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心禅语】
2、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净土。因其他佛土,多赖自力,须修证至二地菩萨
3、【佛心禅语】 没有什么事能够束缚你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 了他。
4、法界性是诸法体故,是故真言真实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日本)重誉《密宗要诀抄》
5、【佛心禅语】 除了自己,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 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6、【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我问】: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处找苦海?又到何处找岸?
7、譬如有人欲护其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一切诸佛正法,应先守护菩提之心。“四十华严”卷三十六
8、【佛心禅语】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为封闭的心胸打开了一扇门,忘却那些烦恼才会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9、【佛心禅语】 月未没,日又出,日月往来无间隔。奉观禅流莫追寻,追寻特地生疑惑。——《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
10、【佛心禅语】 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法师)
11、【经典禅语悟道】 一切报应都是从人的所作所为生出的;一切结果都是从原因生出的;一切行为都是从习性中生出的。
12、《贤劫经》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忍辱”,都是人们在事业、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事,能不能“忍辱”,就看各人的修养了。
13、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实与快乐,同时又要摒除凡尘浮名与虚利的捆绑。
14、残酷的竞争让人变得练达,能使人一眼看穿掩盖在种种迷障下的真实,对人性的了解,与对人生的解释也多了几分禅意。
15、【佛心禅语】 以家庭和睦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安定的心稳同,以善待一切生命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16、【天天禅语】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与感情,而是慈悲与智慧。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17、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18、【佛心禅语】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法师)
19、【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人以身体为根本,身体又以心为根本。身体健康靠的是心术不邪恶,心术邪恶就会丧失人的性命。
20、国足的历任和现任球员不代表国足,我对国足的未来有信心。不相信中国这么大就真的挺不起一个国足。需要足球的冲击力!
21、学佛无非是学做人,所谓“善知识”,就是在做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人。跟“善知识”学做人,把人做好了,距佛也就不远了。
22、【佛心禅语】 眼光要远,脚步要近,目光远大的人,会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人,只能安于现状,无法进步。
23、人生最美的境界就是内心的安静与丰富。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24、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瞋,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5、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26、稊稗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法句经》卷上,教学品学问以勤习为人门。(唐)百丈怀海禅师《示丛林要则》
27、《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才是将一切放下之后能够感受到的。
28、人世间的以恶治恶,无法起到根除邪恶的效果;当一个人能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
29、佛法难闻,虽然号称佛法的书很多,但其实多是人天法,尚非声闻、缘觉之法,何况佛法。“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于今犹是。
30、有四种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缘,亦不应犯。云何为四?渭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吝、恼害众生。《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
31、良心即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之向善、向上。
32、【佛心禅语】 每一次转念都是幸福的好机会,转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世界将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对待人和事,人和事无不轻安。
33、【佛心禅语】 清净: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3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阿弥陀佛也。唯有阿弥陀佛知我,故是一知己。阿弥陀佛岂不知我?阿弥陀佛既知我,岂不幸福满足?
35、多藏厚亡,不如积而能散;高位疾颠,当中卑以自牧。是以古人有言“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识之深者也。(《法藏碎金录》)
36、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每天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让你不能专注于一个“点”,从而导致一个人的一生,碌碌无为,终无成就。
37、无所事事的人,内心并不轻松闲适;积极付出的人,内心反而宁静喜乐。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因为世界所现,全都与己相关。
38、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四十二章经》
39、【佛心禅语】 一般人说:“理直气壮。”师言:“理直要气和。”一般人说:“得理不饶人。”师言:“得理要饶人。”——证严法师
40、【佛心禅语】 平常心是很难得的。一个人只有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心无外物,才能够把持心念。如此,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41、【处事圆融,可助成功】 懂得顺应各种对象、不同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以最恰当的方法 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可能助你成功。
42、上帝问来人:要名还是要利?只给一样。来人答:要名。上帝又问:为何要名不要利?来人大笑:你傻呀,这世道,有名还怕利不来吗?
43、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无法成就事业、学业与道业。修行必定要能堪忍无量的苦,无忍决不会有所成就,是故“忍”为修学佛法的重心。
44、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45、恍然间,闲云高飞,繁华散尽。唯有古刹之外,清风摇曳,我依然如故,禅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经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46、【佛心禅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耕云先生
47、【佛心禅语】 百年如同一场梦,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道死往何去,与其思索生死课题,探知天堂地狱在何处,不如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48、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错过时机。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达,“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49、所谓教人念佛,是教他晓得轮回可怕,念佛能出轮回。至于念佛本身是不必教的,“南无阿弥陀佛”,张口就是,既无难度,也没有要求。
50、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禁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难耐!
