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2、注释:
3、翻译:
4、译文:
5、赏析:
6、【赏析】
7、作者:杜甫
8、作者:王维
9、墟里:村落;
10、孤烟:炊烟。
11、【译文及注释】
12、何况赶上送别客人,
13、接舆:这里北裴迪。
14、王维 登裴秀才迪小台
1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6、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
17、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
18、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19、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20、登单于台
张蠙 登单于台
21、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22、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23、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24、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5、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26、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27、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28、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29、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0、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31、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32、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33、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34、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35、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6、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37、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
38、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39、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40、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41、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42、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
43、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
44、朝朝暮暮,催的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45、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46、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
47、《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48、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49、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50、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51、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
52、王维,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53、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
54、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句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
55、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56、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57、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58、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59、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60、裴迪,关中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61、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62、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63、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象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何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64、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65、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66、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67、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推心置腹,荡气回肠,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68、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六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诗起句工对,颔联反而不对,实属不入格。喻守真疑为首联与颔联颠倒错乱,如若对调,则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义上比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山;临风句是听,接听秋水。此说有独到之处。
69、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