判断)。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酒泉发射基地。
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如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3、地势因素: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5、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6、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航天装备运输。
7、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三、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描述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我国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四大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②昼长因素:白昼越长,则日照时数越多,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③地势因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④天气因素:晴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高空出现“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0/小时。
②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300为1447km/h,南北纬600是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由此可判断高、中、低纬。
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
(1)同经度同地方时,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差1小时,10差4分钟。
(2)光照图中已知地方时的确定: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区时的计算
(1)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2)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世界时:即0(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0经线的地方时,又叫国际标准时。
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找1800经线和0时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
三、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1、晨昏线的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2、晨昏线的主要特征: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与极圈相切,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冬至(12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 解题时知道晨昏线,一定要绘出夜半球。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即地转偏向力)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北右南左)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则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反之。河流向哪岸偏,则哪岸侵蚀。
第四讲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2、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近快,7远慢)
3、黄赤交角
①大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5°(23026,)。
②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③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②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 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与极圈之间,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对应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则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5、昼夜长短的计算:
常规计算:根据昼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规律计算: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的夜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四
关于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高三生物组——李艳
时光飞逝,一路只顾低头备课、备考的高三老师和学子们,突然抬起头一轮复习过半。回顾高三这段漫长又短暂的复习生活,就复习中收获与不足,我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工作反思总结如下: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体现。对生物学科而言复习时间紧,需要教师更好的整合教材内容,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对生物一轮复习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调整。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在课堂教学反馈中,发现学生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不是难题,恰恰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核心概念、原理理解不到位而失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放在教材的知识点上,切忌超出大纲要求、超出高考内容的范围、超出新高考试题的难度和知识深度的要求滥加拓展。
二、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化学习,便于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我们认为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
三、突破高三教学重难点
(1)精选精练 注重“变式”,不迷信复习资料,不要被复习资料所奴役
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复习资料我们可以精选后,有选择的让学生作练习,侧重基础,起到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作用。(2)建立错题 本,吃透“经典”
可以说错题是复习过程中的精华部分,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建立错题集,不仅是记录答案,更要认真分析错因,写出解题思路。一道试题答错,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是知识记忆不牢,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还可能是由于表达不准确、计算失误等原因。不少学生在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还因为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焦虑、解题时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的非智力因素。总之,记录错题,回顾错题,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领悟出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研究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吃透高考经典题,对高考经典题要做到“慢学制胜”,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务求“吃透”,使同类问题规律化,零散知识网络化,解题思路清晰化。对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更要细心加以揣摩、分析,一定要寻找出自己的答案与它的差距。这样做有
