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区域发展的优势(4篇)

2023-12-26 互联网 实用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发展的优势篇一

姓名:sf 学号:df 专业fsdf

一、区域基本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2009年全州总人口473.04万,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藏、回、蒙古等民族占3.47%。凉山州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因海拔较高,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二、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地形条件。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捉供了优越条件。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木里西部与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为5958米,为全州最高点。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仅为325水,是全州最低点。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

2、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如开展旅游活动,无淡旺季之分。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开展冬季阳光沐浴度假旅游具有优越条件,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3、矿产资源。

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矿产贤源丰富且具有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大型钢铁、有色金属、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现已探明矿种82种,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砂床30处,中型63处。其中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8万吨,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7万吨,铅矿保有金属量78.85万吨,锌矿保有金属量267.04万吨,锡矿金属储量4万吨,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分别居全省储量一、二位。此外,岩盐、磷、煤,石灰岩、白云岩、铝土、硅石、金属镁等矿产也具有相当储量。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名目多、分布广。全州各门类生物资源6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000余种,动物类1200余种,微生物类近千种。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草地面积3000多万亩,而且牧草产量高、草质优,仅草本类优良饲料就有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500余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适种地3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最高可达10吨以上,比国内单产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内江老产区高3%。州西南部具有种植烤烟的良好气候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国家烟草专家称“凉山优质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津巴布韦烟叶媲美”。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石榴、苹果、脐橙、枇杷、桂圆、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质量好、产量高、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全国著名农学家卢良恕赞誉这里“不是海南、胜似海南”。

5、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全州河流水能总蕴藏量高达3000多万千瓦,占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在凉山州境内可建100--1000万千瓦大型电站8座,规划装机容量高达2500万千瓦以上。

三、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近期经济。

2007~2011五年来,全州经济在克难奋进中强势崛起,迈进了实力跃升的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400亿、500亿、600亿、700亿和1000亿大关,达到1000.1亿元,年均增长15.7%,实现了五年五大步、总量跨千亿的重大历史性突破。2011年人均gdp达22044元,年均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115.6亿元,年均增长26.6%,占gdp比重由9.8%提高到1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30.3%。县域经济强势崛起,西昌、会理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之列,7个县市先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五年来,三次产业在放大优势中竞相发展,迈进了结构趋优的新阶段。三次产业比重由27.3:34.4:38.3调整为19.5:52.3:28.2。

2、工业发展成就。

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11.9亿元,年均增长2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4%;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城乡消费同步增长,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7.9亿元,年均增长18.4%。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企业改制13户,2011年国有资产总量达433亿元,年均增长61%。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州国投公司总资产达45.85亿元,注册资本金20.95亿元;组建州商业银行,并成立西部地区第一家获银监会批准持牌经营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发展了一批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公司;完成全省第一家市州级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改革,州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营业;会理成功创建省级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3、社会文化 金沙砚系

以其石奇、眼多、纹富、艺精而饮誉中外。金沙砚与攀枝花苴却砚系同一砚种,石料同脉共生,分别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两岸的深谷之中。近年来,这一砚种经名人、专家鉴定,名动四方。方毅、溥杰、启功、董寿平、吴冠中等纷纷题词,称其为“ 砚中珍品 ”、“ 文房奇品 ”、“美石奇品”、“砚中瑰宝”。金沙砚石质细腻润泽,抚之若婴儿肌肤,叩之或深沉似木,或铮铮若铜。成砚贮水不涸,磨墨无声,腻而不滑,存墨不腐不冻。古人评砚,有”七珍八宝”之说,即七眼为珍,八眼为宝。摩梭文化

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是全世界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极为珍稀的遗存,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极具旅游价值。

泸沽湖现由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共辖。云南所辖泸沽湖的南岸和西岸,也有摩梭人村落(属宁蒗县永宁镇),但人数较少。而盐源泸沽湖摩梭人则有12个自然村,人数远多于云南。更为重要的是: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比云南保存得更典型、更原始、更完整、更古朴。民俗传承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

4、人口现状

凉山州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部。目前,凉山经济社会中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差密切相关,它是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历届州委政府都坚持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放松,精心组织,措施到位,将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妇女地位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解决人口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凉山人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全州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占主体。

b、家庭户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5人减少0.13 人。

c、性别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44030人,占51.71 %;女性人口为2188779人,占48.29%。

d、人口老龄化不严重。

e、民族构成 汉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彝族颇多。f、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初高中文化者多,人口素质较好。

四、政策制度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一直坚持抢抓机遇,坚持转变方式,坚持优势优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为合理开发,设立三类开发区。协调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经济发展。

