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谚语 列表页

哲学思想十大经典名句(精选99句)

2022-04-21 互联网 民间谚语

1、乱麻一团——解不开

2、柳树开花——无结果

3、黄鳝张口——土气重

4、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5、剖鱼得珠——喜出望外

6、生虫的拐棍——靠不住

7、肥胖肥胖,身体不壮。

8、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9、头发丝穿豆腐——没法提

10、板刷掉了毛——有板有眼

11、狸猫换太子——以假充真

12、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艳

13、吃饱饭闲嗑牙——没事找事

14、拔掉屋檐当柴卖——穷极了

15、床底下举斧头——有力用不上

16、淹死鬼拉人下水——阴魂不散

17、三个手指头捡田螺——十拿九稳

18、茅厕里吃油饼——亏你张得开嘴

19、阎王扮观音——神不神,鬼不鬼

20、鲤鱼蹦在灰堆里——越跳越糊涂

21、上山钓鱼,下山打猎——路线错了

22、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3、卖鸡蛋的摔跟斗——没有一个好的

24、射出枪口的子弹——不会拐弯抹角

25、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自行其是

26、【管他三七二十一】见“不管三七二十一”。

27、【大象口里拔生牙】(惯)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

28、【着湿布衫】(惯)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烦事。

29、【占着茅坑不拉屎】(惯)指占着职位而不办实事。

30、【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1、【无本难求利】(谚)指做生意要有本钱才能求得利润。

32、【戴木头眼镜——看不透】(歇)指对人或事物看不透彻。

33、【开洋荤】(惯)比喻见到、尝到或去亲身尝试新奇的东西。

34、【捂盖子】(惯)比喻掩盖真相,不许别人揭露矛盾或揭发坏人坏事。

35、【乱世出英雄】(谚)战乱的年代,往往会涌现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36、【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见“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37、爸爸见我总和小刚一起,打趣说:“你们俩真是秤杆离不了秤砣。”(山东·临的)

38、【发怒的母豹赛猛虎】(谚)指发怒的母豹常表现得格外凶猛,尤其是带仔的母豹。

39、【滑天下之大稽】(惯)滑稽:逗人发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讥讽意。

40、【猜哑谜】(惯)哑谜:指隐晦的话语。比喻猜测别人话语的真实意思或事实真相。

41、【锥子剃头——一个师傅一个做法】(歇)剃头不能用锥子。指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做法。

42、【东风吹来往西倒,西风吹来往东倒】(惯)形容人立场不坚定,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边。

43、【娼不笑人娼,盗不骂人盗】(谚)娼:妓女。比喻从事低贱行业的人,不会鄙视同行者。

44、【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惯)比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45、【盲人敲鼓——瞎打一气】(歇)打:本指敲打,转指打仗。指打仗没有明确目标,乱打一通。

46、一天我起得很早,到学校时却迟到了。妈妈说我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山东·东平)

47、【家中无鬼万年安】(谚)家里要是没有鬼怪作祟,就会长久地平安无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会衰败。

48、【狗撵鸭子呱呱叫】释义:形容好得很。“撵”又作“赶”。例句:好,好,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带劲。

49、【家宽出少年】(谚)宽:经济宽裕。指家庭经济富裕的人,不受困苦的折磨,即使年岁大,也会显得年轻。

50、【军无媒,中道回】(谚)媒:向导。 军队行军如果没有向导,就无法前进,只好中途返回。指行军离不开好向导。

51、【让一不让二】不能一再退让。《敌后武工队》:“抗日政府 一向是宽大,但是宽大也有个边,那就是让一不让二。”

52、【远并不救近渴】(谚)远处的井水再多,也解决不了当前的口渴。比喻缓不济急。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渴。 远水不解近渴。

53、【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歇)指这辈子没指望,看下一辈子。 也作“老和尚过嫁妆——来世再见”。过:过目,看。

54、【人心都是肉长的肉长的】心软,谓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没有眼泪了。我跟你说,人心都是肉长 的。”

55、【老虎屁股摸不得】指人蛮不讲理,惹不起。申跃中《挂红 灯》:“我就不信高生那老虎屁股摸不得。出了问题我一个 人负责!”