51、生命不过是广大宇宙终极微末的一个点而已。相对来看,什么才真正伟大高超呢?怎样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平淡些,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
52、【佛心禅语】 僧问:“如何是璇玑不动?”师日:“青山数重。”日:“如何是寂尔无限?”师日:“白云一带。”——《天龙重机禅师》
53、【佛心禅语】 生于无生中受生,死于无死中受死。既日无生死,安有受生死者?盖迷却自心,而妄见有生死耳。——《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54、【佛心禅语】 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海涛法师
55、【佛心禅语】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要积 福,你应该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大恩大德。
56、开悟者“离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们离地的过程正是不断修行的过程,“离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57、当家、住持地位很高,心要很下,下贱、下作才相配,才稳,才能沉到底。位高心也高,必然不稳,会颠覆——不是别人颠覆,是自己翻倒。
58、生命之道:阴阳两界是互相作用的,阴界安则阳世安,阴先动而阳后随。阴永远大于阳。人世间看得到的东西都是由看不见的念头来决定的。
59、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到,所往如响应。欲、色、无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法句经》卷下,生死品
60、【佛心禅语】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郑石岩
61、【佛心禅语】 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 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62、从社会看,家庭亲情、天伦之乐的享受是愈来愈淡薄了。老年人既得不到子孙的照顾,而年轻人也忘失了孝道的义务,彼此之间感情愈见淡薄。
63、我不共世间作诸诤论,然而世间于我强为诤论。所以者何?诸知法者,不与他诤,离我我所,共谁为论?《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
64、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事物本身没有快乐与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关键是看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
65、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平,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66、有人要向我请法——弥陀,我说:“弥陀之法不用请,如同空气,充塞一切处,没有听说请空气的。当下当处呼吸自在,也当下当处念佛自在。”
67、有情众生,累在一个“情”字,天若有情天亦老。就让我们斩绝一切情思,呆呆地念佛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其轻松自在。
68、【艺术与净土】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净土是纯美、绝美、无限美,经中说“无量庄严”。所以艺术家应该求生净土。
69、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识微密品
70、什么是夫妻冷暴力?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等非正式的暴力行为。
71、凡夫觉得不可思议之事,在佛菩萨只是正常,本来如此。凡夫觉得稀松平常之事,在佛菩萨亦称妙绝。花开叶落,无非真理;成佛涅槃,也无二般。
72、宽容是一种高贵品质,是一种生活艺术,佛说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是看透了人生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73、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74、【佛心禅语】 爱,是两个人在经历了生活的琐碎之后,在生活的炼狱中历练之后,一起走到白发苍苍时依然手牵手,用心传递出的不离不弃的情怀。
75、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仅有精深的禅理,也蕴藏着玄妙的哲理,可以开发人们的心智,涤荡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进入超脱的自由世界。
76、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77、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宋)大觉怀琏禅师(《禅林宝训》)
78、直须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不乱也。(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八,法语示众念佛
79、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法句譬喻经》卷一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4经
80、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诸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
81、【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行善的结果是吉,作恶的后果是凶,就好像一个人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自然会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82、佛说,当凡夫执著于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你虽然不能和佛相比,但你却可以努力根除身上的妄执。
83、禅定禅定,要静要清净,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没,什么妄想也没,一心定在那里,动也不动,天倒下来了也不怕,猫捉老鼠就是这个精神,聚起精神看着老鼠。
84、若说法时,应净三轮:谓所为众生、我不可得,亦不分别自为法师,于所说法而无住着。如是说法,是名说一相法门。《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85、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乃至名号亦难得值。何以故?彼与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无畏,开导一切有情,为大善友。《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
86、鸟必学飞也,而后毛羽成;舟必学操也,而后江河济;松柏必历岁寒也,而后贞干坚。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而后成佛祖。(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87、【佛心禅语】 若是得道的人,道火不能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尝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云门文偃禅师》
88、受人供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人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增一阿含经》卷五佛言
89、病是人生最痛苦、也最无可奈何的事。有句话说:“英雄最怕病来磨!”一旦身体不健康,即使拥有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都没有用;所以,身体健康就是福。
90、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卷三,净戒品
91、【佛心禅语】 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下心中的执著。
92、一个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达成怎样的结果,只是按自己的能力,尽力去做,“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不管什么结果,都坦然接受,那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93、做一个快乐的人其实很简单,守好自己的本分,不逾矩;看好自己手中的东西,不谋外财;卸掉心里的担子,适时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些,快乐不招也会来找你。
94、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95、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96、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佛说孝子经》卷一
97、【佛心禅语】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日:“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日:“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日:“热即取凉,寒即向火。”——《长沙景岑禅师》
98、人心是相通的,真理是相通的,佛性是相通的。如果对佛法有真实感悟,说出来自然能感动人;如果只是名相堆砌,那仅是知识,听的人只会觉得累,不会有感动。
99、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古印度)马鸣《大庄严经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