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要习,马怕骑。
2、老柳树发芽一一回春
3、草帽破了顶——露头
4、铁人生锈——害自身
5、咬破饺子皮——露了馅
6、枯坐损身,运动长劲。
7、死人托梦——阴魂不散
8、麻雀回家——唧唧喳喳
9、吕布拜董卓——挑肥拣瘦
10、山上的黄麋——专走老路
11、高梁秆挑水——担当不起
12、两个山头的斑鸠——唱一和
13、吃稀糊糊游西湖——穷开心
14、看了干遍没改样——成不变
15、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16、芋头叶浇水——润皮不润心
17、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18、窟窿眼儿里看人——孔之见
19、屋漏又遭连阴雨——祸不单行
20、蚂蟥见血——叮(盯)住不放
21、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22、八月十五坐月子——赶在节上了
23、大炮筒子——不转向;不会拐弯
24、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绕来绕去
25、进网的兔子上钩的鱼——十拿九稳
26、就是祖国的炊烟,也使人感到香甜。
27、鸭子学上树——力不能及;力不从心
28、【出乱子】(惯)指出祸事,有麻烦。
29、掉下树叶怕打破头一一胆小鬼;胆小怕事
30、【肚子里长牙】(惯)比喻心中暗暗立下大志。
31、糊涂虫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不知患病的痛苦。
32、【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惯)形容过日子非常节俭。
33、【一槌敲响了闷鼓】(惯)比喻一句话使人顿时明白。
3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5、【指着明白的,说糊涂的】(惯)指心里明白,却装作糊涂。
36、【过街的老鼠——到处有人喊打】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7、【锅里无米白添柴】(谚)比喻缺乏关键的条件,一切都是徒劳。
38、【亏众不亏一】(谚)指亏损的事,众人分担还好说,一人承担受不了。
39、【让人三分不吃亏】(谚)指待人接物常存忍让之心,对自己是有益的。
40、【瓜儿多,子儿少】(惯)又嫌瓜多,又嫌瓜子少。形容人说三道四,百般挑剔。
41、【螳臂当车——万无一济】(歇)济:帮助,有益。指白白遭受损失,于事无补。
42、【一扇篱笆——两面倒的货】(歇)一扇篱笆立不稳。比喻没有主见,左右摇摆的人。
43、【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歇)比喻伪装难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乌鸦——白不长”。
44、【饱病难医】(谚)指饱食积成的病最难治疗。也指人在富贵中养成的娇惰习性最难改变。
45、【盗不过五女门】(谚)盗贼不进生有五个女儿的人家。指女儿多的人家必定贫困,盗贼也就不会光顾。
46、一天,我跟爸爸去锄地。我问爸爸庄稼为什么要锄,爸爸说:“麦收一盘耙,秋收一张锄。”(河南·商丘)
47、爸爸到邻居家借东西,去了很久才回来。妈妈埋怨他说:“你啊,是去个勾勾,来个弯弯。”(四川·忠县)
48、【葫芦牵到扁豆藤】释义:比喻东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芦牵到扁豆藤。”
49、班主任老师常说:“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知识才会牢固,不要‘雨下地皮湿,风吹尘又起’。”(江苏·盐城)
50、【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51、【后脑勺上都长着眼】(惯)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观察周围的动静。 也作“后脑勺上长眼睛”。
52、【有酒胆,无饭力】胆大胡来,并无能力。清代《红楼梦》: “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53、【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艺。《刘澍德小说 选》:“古人说,慢工出巧匠。小郑心很巧,手也不慢。”
54、【东西耳朵南北听】释义:指把话领会错了。例句: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什么业?你还是光看手心里那一点!
