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最新《童年》九年级读书心得体会字优秀

2023-11-29 互联网 实用范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九年级读书心得体会字篇一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即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贫苦,生活艰难……

这本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让我迫切地想读下去。

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两个人物:“好事情”和外婆。

“好事情”是一个人的绰号,他是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时招的两个房客之一,他是一个科学家。通过他的语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个随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亲切地称呼阿廖沙为“小弟弟”,并且在生活上关心阿廖沙,教会他许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一个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诸如外公等人都看他不顺眼,认为他是巫师、药剂师,逼迫他早早离开。

“好事情”搬走时,阿廖沙应该是伤心而又无可奈何的。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抹上了一层悲凉。纯真的友谊被拆散,无疑是可怜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为数不多的关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从字里行间,我读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见“好事情”的时候都是快乐的。

外婆是阿廖沙最亲近的人。她慈祥、处处护着阿廖沙。外婆看着阿廖沙长大,处处给予阿廖沙爱的滋润。阿廖沙在外婆身上看到了可贵的品格:善待别人、帮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见证了人间的艰辛:父亲逝去、犯了小错被外公无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后又失去母亲。这便是俄罗斯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想想他们,再想想我们。不禁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我的童年,是阳光快乐的童年。

放下书,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强不息的精神中。一个同龄人,在经历了如此苦难之后仍然没有被困难打到,何况我们呢?

《童年》九年级读书心得体会字篇二

20__年7月4日参加辰辰幼儿园的家长培训学校时,幼儿园向各位家长推荐了五本关于蒙台梭利的著作,建议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一下。这五本书分别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发现孩子》。这几本书对于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可以通过阅读使得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并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这5本书在介绍蒙氏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着重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这本书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书中不乏有很多经典之语,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1、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经过心理整合过的世界。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微小细节的东西;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所以他们不会被"逻辑"和"联系"所干扰,儿童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节,也通常会被这些细节而吸引。

所以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而说,都是陌生的。

2、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习惯用自己的逻辑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阻碍。还美其名约"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个互动当中,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如果儿童的行为不被成人理解,与成人的环境不协调,就会被阻止,有的时候还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这个阻止过程中,成人却还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任".

所以最近才会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除此之外,类似的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困,叫做妈妈觉得你困".成人总是不肯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吃饭、穿衣、睡觉,都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轻则各种哄劝,重则拳脚相加。

书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说:‘孩子不应该到处乱走,不应该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即使这个人不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他也会这样说。父母们完全出于惰性为自己选择了最轻松的道路,就是让孩子去睡觉。"

如果把孩子换成一个成人,另一个成人出于"爱"强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觉,那么是何种感受呢?怕是不会舒服吧。更何况是时时刻刻在各个方面都这样要求你应该去做什么了,并且丝毫不考虑你真是的感受,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应该停止把孩子看作一个宠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从大人什么也不能做的东西。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站在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脚步,跟随孩子

孩子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理解和跟随孩子当做一件有趣而又荣幸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的主人公,一开始嫌弃蜗牛走的太慢,越来越气氛愤,甚至想去踢它,后来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蜗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后,主人公闻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园的美景,最后发出了感叹"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里面的蜗牛就很像我们的孩子,牵着蜗牛在散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光和青春岁月。有的时候会被气疯,会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带进了花园,只要家长们放慢脚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那么的独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陪着孩子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味道,偶尔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节奏,也是阐述了类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有孩子独特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家长们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

1、语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园的培训课中,家长们见到的第一次老师展示,就是在线上活动时的分享故事环节,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师的声音"太温柔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听不清。读完此书,我才发现内有乾坤。

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孩子们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们忽略,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元素。能够捕捉到孩子对语言的反应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

孩子会在温柔的言语中得到快乐,因此而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处于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了。孩子们脑子里总会有在家长眼里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坏,而家长又没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会被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观念里面,孩子天生就是捣蛋鬼,是"不守秩序"的,这一点也是在家长培训课之前,大部分家长的观点。所以在老师用很温柔的声音展示"讲故事"环节的时候,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吵吵闹闹而听不清老师的话,所以在老师向家长展示"走线"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会那么"听话"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向前走。而另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我参加观摩的那天时,孩子们的行为却证实了,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孩子们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秩序"行动,只有刚刚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有弄明白"秩序",所以会"溜号",不过在被纠正了之后,就加入"秩序"的队伍了。

