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要健,天天练。
2、属玫瑰的——刺儿多
3、演员卸装一真相大白
4、皇粮国税——免不得
5、航空兵演习——乘机
6、黄牛的肚子——草包
7、念九九表——说话算数
8、木偶做戏——受人牵连
9、楠竹搭桥——走的空路
10、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11、麻雀当家——七嘴八舌
12、八仙吹喇叭——神气十足
13、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14、板刷掉了毛——有板有眼
15、河水不洗船——互不相关
16、蒺藜子拌革——不是好料
17、面条锅里整人——软收拾
18、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19、好肉上贴膏药——自找麻烦
20、槐树上要枣吃——强人所难
21、珠穆朗玛峰点灯——最高明
22、秫秸秆儿当大梁——顶不住
23、鸡鸭共一笼——语言不相通
24、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25、狸猫蹲在悬崖上——混充老虎
26、小船载太阳——渡(度)日而已
27、开水泼老鼠——不死也要脱层皮
28、北风头上点芝麻——种得多,收得少
29、属啄木乌的——嘴强身子弱;嘴硬身子软
30、【老鸹等死狗】(惯)比喻没有希望地等待。
31、【费手脚】(惯)指事情复杂或麻烦,不好办。
32、沙锅里煮驴头——脑袋瓜早软了,嘴巴骨还挺硬
33、【血盆里抓饭吃】(惯)比喻从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34、【人来投主,鸟来投林】见“鸟来投林,人来投主”。
35、【好花需绿叶扶持】见“红花虽好,也仗绿叶衬映”。
36、【割头不过碗大个疤】见“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37、【脸上带笑,袖里藏刀】(惯)指表面上和善,内心狠毒。
38、【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见“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
39、【就热锅炒热菜——一勺儿烩】(歇)就:趁……之便。比喻一网打尽。
40、【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歇)本指高空里的手,转指技能高超的人。
41、【朝廷不打送礼人】(谚)指送礼与人,只要不是贿赂,原是无可厚非的。
4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谚)风、俗:民俗风情。指各地民俗风情不同。
43、【栽跟头】(惯)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错误。 也作跌跟头。 摔跟头。
44、【耍死狗】(惯)指使用无赖手段,放刁、撒泼,故意捣乱。 也作耍无赖。 耍赖皮。
45、【敲边鼓】(惯)1比喻从旁帮腔助势。2比喻有话不直说,拐弯抹角。 也作“打边鼓”。
46、【糟房的姑娘——酒手】(歇)糟房:糟坊,酿酒的作坊。酒:谐“久”。指老手、行家。
47、【烂肉煮不出香汤】(谚)比喻素质低劣的人,说不出品味高雅的话或做不成让人赞许的事。
48、【骆驼下骡子——怪种】(歇)下:动物生产。本指怪异的变种,转指不肖的子孙。含责骂意。
49、【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50、【九牛拉不转】(惯)比喻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使之动摇。 也作九条牛都拉不回头。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
51、【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惯)形容非常胆小怕事。 也作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 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
52、吃过晚饭,我觉得很困,就上床睡觉了。奶奶笑着说:“落了夕阳关山门——真是老实和尚啊!”(河北·沧县)
53、一天,我和妈妈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见一棵麦子长穗了,妈妈笑着说:“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长垣)
54、【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谚)指妇女疑难病症多,难治;小孩儿不知配合,更难治。
55、【不怕官,只怕管】(谚)指直接管自己的顶头上司,要比级别大的官更能压制自己。 也作“不怕县官,就怕现管”。
56、【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谚)比喻不是意气相投的有缘人,不会聚集到一起。 也作“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
57、【打开天窗说亮话】(惯)天窗:开在房顶上用来采光的装置,似窗。 比喻有话明讲,不隐讳。 也作“推开天窗说亮话”。
58、【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谚)办筵席,红萝卜是可有可无的一味菜蔬。比喻离开某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事情照样办得好。
59、【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比喻做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主观臆断。 也作看菜吃饭,量布裁衣。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60、【地上跑的数狗,天上飞的数斑鸠】(谚)斑鸠:鸟名,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色或黄色斑点,故名。指狗肉和斑鸠肉最细嫩美味。
61、中午,到了做饭的时候,爷爷让三叔去挖些红薯,三叔不想去。爷爷说:“你呀你,你是干活挠挠头,吃饭爱加油。”(河南·泌阳)
62、【书生治兵,十城九空】(谚)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领兵作战,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书生领兵打仗,非遭惨败不可。
63、放学后,我回到家,肚子很饿,平时最不爱吃馒头的我,拿起一块馒头就吃起来。妈妈看着我笑笑说:“真是饥不择食啊!”(河南·沈丘)
64、有个人很自私,经常到别人家大吃大喝,很少请别人到他家去。外婆说他是“吃人家的眼珠子鼓出,吃自家的泪珠子流出”。(浙江·绍兴)
65、【好动扶人手,莫开杀人口】(谚)要勤动扶助人的手,不要出口就伤害人。指为人必须操善心,做善事,言行举止要有益于人而不害于人。
66、【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谓自爱自重。浩然《艳阳天》: “告诉你,我这个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 们干这号事儿!”