56、【让了甜桃,去寻酸李】释义:比喻把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去找差的。例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奴将你这定盘星儿错认了。”

57、表弟为姥姥扫地,扫了一半就不扫了。姥姥说:“你这孩子,起床,起得不早;吃饭,吃得不饱。叫人拿你没办法。”(河南·博爱)

58、【 —传十,十传百】消息传播迅速。成语:不胫而走。台湾 吴浊流《先生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他的名声传得 极其普遍的。”

59、【人命关天】(谚)指命案是天字第一号的重案,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 也作人命关天关地。 人命如天大。 人命关天,非同儿戏。

60、【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歇)龙王:传说中掌管兴风降雨、统领水族的神。指不认识自家人,或自己人之间发生误会。

61、【争气发家,斗气受穷】(谚)斗气:憋着一股气与人比排场比阔气。指争气能使人奋斗成才,振兴家业;斗气却会使人奢侈腐糜,钱财耗尽。

62、【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谚)宝贵的生命,绝不肯轻易丧失在盗贼之流的手里。指有作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

63、【打了和尚满寺羞】(谚)打了一个和尚,满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体都不光彩。也借指枝节问题上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全局的声誉。

64、【王妈妈卖了磨——推不的了】(歇)王妈妈:泛指老婆婆。推:本指推磨,转指推托、推卸。指事情、责任等推卸不掉了。也指事情没有指望了。

65、【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乡】(谚)长安:西安的前身,唐代为世界四大名城之一。指繁华热闹的地方虽好,也不宜长久留连。泛指不宜久恋某地。

66、【救急不救穷】对于紧急的困难,应该帮助;对于贫穷,无 力帮助。《天怒》:“再说,救急不救穷,你光着屁股跑,在人 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67、【好俏不穿棉,冻死不可怜】(谚)俏:俊俏。一心追求外观俊俏,严冬也不穿棉衣,这种人冻死也不必可怜。指为求外表美而不顾健康是不可取的。

68、【一头放水,一头放火】两头使坏。明代《金瓶梅》:“当初只 因潘家那淫妇,一头放水,一头放火,架的舌,把一个好媳妇 儿生生逼勒的上吊死了。”

69、【家有多嘴公,十个仓廒九个空】(谚)多嘴公:光吃饭不做事或光说空话不务实事的人。仓廒:储藏粮食的仓库。指家里有了多嘴公,家道肯定要败落。

70、【干打雷,不下雨】只是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干,也 说: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天天开会,干响雷,不 下雨,造反还有个不动刀枪的?”

71、【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释义:比喻母亲疼爱儿女。例句:正像俗话说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少有少疼,多有多疼;就算最不待见的那个也十指连心!

72、【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谚)陂:地面不平坦。没有平地,就不存在陡坡;没有前往,就不存在回返。 指事物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也指有所施就必有所报。

73、我扯下连衣裙上的纽扣让奶奶给缀到衬衣上。“唉,你可真是拆了西墙补东墙,要用生铁了就去砸破锅。这怎么行?快,再去买几个纽扣来!”奶奶说。(湖北·钟祥)

74、自习课上,一同学急于求快,一会儿写语文作业,一会儿又做数学题。老师见了说:“一把斧子没有两边都锋利的,你还是吃了上顿再吃下顿,慢慢来吧。”(广西·贵港)

75、【只说獐过鹿过,可不说麂过】(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但比鹿小。过:本指跑过,转指过错。麂:小型的鹿,谐“己”。 指只说别人的过错,不说自己的过错。

76、我抬头看天,说:“天上的云真漂亮,跟鱼鳞一样。”奶奶笑着说:“天上起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我问那什么样的云会卞雨呢?奶奶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河南·焦作)

77、【人在福中不知福】(谚)指人生活在幸福之中,往往由于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便不觉得这是享福。也指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已经享福了,还嫌不受用。 也作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在福中不知福。

78、【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79、【哭不得,笑不得】谓无法对付,无可奈何。成语:啼笑皆 非、哭笑不得。鲁迅《华盖集续编》:“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 胡闹起来了。简直将国家闹完,使靠天吃饭的圣贤君子们, 哭不得,也笑不得。”

80、【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谚)驷马:四匹马所拉的车。说出一句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指话一说出口,就难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驷马追不到。

81、【幸运医生医病尾】病已快好,容易医治。借指客观条件 已具备,侥幸取得成功。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美西战 争是险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幸运医生医病尾,韩、越两 战,更是打得一塌糊涂了。”

82、【 披着人皮的畜牲】谓丧失人性。类似的:白披一张人皮。 成语:衣冠禽兽。清代《二度梅》:“只是可惜圣上把那高官 厚禄与那些误国的奸贼食了,又不能分君之忧患,立于庙堂 之上,白披一个人皮!”