重点开发区,主要是我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经济、人口聚集能力较强的区域,具体包括安宁河谷发展条件好的多数乡镇,铁路和主要干线公路沿线重点集镇,各县市的县城所在地和工业园区、集中区范围。

限制开发区,主要是我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生态安全的地区。该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该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五、综合评价

凉山州立足大西南,有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但是道路交通部顺畅,经济发展相对沿海极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经多年磨合渐入佳境,有丰富的资源,却没有找到高速,环保的发展之路。有快但速度没跟上,质量没跟上。凉山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科学发展观知道下,应当重点树品牌,营销好自身的独特旅游业,实现旅游产业从规模到效益的全面振兴,同时加大对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在发展的同时不要一手重抓,一手放后不管,走当今发达地区老路,先污染后治理。要在发展的同时,整体规划好,御环境于经济,走“科技之路”“教育之路”“环境之路”。

区域发展的优势篇二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黄淮海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黄淮海地区位于华北、华东和华中三地区的结合部,依山襟海,海陆兼备,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背靠“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沿海黄金海岸环状经济产业带的南半部,大部地区属于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又一个跨世纪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全区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济南、郑州等特大和大城市为中心,以中西部内陆广大腹地和晋陕蒙能源基地为依托,以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秦皇岛、天津新港、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群为前沿,以京广、京沪、京

九、京山、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铁路为纽带,联结全国和世界各地,不仅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外并与国际经济相接轨,参与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内陆广大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矿产、海洋、农副产品、旅游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类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邻近交通线和消费地,开发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达32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还有3 000万亩的后备宜农荒地资源和 550万亩沿海滩涂资源。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有利于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其次,区内蕴藏有上百种矿产资源,其中黄金、自然硫、金刚石、石膏、水晶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煤炭、铁、铝土、石墨、菱镁矿、岩盐、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沿海地区的海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上述矿产资源中,对本区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铁矿,三是建材。1990年,本区煤炭保有储量约7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7.6%,开滦、峰峰、平顶山、兖(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为我国著名的煤田。在黄河三角洲、冀中和豫东北平原、渤海湾沿岸,集中分布着胜利、华北、冀东、中原、大港和渤海等具有全国意义的油气田。冀东铁矿探明储量达56亿吨,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建材资源在区内分布广、储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区沿海地区为全国著名的盐场,近年又陆续发现了储量十分丰富的地下钠岩盐矿,仅在黄河三角洲和苏北的淮阴—徐州一带,就发现了两个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5 800亿吨和 4 000亿吨的特大型盐矿。

黄淮海地区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圆明园和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东岳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等海滨旅游胜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莱阁,道教胜地崂山,泉城济南,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徐州汉代“三绝”(汉墓群、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青岛、曲阜、邹城、开封、洛阳、徐州、淮安、毫州、安阳、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31 36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2.02%,但却生产了全国 27.9%的粮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类、21.6%的水产品。目前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95年,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总量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有34个县(市);在全国粮、棉、油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5个、40个和61个县(市);在全国猪牛羊肉总产、水产品总产和水果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3个、22个和40个县(市)。全区人均粮、棉、油、水果及肉类占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计,人均粮食达413.1公斤,超出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生产基地。

4.工业基础雄厚,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总量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区内仅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21 169.78亿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0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 499.6亿元,占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8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7 489.42亿元,占全国的 22.4%。

本区工业部门结构上,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上述五省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58.75∶41.25。重工业中以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为主体,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72%,原油占31.63%,发电量占21.50%,钢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纯碱占47.51%,烧碱占32.96%。与重工业相比,本区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传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占优势,其中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28.4%,饮料酒占27.9%,机制纸及纸板占33.23% 等。总的来看,本区工业仍以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除北京、天津、青岛等少数特大城市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5.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硬环境较好

黄淮海地区除拥有能源资源优势外,还靠近全国最大的晋陕蒙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区内一次能源总体上自给有余。以本区为基础的华北电网是我国最大的电网,其中火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3强。区内交通便捷,以“三纵四横”的铁路干线(“三纵”为京沪、京

九、京广线,“四横”为大(同)秦(皇岛)线、胶济—石德线、新石、陇海线)为骨架,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网络,并同它们所连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型机场相结合,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运输网。区内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北沿海、京汉广、京九

九、京宁、郑徐等国家级光缆均以本区为起点或通过区内,同国内外通讯联系极为方便。较为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良好组合,使得本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投资硬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并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智力优势明显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智力密集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约1100多个,占全国总数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国的27.4%。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83万人,占全国的22.7%,每万人口中的各类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事业较发达,以及人才和智力优势,对促进本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限制因素