助于学生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有助于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高。
(3)准确把握复习尺度,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物高考命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复习时应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得意;得法于内,受益于外。教学中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和科研的热点问题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二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广挖坑,不要深挖井。今年考过的明年不一定会考,也不一定不考,今年没考的也不一定明年必考,复习时知识面必须广泛覆盖,但是难度要控制好。三是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根本,但资料不能缺,而且要博采众长。一本资料往往是几个有名的人编写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智囊团,多看几本书等于请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你备课。当然粗制滥造、只为赚钱的资料现在也很多,我们用的资料经过精心挑选才使用,决不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四是陈题与新题的关系。题目都是用来检测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载体。新题测试价值高,但陈题的训练价值也高,不必一味求新,关键是要有针对性。五是考试与练习的关系。谁都知道练球和比赛是两回事,考试和训练也是如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需要考但不能“以考代教”,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考试、练习都必须注重讲评,讲评比考练更重要,讲评要从试题立意、命题角度、干扰项的确定、解题思路等方面分析,通过讲评一道题,让学生弄懂一类题。
四、从学生从发,改革复习方法
改革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都学过一遍了再枯燥的重复效果肯定不好,从学生从发,现在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消化了多少。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尽量避免从头讲到尾,对简单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限时解决,对于重、难点知识在讲之前先告诉他们:“此重点知识将不再重复讲解”,并且设问,在讲完之后对之前的设问进行提问,相信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果。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在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中可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五、针对学生复习遇到问题提出可行的策略(1)转变认识
进入高三,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考试成绩就上不去。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用着急、烦躁来解决,要用积极的思想和行动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主要是在改进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同时要有可行的复习计划。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制订计划、处理问题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战略
全体高三同学要从全局的角度,即要从全部考试科目来制订复习计划。就是每次综合考试后,将自己各科存在的问题分成三类,对订出相应的对策。
分类方法是:第一类问题是会的却做错了的题。第二类问题是模棱两可的问题。第三类问题是不会的题。
正确的策略安排应该是:消灭第一类问题;攻克第二类问题;暂放第三类问题。这与常规的单纯解决第三类问题的方法不同。
(3)如何消灭第一类问题
许多同学和家长将第一类问题归结为“马虎”,根源在“马虎”的说法是一种范围不清说法。解决办法大致有六点:
第一点是绝对不许用“马虎”这个定义。明确、具体地找出问题之所在。
第二点是定量。定量就是统计这次考试的全部科目属于这类错误的有几处。特别是有几处属于生物复习中的问题。
第三点是定目标。设定经过几次要将其减少到零的目标值。如“审题错误”,我的目标是七处→五处→三处→零等。
第四点是将目标用笔写出来。对于自己的低级错误,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发挥人脑潜意识的能量。如:准备个“错误备忘录”。
第五点是改进方法。改进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第六点是验证。,考后验证是看看自己的计划减少的第一类问题实际减少了多少。若能超计划完成目标值,则可欢呼庆祝了。
(4)如何攻克第二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是记忆不牢、理解不清的内容。学习策略应该定为:统观全局,突出重点。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重点是变化的。考试出题的一个原则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错误是属于哪章?哪节?哪个或与哪几个知识点有联系的问题等。如:“二次免疫反应”是属于人体免疫中特异性免疫;与b细胞的功能有关;属于人体中的稳态部分……其次要在理清知识脉络上下功夫。在书上找到那章那节那个知识点,认真读,深入思考……经过这个过程还搞不懂,就要请教老师和同学了。同时要找同类型题演练,达到举一反
三、运用自如的目的。
(5)暂放第三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内容。这类问题在高中阶段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暂时放弃,不去想它。暂时放弃不是不解决问题,而是要分批、分期和分时段的解决。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解决,可利用假期集中解决。当老师讲到属于你的第三类问题时,能听进多少算多少,尽量转变成第二类问题。如果是进入高三下学期,在时间上已经不可能,那就不是暂放了,那就要放弃。不可能人人都考取北大、清华,要认清形势,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胜利者。有得必有失,无失便无得。只有这样有张有弛、重点突出,效果才能更好。
认识、掌握、运用了以上各点,在前进——反馈——修正——再前进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第一类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第二类问题会被攻克;第三类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逐步解决。伴随着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你每消灭一个小问题,就有一次成功的收获,会使你的自信心更强,更相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心情越来越轻松,这样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今后注意之处:
复习模式不能太单一;以学生为中心,才是硬道理;不在乎老师教多少,更在乎学生会多少;一轮复习资料不能过厚,最好不要超过300页,否则一轮复习时间过长;其次,每一节后的
题量要适中,不宜出现难题、综合性过强的题,因为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所以就一轮复习资料的选择上原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做适当调整,大胆的大量删减,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调整复习反馈方案,有针对性的就学生易错点,忽视点,盲点进行考试,相信复习效果会更好。
树立学生信心,不能一味追求成绩,忽略学生心理变化。进入高三复习阶段,许多同学会遇到越复习问题越多,越努力越不见效果等使人焦躁、困惑的问题。良性循环学习法主要是解决怎样使复习进入到良性状态的问题。以构建自信、有序、可控的平台,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2016的高考学子们能再创辉煌!