55、【 遇到拦路虎】遇到巨大的障碍。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 验。”
56、【多得不如现得】(谚)多得:得利多多。没有兑现的多得,不如现钱到手的少得。指凡利益或金钱,只有到手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57、【烂泥摇桩,越摇越深】(谚)在烂泥里摇动木桩,越摇动木桩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挣扎越陷得深,终至于不能自拔。
58、不管做什么,妈妈总是护着我。奶奶说:“这孩子让***给惯坏了,成了豆腐掉在灰窝里,吹,吹不得;打,打不得。”(河南·新野)
59、哥哥当年上学时不用功,现在吃尽了文凭低的苦头。父亲说:“这叫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想吃那号饺子没那号馅儿。”(河南·新野)
60、【只有千里人情,没有千里威风】(谚)人情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威风只限于一定的区域。指人情比权威传播得更远,更能感动人心。
61、【卖糖的不卖醋,卖醋的也别卖糖】(谚)卖糖的就只卖糖,卖醋的就只卖醋,不要互相掺和。比喻人各干各的营生,不要相互搅扰干预。
62、【山有百草,人有百性】(谚)山上长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志趣与个性,不可强求一致。
63、【孩子嘴里讨实话】(谚)从小孩嘴里能讨出真情实话。指小孩天真无邪,不会藏真,不会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无瞎话。 小孩嘴里掏实话。
64、【 吃了豹子胆】胆大,无所畏惧。类似的:浑身都是胆。成 语:胆大包天。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吃了什么豹 子胆,敢发坏?”
65、【鸡飞蛋打一场空】释义:比喻两头落空,毫无所得。例句:队长,谢满丰却不同意,说就怕新渠修不成,老渠也扔了,落个鸡飞蛋打一场空。
66、【 三年等个闰腊月】意即等待机会。相关的:十年难逢闰 腊月。西戎《两涧之间》:“咱们三年等他个闰腊月,不信他 们就没有用咱的时候。”
67、【淡淡长流水,酽酽不到头】(谚)酽(yan):浓烈。指清清淡淡,长流不断;浓浓酽酽,不会久远。比喻人际交往,平淡可以保长久,过热往往难到头。
68、【人各有志,不可相强】释义: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别人无法改变。例句:“岂不闻语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
69、【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谚)传言流传多遍,假的也能传成真的;药方抄来写去,容易把药名弄错,吃死病人。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
70、李大嫂骂婆婆能骂出百样声来,邻居王奶奶爱捣着拐杖唠叨:“前有车,后有辙,房檐滴水照旧窝。十年后,再瞅瞅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河南·洛宁)
71、【家常便饭吃得长,粗布衣裳穿得久】(谚)家常便饭:普通人家平常的粗茶淡饭。吃饭最好是家常便饭,穿衣最好是粗布衣裳。指过普通人的生活,最能长久。
72、爸爸和表叔聊天。爸爸说:“你身为农机局的局长,怎么还骑这么破的车子啊?”表叔说:“一家不知道一家,和尚不知道道家。筛子大眼儿多啊!”(河南·淮阳)
73、【贞洁女子街上走,板壁缝里出妖精】(谚)大街上行走的往往是贞洁女性,寻欢偷情的女性往往守在屋里不露面。指女性是否贞洁,并不在于是否在公众场合露脸。
74、【一人向隅,满座不欢】某一人闷闷不乐,影响众人情绪。 清代《儿女英雄传》:“久之,那些同寅,也觉得他一人向隅, 满座不欢,渐渐的就有些声气不通起来。”
7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亦可解释为三 年,谓别后思念深切。语出《诗经》。张孟良《儿女风尘记》: “六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76、【水浅养不住大鱼】条件差,收揽不了人才。类似的:小笼 子盛不住大鸟。姚雪垠《李自成》:“就怕水浅养不住大鱼。 咱如今刚打了败仗,人家牛举人未必会留在这里。”
77、【鸡叫三遍天明亮】释义:比喻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定会到来。例句:陶家妈妈!鸡叫三遍天明亮,烈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我们的力量比从前大得多了!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78、【搀上八两水,不信涨不出半斤分量来】(谚)八两: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掺进半斤水,自然会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获多少。
79、【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歇)黄鼠狼:黄鼬,又名黄皮子,喜欢吃鸡。指假装好意或伪装善良,却包藏祸心。 也作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80、企业改组以后,小强成了饲料厂的总经理,可每逢有什么重大举措时,他仍是亲临车间去倾听职工的意见,人们对此大为不解。小强却颇有感触地说:“这叫听人劝,得一半。”(河南·辉县)
81、【十年一贯制】原为中小学教学年限的一种规定。借指长 期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十,或说其他数字。《北京日报》 (19:“不少产品好像故意与广大消费者对着干,几 十年一贯制,爱买不买。”
82、【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释义:比喻一件困难的事,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例句:何老板总会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会干死了?总有办法,总有办法。
83、【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歇)哼哈二将:佛教称守护庙门的两员神将,传说一个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个叫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比喻即使压不住阵,也能起到威吓作用。
84、【脂粉虽多,丑面不加;膏泽虽光,不可润草】(谚)涂上很多的脂粉,不会使丑陋的相貌变得漂亮;下着润泽的好雨,不能使枯草长得茁壮。比喻掩饰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把假恶丑转变为真善美。
85、【蠓虫飞过都有影】释义:蠓虫:蠓科的昆虫,比蚊子小,能叮咬人、畜,传染疾病。比喻人经过某处或做什么事情,总会留下形迹。例句:“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常常圣旨来到,能够瞒住谁?”
