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生 : 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师 : 同学们见过碑吗 ? 生 : 见过 师 : 一般指什么? 生 : 石碑 师 : “ 丰碑 ” 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 :(高大的石碑)师 : 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 生 : 不是.师 : 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 生 : 军需处长(师板书)师 :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 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 , 画出相关的句子.生 : 十三自然段。生读.师 :(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 , 画面下出示句子 :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 : 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 齐.生 :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师 :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 生 :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 : 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 : 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生 : 读课文 师 :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 : 交流.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 7 自然段)。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 : 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生 : 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 , 所以被冻死了.师 : 理解得真不错 , 谁接着说.生 : 我还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板书:镇定、安详)生 : 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 , 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教师相机点拨:把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本以外去,带到生活中去,带到成长的道路上去)。生 :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 搅酥霸稹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生:练习读。师:谁来读?(抽生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抽生)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生:齐读。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生:读,背。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生:背诵。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 12 自然段(生读 12 自然段)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愤怒 ] 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小组讨论)生:回答。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师:他怎么做的? 生:(十二自然段)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带生鼓掌)。师:谁再来读读?(抽生读)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生敬队礼,师敬礼)礼毕!坐下!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出示 7 自然段的字幕)(生齐读)(配乐)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请大家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 2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师:现在将军怎么想。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师 :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 还会于属于谁呢 ?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 :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师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生写碑文,回答。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 , 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放影片《长征》片段),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二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我想,在新一轮课改下,教材已经不是唯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就重视使用相关教学用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书籍,将其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更是不恰当的。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过精辟论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是从属于、服从于师生教学需要,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把课本作为师生教学的拐杖和工具。
所谓强调教学内容,并不是教师非得牵着学生鼻子转,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发挥想象力,每个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注重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又预备自己临场应变以发挥随机创造能力的动态设想。所以,设计语文教案内容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基础性
随着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己成为现代化。但抓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仍不能放松,始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只能定位于打好最低层的语文基础,让学生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练好起码的应用水平的基本,而不是从高深的理论上去传授语言、学文字、学写作等知识。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一年级是基础中的基础,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从儿童身心发展这一实际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经历、感受、想儿童所想、感儿童所感,合理降低难点,突出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下功夫,着力落实基础,抓好基础。所以,设计教案一定要注重基础性。
二、突出时代性
当前,社会处在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讲效率的信息时代里,信息传播渠道、手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育不能停留在教教材,学教材,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而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中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强调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掌握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写作实践;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设计教案内容要做到突出时代性。
三、讲究开放性
学习知识是无穷尽的。如果教师只把课本看做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了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把每篇课文,逐字逐句讲解,一味“灌”给学生的做法。应尽量减少学生单纯地重复训练,机械抄、写等练习。一方面应从帮助学生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并且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切实把课文当作“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做到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还可筛选儿童阅读中的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作为教学内容,打破课堂和单一的课本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文,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所以,设计语文内容要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
四、注重实践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它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提示规律中学习,而且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实践。同时,教师还要设计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能自读自悟,多读多悟,放手让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学中获得知识。所以,设计教案时一定要注重实践性。、妙用多媒体 优化新课堂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趣味、高效、生动等特点,它已成为现今课堂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作为教师辅助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给课堂带来了无限活力。然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否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是否行之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之中。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妙用。
一、妙激情感
多媒体集“声、文、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引发和唤起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能成为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小小的船》这篇韵文语言优美,比喻形象,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上课伊始,执教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太空去做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该老师又描述:“请大家上飞船,闭上眼睛。”接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飞船的声音,逼真的声音仿佛让学生感到真的乘上了飞船。等同学们一睁开眼,从屏幕上看到了太空的美丽夜景,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太空真美!”“小星星,你好啊!”同学们置身于晴朗夜空的美景之中,心头怎能不涌动起对大自然由衷的情和由衷的爱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的情绪怎能不高涨呢?这里是妙用课件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通过课件真实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情绪的感染,学生既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发出心灵的呼声。
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执教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9·11”空袭的图片资料,伊拉克战争的场面及战后人民困苦生活的情境。学生们从课件里亲自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当学生带着内心的感受再读“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这段时。我们听者不禁为之动容,这哪里是读书?这分明就是来自学生们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显然已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了。
教者这里巧妙利用课件,给学生的情感带来共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二、妙破疑难
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使学生对事物得到深刻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攻破教学中的种种疑难。
上《四季》这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跨越时空的再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几种代表事物各自的动态过程,几秒钟内让小草“发芽”,花儿“开放”,谷穗“弯”腰,天上“下”雪,学生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四季的特征,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两只鸟蛋》这首儿童叙事诗,任凭老师怎么“千呼万唤”,也很难激起低年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而这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到小鸟是由鸟蛋孵出的,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就是一只小鸟。从而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要爱护鸟蛋!”、“不能破坏森林,不然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要保护环境”、“小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当听到学生在课堂中发出的心灵之声时,这个难点已被巧妙地破解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妙启想象
想像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热情愉快地去思考、去创造。
教《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观看课件,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在鸭先生屋前美丽的小路上走,启发学生想象:这两个小朋友在边走边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课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多美的鹅卵石小路啊!”有的说:“这里的空气真新鲜,我喜欢在这散步!”有的说:“五颜六色的花好香啊!”有的说:“我真想住在这儿,我要保护好这里的环境!”有的说:“我要每天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学生有了爱护生活环境的心愿和行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有助于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同时,优化了课堂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三
|
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陈 丽 惠
2014年5月
|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现代教学设备不齐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 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 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 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四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论文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人们只有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运用语文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
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1 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要求千篇1律,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只强调学生“学会”,忽视指导学生“会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拒绝人文性的。一道道支离破碎的应用题,一个个让学生去鉴别正误的选项,除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外,我们根本无法探究语言外壳下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家长、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喜悦的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结合教学实践,我渐渐明白: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 “教”“学”兼顾,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语文尽管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的双重属性,但是,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明确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绳,把握好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就能更好地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2.1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去识字,而忽略了识字的兴趣,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低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块儿,用做游戏的方式做辨字组词的训练,既交给了孩子识字的方法,又以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在既交给孩子准确识字、写字的技巧,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在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愫,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2.2 在阅读教学中,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因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提示、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3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话题,枯燥的写作技巧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依然不住地抓头皮。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了习作技巧的训练,却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既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写作的要求要有宽泛的选材范围,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其次,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因此要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就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
第四,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多观察,发现美,积累素材;多写,勤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就像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然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应。
3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从而更有效的促使学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如六年级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由教材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走进新课程》.[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刊》.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五
语文阅读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读”出语文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
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
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个在课前,一个在课后;一个是准备,一个是回顾。中心都是围绕着上课展开的。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你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
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
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还有如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文中的母亲面对我的不解,她说:“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在这看似明白无疑之处,其实蕴涵着很多很多的东西:别的孩子怎么玩?正常孩子的玩与盲童的玩肯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位母亲不会不知道,那么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打弹弓时,她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追问,你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肤浅的、空洞的理解上了。
在不断自问、自悟的过程中,你会读透课文,读懂作者。
二读编写者。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三读学习者。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
1、你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了教材这个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象;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
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