1.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

黄淮海地区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仍较大。其中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常在年内交替出现。据统计,自50年代初以来,本区发生的旱、涝灾害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②盐碱土、风沙土、砂姜土等低产土壤面积比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较艰巨。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区现有盐碱土3 499万亩,风沙土2 299万亩,砂姜土 3 900万亩,合计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30.9%,是影响本区农业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③环境恶化,生态灾害加重,主要有水环境污染严重、山区及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滨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等。2.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黄淮海地区由于大气降水偏少,且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率大,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本区水资源总量仅为1427.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3%。人均水资源量为791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635立方米,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34.1%和25.8%。特别是在人口和经济较集中的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河北省南部平原等地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在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在中等干旱年的可供水量为613.5亿立方米,需水量为695.5亿立方米,年缺水量约达8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年缺水量将达117.2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程度较差,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黄淮海地区大部位于北方沿海地区,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相比,大部地区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仍较陈旧和保守,同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很不适应,突出地反映在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开放意识较淡薄,企业现行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进展较慢。全区经济增长速度除山东省外,其他四省市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例如,1979~199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年均增长率:河北省为10.24%,河南省为10.87%,山东省为11.9%,北京市为9.85%,天津市为8.9%,而同期沿海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省达14.22%,福建省为13.91%。除北京、天津两市外,1995年冀、鲁、豫三省人均gdp分别为 3 376元、4 473元和 2 475元,均低于全国人均 4 754元。

区域发展的优势篇三

打造区域长远发展核心优势

□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 ■观点

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必须推进审批制度这个软件改革,把政府部门从重审批、轻服务的工作定势中解脱出来,回归核心职能,构建高效、公平、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二、对于像顺德这种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更需要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激发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的聚集,突破发展转型瓶颈,实现科学发展。

三、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民生福祉的基本途径;发展的加速和民生保障的提升,又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和力量,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的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全能型、管制型政府特征依然明显。这一落差,一方面造成政府疲于奔命,缺乏战略思维和引领力;另一方面,让市场、社会活力备受制约,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近年来再举改革大旗,打出改革“组合拳”,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并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下大力气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通过不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有效落实战略目标的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地突破了综合转型发展的瓶颈,打造出了区域长远发展核心优势。

优化组织结构、再造运行流程,提升政府效率和决策服务水平

(一)组织优化的一个重点,是启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增强区级统筹力和基层执行力。镇街既是顺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社会建设的主阵地。2010年推进的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向镇街下放包括行政许可在内的3197项执行和管理类事项,使镇街在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了基层的活力。放权后,各镇街突出自身优势,不仅打造出广东工业设计城、“物联天下”等一批产业服务平台,还建成一批社会综合服务体,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同时,出入境签注、车辆及驾驶证年审等事项的下放,使市民能够就近办理。区一级则加强对发展规划、政策标准、战略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调控,确保了全区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引入社会参与,提升政府决策服务水平。顺德在改革中注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权力运行的整个流程(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等)都引入社会参与,增强政府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决策方面,我们把区委区政府和区属大部门定位为决策层。区委区政府负责全区重大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区属大部门负责专业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行业规管。广泛成立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引入社会精英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变“闭门造车”为“开放施政”。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决策咨询机构38个,1000多名社会人士参与公共决策、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定。

执行方面,区属部门逐步将管理服务事务下放给镇街、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外移给社会组织,构建多元、专业、高效的执行主体。目前,我区已先后组建社会创新中心、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5个法定机构。这些机构依照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规范性文件设立,参照事业单位登记,不列入行政序列,按照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模式运行。其核心价值是打破传统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局限,兼具政府使命、企业效率和社会参与,独立、专业执行公共服务职责。

监督方面,根据监督外部化和独立化的原则,构建以公开透明为主要特征的监督体系。我们向区属各部门、各镇街派驻纪检监察组,解决以往“同体监督”的问题。同时,监督权向人大、政协和社会开放,尤其是发挥人大、政协应有的功能。

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小政府、强政府”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效能和市场活力。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必须推进审批制度这个软件改革,把政府部门从重审批、轻服务的工作定势中解脱出来,回归核心职能,构建高效、公平、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一)勇于自我“弃权”。清理行政管理事项,梳理出不可再拆分、全国县级最完整的“权力清单”共5720项,其中审批事项1609项,为政府转移职能事项奠定基础。从转变管理方式、创造规范高效的发展环境出发,主动“砍掉”了254项审批,向省政府提出取消优化548项审批,近期计划率先暂停28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审批,促进政府职能不断“瘦身”。

(二)实行标准化审批。明晰每项审批的要件标准、流程标准和裁量标准,重点制定裁量准则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取消权力的模糊地带,减少审批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实现“无差别审批”和“阳光审批”。