86、【此地无银三百两】释义:古代民间故事: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写:“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隐瞒、掩盖,结果更加暴露。例句:刘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说:“哼!此地无银三百两!请回去吧。”
87、【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释义:比喻总有比对方更高明的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他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我给他耍了个“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钻进他们生活区,直接找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88、【当着矮人,别说短话】释义:比喻当面不说人家的短处或人家忌讳的话。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不犯着牵三挂四的。俗话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姑奶奶骂我,我不敢还言;这二位姑娘并没惹着你,小老婆长小老婆短,人家的脸上怎么过得去?
8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释义: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又作“万人难敌”。例句:这个岩洞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即使敌人发现了白大姐藏在洞内,她有短枪,敌人也是干瞪眼没得办法。
90、【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释义:比喻躲开了一场灾难或打击,又遇到了另一场灾难或打击。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他们供销社又怎么听到我来流口的风声?为了甩开他们,我昨天在古人镇就放出要去串乡卖货的烟幕,可是他们还是跟踪来了。”
9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释义:三尺坚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达到目前的状况,不是一时一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量的积累才形成了质的飞跃。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孩子堕落已久,一时半时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92、【 打老鼠伤了玉瓶儿】老鼠在器皿之间活动,打老鼠可能砸 碎器皿。谓有顾虑,怕误伤好人。成语:投鼠忌器。清代 《红楼梦》:“如今就打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 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不必管,只这一人,岂不又 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93、我和哥哥、弟弟去地里干活,一路上你追我打,到了地里几个人却喷起空来。妈妈说:“你们是走起路来一条龙,干起活来一窝蜂,坐在一块乱嗡嗡。”干了一会儿,我们又蹭到地边歇去了。“这几个孩子,真是吃饭端盆子拿大碗,干活装聋子溜地边。”妈妈的话说得我们很难为情。(陕西·眉县)
94、【无巧不成书】俗语“无巧不成书”用来比喻事情非常凑巧。相传,这句话来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文思阻塞,怎么写都觉得太过生硬,没有灵性。正当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停笔走到门口一看,原来是邻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条恶狗缠斗在一起。这场人狗相斗的场景,像极了人虎相搏的场面,施耐庵观看完整个过程,立刻文如泉涌,写出了精彩绝伦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真是无巧(阿巧)不成书啊!”以后,这句话逐渐流传开来。
95、【主题】“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是个外来词,它源自德国,来自日本。在德国,主题最早只是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最具有特征的、并处于优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题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整个乐曲的核心。音乐中的这个术语后来被移植到文章写作及文艺创作中,把文章与文艺作品的中心思想称作“主题”。我国使用的“主题”这个词.是从口语引进的,日语从德语中翻译过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义、理、旨、主意、主旨、主脑等,实际上都是“主题”的意思。
96、【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97、【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98、【哥哥】“哥哥”现指兄长,但在古代,哥开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论“哥哥”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哥”字其实是“歌”的本字,在晋代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如晋傅玄《节赋》中就有“黄钟唱哥,九韶兴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可见,“哥”与兄弟没有关系,真正表达这种关系的字是“兄”。那么,现在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语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哥哥”,并最终定格为“哥哥”。自唐代开始,哥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也许和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但那时的哥哥常常作为父对子的自称,如《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唐高宗手迹,就自称“哥哥敕”。到元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中,仍旧将父亲称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渐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长或亲戚中年长的男性同辈,如《红楼梦》里的“宝哥哥”。不是探源,谁也想不到“哥哥”的来历这么复杂。
99、【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