67、【 好姑娘不愁没有婆家】质量高,会受到欢迎。《北京日报》 (19:“好姑娘不愁没有婆家,安德路中学首届民用 电器职业班毕业生受欢迎。”
68、【练事不如省事】(谚)练事:办事精明老练。即使办事干练,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为好。旧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69、天阴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叶在不紧不慢地拾掇着摊在箔上的棉花,***妈催促道:“小叶,快点啊,不要绣花绣朵的。”(山东·金乡)
70、【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现,幸 运得到。曹禺《日出》:“您说这钱现在不从四爷身上想法 子,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
71、【堤外损失堤内补】从别的地方来弥补此处的损失。或 说:堤内损失堤外补。申跃中《挂红灯》:“对呀!这就叫堤 外损失堤内补,庄稼损失荒草补。”
72、【得了便宜卖乖】得了好处,还说自己不想要。得,也说: 讨。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真是名利双收,得了便宜 卖了乖,再也没有这么美的事了。”
73、爸爸下班回来说,老张家三个儿子,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整天闲逛啃老子。爷爷在一旁说:“好虎一只能镇山,耗子一窝喂猫的货。”(黑龙江·哈尔滨)
74、【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谓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沈从文 《新与旧》:“你岂不闻王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一个士兵, 胆敢在青天白日之下,持刀杀人!”
75、【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谚)竟日:整整一天。终朝(zha。):从早到晚。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一整天。比喻苦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76、【七个头,八个胆头多不怕砍,胆多不怕吓】形容不怕 死,敢冒险。清代《好逑传》:“我只道铁兄是七个头八个胆 的好汉子,却原来青青眉目,白白面孔,真无异女子。”
77、【 老鼠走到猫口】边比喻落人险境。明代《初刻拍案惊 奇》:“那岛上有小喽罗数百,正在那里使枪弄棒,比箭抡拳。 一见有海船飘到,正是老鼠在猫口边过,如何不吃!”
78、【二八月,乱穿衣】农历八月气温发生变化,正是换衣 季节。也指过渡时期,情况复杂。《中国教育报》( 19 :“现在的社会如二八月乱穿衣,可是青少年们没有那么 高的辨别力呀!”
79、【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谚)过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种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时人宜少,干活时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馍。
80、【既然当泥鳅,就不能怕泥糊眼睛】释义:既然干了某事就要干到底,不要有什么顾忌。例句:咱们现在就正走在滑路上,慢了要摔跤,要快跟快跑。既然当了泥鳅,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81、【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82、【狗咬狗,两嘴毛】释义:比喻争斗的双方都不好,是一路货色。“两嘴毛”又作“一嘴毛”。例句:另一个人说:“狗咬狗,两嘴毛,谁也不用说谁。穿子里边作满月,还不都是***婊子养哩。”
83、【 终日打雁,叫雁啄了眼睛】谓有经验的人,做事偶然失利。 或说:天天打雁,倒叫雁啄了眼睛。清代《小五义》:“两家寨 主一装醉,再上来的酒就有了。智爷也是终日打雁, 教雁啄了眼睛。”
84、【三折肱知为良医】(谚)肱(g。ng):胳膊。指多次折伤胳膊,就会悟出治疗的方法,甚至成为这方面的良医。比喻屡次受挫,就会总结教训,领悟道理。 也作三折肱而成良医。 三折肱,成良医。
85、【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的口】(谚)簸箕:用竹篾或竹条编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难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让说话。指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不让人品评议论。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让人们传播。
86、【人活心,树活根】(谚)人活着,就凭着有颗良心,没良心的人不算是人;树活着,就凭着有根扎在土壤里,没根的树活不成。指为人要有良心。也指人活着要凭心劲。 也作人活良心树活根。 人靠心,树靠根。 人靠好心,树靠好根。
87、【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谚)好男儿不吃结婚时的现成饭,好女子不穿出嫁时的现成衣。 指有志气的青年,贵在能独立生活,不靠祖业,不享现成福。 也作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
88、【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释义:比喻兄弟之间关系亲密,一条心。例句:十绝哥见硬的已不行,声音放温和说:“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手指总是往里屈的。我认了这账,就要负责,几天内一定付清。你就说过几天来借。”
89、【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释义:伤害别人的想法不该有,但是防备别人伤害的警惕性必须有。说明对人不可轻信。例句:“她家出身清白成分好,来往干部多,要是叫她拿着了我们母女的什么话把儿,可是要命的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要记住呵!”