83、【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用作对老年人的祝颂。“寿比南山”源出《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诗经,民间诗歌居多,一般没有

84、【七月的荷花,一时鲜】释义:比喻新鲜一时,不长久。例句:开春我就说:“供销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时鲜。”当时大家不信,现在该明白了,墙上画马不能骑,纸上画饼不充饥,订了供销合同,也成废纸。

85、妈妈让我和哥哥在家剥玉米,我们磨磨蹭蹭都不想干,可哥哥却先跑到妈妈那去“告状”。妈妈眉头一皱,生气地说:“你俩大哥不要说二哥,杂面不要说窝窝。今天非要让你俩好好锻炼锻炼不可!”(河南·淮阳)

86、【外贼易挡,家贼难防】(谚)外来的贼是明的,容易对付;家里的贼是暗的,很难防范。指在预防贼寇方面,强大的外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蔽的、知情的内奸。 也作外贼易打,内奸难防。 外贼好防,家贼难挡。

87、【投以木桃,报以琼瑶】释义: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种植物,果实,味酸涩。琼瑶:美玉。比喻对别人给的好处,以十倍百倍来报答。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你小姐既有玉瑶之投,我焉可无木桃之报?

88、【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谚)指一根丝合不成线,独株树成不了林。比喻成大事需要有群体的努力,只凭个别人是成不了气候的。 也作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 孤树不成林,独木不成桥。

89、【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释义:挺尸:比喻睡觉。指饭后睡一觉。才能保养身体。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语云:‘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

90、【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释义:比喻为人作风正派。例句:“老娘人便看不像,却替老公争气。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拳头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马过,不像你那狗淫妇,人硬货不硬,表壮里不壮,作成老公戴了绿帽儿,羞也不羞!”

91、【你不嫌我箩疏,我不嫌你米碎】不相嫌弃,互相谅解。你、 我、他,可互易。类似的:你不说他的疤瘌,他不说你的瘤子 你不说我头秃,我不笑你眼瞎。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反正,铜锁,咱俩是一家人了。我不嫌你箩粗,你也别 嫌我米碎了。”

92、【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释义:脔:切成小片的肉。品尝一小块肉,就能品尝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个斑点,就可以知道整个豹皮的花纹。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由一点可见一斑。例句:又苦熬了一阵子。他就默然告退了。“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谢绝了李师爷的再三“忠告”,不再拜会任何名流士绅。

93、【吃豆腐】“豆腐”人人爱吃,可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边,绕开它,躲着走。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与吃不沾边,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时候甚至可以视为“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关联。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94、【拖油瓶】旧社会妇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俗称“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则称“带官儿”。“拖油瓶”其实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家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样的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先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此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们说成了“拖油瓶”。这是对再嫁妇女子女的不尊重,

95、【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96、【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特指女人被缠残了的小脚。此等残缺之“美”,为汉文化所独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废除妇女缠足之陋习。女子缠足之风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称帝后,令宫嫔窅(ya。)娘以布缠足,呈新月状(亦称莲花状)。因其足骨已残,故较常人之脚小得多,故其足始称“三寸金莲”。陶宗仪《辍耕录·缠足》:“李后主宫嫔窗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做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窅娘就成了女子缠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导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这种华夏独有的以病态为美的畸形审美习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莲”。清入主中原后,因满族妇女无缠足的陋习,故而康熙帝曾下过禁止妇女缠足的诏书。但在强制程度上,较“留发不留头”和缓些,故而收效甚微,汉族妇女还是照缠不误。辛亥革命后,这一陋习才逐渐废除,彻底根除则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

97、【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98、【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意为只注重个人小天地,利己主义严重,常常被大家讥讽,批评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什么个人的小天地被说成是“一亩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农,这“一亩三分地”原来是皇帝耕种的。清朝皇帝耕种的这“一亩三分地”,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西侧的先农坛内。在太岁殿南面的观耕台前,竖立着一块“一亩三分地”的标牌,上写“一亩三分地为皇帝亲耕祀的籍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执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劝天下从农。” 皇帝怎么亲耕?藉耕仪式相当隆重,皇帝在“一亩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户部尚书跪进农具,顺天府尹跪进鞭子,皇帝左手扶持农具,右手执鞭,前面的老者牵牛,旁边有两名农夫扶犁,后边顺天府丞捧装种子的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由礼部、太常寺和銮仪卫的六个官员导引护架,在一片乐声中,往返三个来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亲耕礼。皇帝亲耕的目的,是以此劝民重农务农,以示皇帝对农耕的重视。久而久之,变成了亲耕秀。

99、【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再来一篇
上一篇:搞笑幽默民间俗语俗语大全(精选9 下一篇:有关真知的谚语俗语(精选24句)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