2016年1月13日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五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农业,众所周知,因为它在国计民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上它与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广泛性,这恰好符合了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这一要求。而且从这部分考试涉及的试题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全国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甚或我校自主开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试题,经常都是那么很不经意的、华丽的、轻轻的的一转身,就能迅速把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层层筛选出来,区分度极高,所以备受青睐。很适合我认为的中国目前的高考现状:那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残酷的选拔性考试。而农业在那么聊聊几笔就绘制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在群雄逐鹿中能实现笑傲江湖,显得很是顺理成章的事。xx同志在对本部分考纲的解读和近年来高考的考察频次的统计中突出了一个“多”字,恰恰就这一个“多”字,涵盖了这类试题的许多方面,像考查的内容、理念、应用乃至技术层面的一些东西。而接下来由考纲解读到试题趋势预测到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达成,学习能力的生成可以说是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随着最后的知识体系的展示,就是课堂内容的戛然而止的总结,才再次让我们感慨、领悟到了这次第,怎一个“多”字了得的深远境界!
纵观这节一轮复习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亮点颇多,示范性强,在此,我只拣其中几点略作分析:
1、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就是我们航行的灯塔,前行的路标。这节课的复课模式和实际效果和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总体要求是趋同的、接轨的、一致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目前的高考制度和这一制度组织的方式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虑、质疑甚或反感,但那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事,好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的许多方面都一反常态,让我们窃喜:地理高考终于回到了它的本源性的一些地方,试题设置凸显地域性,时效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和简单化,而且我坚信这一理念会在特定的时期内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和基本稳定性。说的简单些,就是我曾经给学生说的,高考,你可以不选我,但你没有必要伤我自尊!这正是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给我们的特点、亮点、优点。从这方面来说,xx同志的这节课对这点的把握很是到位,很漂亮的打造出一节成功的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那就是强调基础、抓住重点、轻轻松松、挥挥洒洒、不拘一格、形散神聚但顺应自然,顺应高考!
2、从设计思路上看,符合本届学生的地理基础、认知规律和基于此衍生出来的高2014届地理组一轮复课的总体要求:那就是超低空巡航、地毯式轰炸、拉网式排查,潮水般推进。xx同志的这节以近乎很完美的姿态贯穿了上述理念。复习课能降低起点,梳理基础,落实双基,兼顾全体,抓住重点,稳步推进,有效练习,强化训练,构建体系,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尤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更是做到了擒贼先擒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整个课堂的安排思路围绕高考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都深有体会的是以上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对这个步入讲台不久的娃娃老师,真不容易!教学风格犹如其人,厚重、稳健、朴实无华!
3、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人的认知规律,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爱好需求。注重体系的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地图语言这一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到解答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给出结论,而是通过筛选海量的信息后有计划的分布设置,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胸有成图。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也符合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勇于探索,乐于实践,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框架体系,避免知识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而产生得视觉、听觉疲劳,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整和,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能较为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罗列在黑板上。
第五方面、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
不过美玉总有瑕,不完美才是最真的美。仔细来看,xx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试题的选择方面,虽然多选择了历年的一些经典高考试题,但缺乏自己的原创题,缺乏乡土地理、热点地理、时事地理。尽管我们自己出的题在能力尺度把握不是很准,但结合了基于地域特色和时事特点等的试题也许会更加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做到学以致用。我认为毕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乡土是教学的切入点。
2、部分知识点未完全讲透,且多数仅仅只需要那么最后一头,丰硕的果实就完美的呈现在眼前了,如高原气候的特点等。
3、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各知识需要的时间要提前预设,做好预算、要优化设计,要过日子。
4、要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等。
5、一轮复习切勿贪多,要点点入地,步步为营,讲求实效,注重落实。
总之,xx老师这节课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符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总体目标要求即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以完善体系为要义,以提升能力为追求。虽然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但并不能影响到它的示范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