90、【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释义:形容权势败落、时运衰退的可悲情景。例句:又想了一回道:“不妨事,大头在我手里。且待我将息棒疮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还是井落在吊桶里,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风声,等他先做了整备。”正是: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91、【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己卯风栏里空】释义:春季己卯日起风,树上无花叶;夏季己卯日起风,不结禾实;秋季己卯日起风,水中无鱼虾;冬季己卯日起风,栏里无六畜。谓四季己卯日起风,预兆无所收获。例句: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已卯风栏里空,古人总结的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92、【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禄,在现在指工资。那么,古今的收人为什么叫薪水呢?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金银或钱币)将俸禄发给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月费”等。而最早将俸禄称为“薪水”的是在魏晋六朝时。《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开支的费用。而明代将俸禄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如长工资叫“提薪”。
93、【理发店的三色转灯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94、【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95、【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称“连襟”。连襟这个词有个发展过程,最早是自唐初骆宾王的《秋日与群公宴序》,其中记载:“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连襟,共挹青田之酒。”这里连襟比喻的是朋友。之后见于中唐大诗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交情甚笃,序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后杜甫离开川东,离别时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弧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袖。这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但为“连襟”一词的产生作了铺垫。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写了一份谢启,寄予妻子的姐夫,里边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显然是从杜甫的诗中化来。洪迈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称为“连襟”,开创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的首例,这是“连襟”现义一词的直接出处。
96、【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97、【乌纱帽】乌纱帽早已成为历史,它的词义已变成官员职务的代称。其实,乌纱帽刚一问世时,并不为官员所独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据史载,乌纱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期间,当时,南朝有个叫休仁的人,他以乌纱抽扎帽子边沿,称其帽子为乌纱帽。随后,又有人用白纱甚至杂色纱扎帽边,这样也就有了“白纱帽”、“杂纱帽”了。这许多帽子官民都可戴。到唐代,乌纱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艺。天子视朝时,按南朝旧制戴白纱帽,民间则盛行乌纱帽,只是一种俗帽,因其比较洒脱而为隐士山人偏爱,当时乌纱帽是一种十分随便的穿戴。到宋代,才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乌纱帽,连皇帝也不例外,乌纱帽两旁各有一根长翅(可参照宋朝皇帝的画像),足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免于抖落,官员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镇仪”,据说这种特别装束是为了保证戴帽者走起路来端正庄重,保持做官的尊严。明朝时,官员仍戴这种乌纱帽,但皇帝已经不戴了。明朝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时,皆须戴乌纱帽,穿团领衫,束腰带。帽翅长度较前缩短了,而且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双翅越宽。乌纱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词义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经常能听到丢官就是丢掉乌纱帽。
98、【打春】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据传,自从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员来到郊外,聚集乡民,设上供桌,烧香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后来出现了打纸牛,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纸牛叫春牛,仍旧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纸牛,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后来,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鞭打纸牛,觉得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不得职田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来年他把迎春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立春时刻到来时,他迎天扯了个大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来,在上年写的《春牛榜子》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儿开始,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迎春仪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99、【福倒】春节贴“福”字时,许多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借用“福倒”的谐音—~“福到”。那么,倒贴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传说。一说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没有福字的人家则以暗通元军统统杀掉。夫人马皇后知道后决心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心生一计,于是传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谁料有户人家又着急天又黑,慌乱中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竞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劝道:“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气是您这位明君给带来的,您应该高兴才是啊!”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传令放人。一场塌天大祸被马皇后巧妙化解。人们从此便将“福”字倒贴。另一说源于清朝。那年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将“福”字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便将大门上的“福”字给贴倒了。恭亲王福晋(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狠狠惩治那个家奴。大管家担心这事要连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晋面前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贺喜了!”福晋听了转怒为喜,厚赏了大管家和那个家奴。这件事从恭王府传扬出去,北京城里纷纷仿效,后来,倒贴“福”字成了全国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