(三)推进网上审批。去年7月启用的区网上审批服务大厅,整合了70多个各级、各部门网上办事点,提供一站式的网上审批服务,实现前台网上审批大厅和后台一体化审批系统无缝对接。今年将在村(社区)广泛配套自助终端机和网上办事助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

为了从机制根源上优化审批制度,我们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改革核心措施是将营业执照(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许可分开,优化设立程序,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登记制度。推进“并联审批”,大幅缩短审批时间40%以上,内资企业登记最快现场即可“发照”。

以协同共治为手段,实行党领导下的政社协同善治,建设“大社会、好社会”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有活力的大社会。目前,由于我们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使政府与企业、市民成为直接作用的两极,甚至变成矛盾对立双方;同时,社会组织如果无序发展,也会对社会管理造成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再组织化,构建党领导下协同善治新格局。

(一)推动群团组织社会化改革。群团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加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项目、场地等方面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培育更多社会主体的同时,着重推进群团组织的社会化改革。通过社会化改革,增强它的枢纽功能,将不同群体重新组织起来,形成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加强基层领导和服务,我们以基层党组织统筹党代表工作室和行政服务站事务,“一体两翼”推进社区建设,以服务力提升党的领导力。

一方面,从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创新党代表工作室运作。目前,247个党代表工作室覆盖所有村居及出租车、公交车等行业。2800多名各级党代表、党员干部沉到基层一线,倾听民声,研究解决社区问题。我们还学习香港、新加坡议员“洗楼”的经验,要求党代表走出办公室,主动到社区逐家逐户做家访,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一年多来,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000多条,解决实际问题110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5%。同时,党政领导通过定期到社区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动态调整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措施,提升工作实效,落实群众路线,带动作风转变。

另一方面,以行政服务站为平台,政府统筹村居行政事务,使村居委会从繁多的政府事项中解脱出来,开始向自治角色回归。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村居“两委”联席会议中的作用,由党组织牵头,联合村居委会和社区各界代表,设立村居理事会,建立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平台,逐步构建起以党领导为核心、村居民自治为基础、社会参与为动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品味到了改革的酸甜苦辣,也对改革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一,区域科学发展需要以良好治理作为保障。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现了良好治理。对于像顺德这种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更需要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激发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的聚集,突破发展转型瓶颈,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改革必须以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民生福祉为目标。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而是必须将改革作为提升地方发展的制度核心竞争力、增强民生福祉的内在需要。经过本轮改革,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民生福祉的基本途径;发展的加速和民生保障的提升,又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和力量,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三,改革必须全面系统谋划,综合配套推进。顺德改革之所以取得实效,是因为全面思考、系统谋划,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同步推进了体制内外的综合配套改革。同时,由于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对改革的承受力不同,因此改革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第四,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撑。顺德改革能够取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注意凝聚社会最大共识和吸引多方参与,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这种上下联动、内外支撑的改革合力,我们才得以成功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

区域发展的优势篇四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

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4、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分散.一、经济条件的优势

1、产业优势: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车工业的大发展是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广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骨干项目带动,重化工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支撑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能级、带动型方向迈进。

2、金融保险业 :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

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3、房地产业: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4、电信业: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5、gdp: 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亿元。达8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经济总量依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而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5%。但财税收入增幅出现回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二、区位优势条件

1、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因为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三、人文优势条件

1、文化: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雅号。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白云山、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也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

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四、竞争力 交通:中国第四大港口广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1.68亿吨。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铁路

广州目前有五个火车站:广州站(客货运)、广州东站(客货运)、广州南站(客运)、广州北站(客货运)、广州西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是我国铁路四大客运中心之一,铁路有京广铁路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铁路、广深电气化铁路、广九准高速铁路等线路。高铁

运行中的武广高铁、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铁,建设中的广珠澳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杭广快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路线。轻轨

广珠轻轨、广佛江珠轻轨、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佛莞深城际、广佛珠城际 公路

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324、205国道为骨架,以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8%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四条内环路放射线、珠二环。高速公路

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有广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广深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珠三角外环高速公路。经济:

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面积利用高效。今年1至10月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多家。重点企业是广州开发区产值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产值排名前30名企业1至10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区的78.64%;今年新投产企业是产值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新列入统计的新投试产企业已达60余家,1-10月共完成工业产值25.17亿元,新投试产企业将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强劲的生产力。

为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以科技兴市,广州市科技局主办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平台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和融资机构参与共建共享,有效串起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环节,解决企业和个人在成果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推广转化等环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分散、资金筹措困难等造成的周期过长、成功率低等问题。平台以广州科技成果网为载体,长期在线收集优秀成果及服务需求,为广大企业

和有关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有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进入洽谈、合作的项目有20多项。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3年河北石家庄永大商标注册事 下一篇:2023年销售员下半年工作计划(四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