事实上,孩子们的秩序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认识。

秩序感,还表现在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上面。比如家里的东西的摆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欢这些设置被随意改动,一旦被改动,就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闹。只要家长们找到了结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缓解这种情况。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这种哭闹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解决哭闹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幼儿园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进一步感悟

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面,关于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让我知道,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这样设置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们的床。

书中是这样说的"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需的时间。成年人应该允许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去睡觉,在他休息好的时候醒来,并且在他想起床的时候就起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传统的儿童床应该被淘汰的原因。现在已经有许多家庭在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给儿童一张低矮的、几乎贴近地面的小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来。一张低矮的床是很经济合算的。儿童需要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一种妨碍,而不是帮助。许多家庭已经通过在地板上放置一个小床垫,并覆盖一张大毯子,实现了儿童睡眠习惯的变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晚上快乐地上床睡觉,早上不需要打扰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园的床的时候,也有一丝疑惑,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床是有栅栏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现在看到文章中这么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观区的圆柱体

在培训学校的时候,园长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圆柱体,我至今还有印象。那是一种深浅不同,或者粗细不同的几组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的放在木板上相应的圆孔里面。

这种教具,在书中第12章也有提到。里面主要是讲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着迷于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认为东西本身很危险,或者担心孩子碰坏,或者拿东西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东西,而不让孩子碰。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生活中真正的东西,而是他需要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干预了。

"类似这样一些没有外在最终目标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看作人类劳动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在芊卉园,我就看到了这种圆柱。到现在为止我才明白这种教具设计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满足了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文章的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儿童自己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这个理想难以实现。年长者即使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允许他自由地接触和移动物品,也会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说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冲动。"

3、科学区老师的展示过程

还记得在家长培训课程科学区展示的时候,老师当时展示的是花的解剖。其中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就是当老师去取解剖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顺路"一并取回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13章《节奏》为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让我的体会有更深了一层。

书中说"成年人做事有一种很自然的原则,即‘付出最少的努力’,这一原则促使他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去取工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方法,我们会一次性把"顺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来,因为这样"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们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想体验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喜悦的行动。

这里就提到了孩子们做事的"节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节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节奏",而是专注于事情的结果,或者成人本身给事情定义的标准是否达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去打断孩子,孩子们的尝试会被打断。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和偏瘫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为大家的做事的节奏不同,我们会觉得很痛苦,假设我们帮助了他,那么就要力求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他的节奏,才能让我们从内在冲突中解脱。但是这种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是在无形间压制了儿童的行动自由。而这种压制将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就花的解剖过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层引申的含义。孩子对于成人的行为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并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成人有一种责任,要成为儿童的激励着,成为以身作则的"身教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所以成年人要担负正确指导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心态平静,动作缓慢,这样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相反的,如果成年人不是这么做,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那就不能很好的激励和指导孩子,而是会用强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节奏传递给孩子,从而代替孩子内心的节奏。

当孩子的节奏变得突然加快,而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只是不管不顾的任意游荡。

"三思而后行"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词,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先是很平静的观察和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节奏被破坏,他的内在约束力就会被破坏,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被另一个人的意志只配,成为外接影响的牺牲品。

四、结语

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感觉好的地方,做了标注,当看完了全书以后,又反过头来仔细阅读了一下自己做标注的地方。发现有些地方真的是字字珠玑。让人反复回味。

从阅读过程中,我反思了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耐烦,行使大人的权利去抑制孩子的活动等等。实际上都是我没有真正的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没用用心去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难怪有人会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也是大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学会引导。前面是心态调整,中间是情绪控制,后面是方法使用。这些无论是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路还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作为父亲,我希望能够通过自我的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静待花开!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2年有关军训的心得体会(四篇) 下一篇:最新电话客服总结心得体会(3篇)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