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惑到来,虽然也会有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喟,但
2、【人性规律】当智商高于情商,凡事将斤斤计较;当感性高于理性,情绪将仿佛不定;当欲望充斥内心,心态将难以归零;当主观轻视客观,事实将难成依据;当理念信念缺失,人生将随波逐流。
3、缘起·空·无我·中道缘起法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9经
4、报恩尽责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4经佛言
5、【佛心禅语】 佛说,放下得轻松之福报。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 为放不下很多东西。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 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6、【佛心禅语】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 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举止言行优 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7、【佛心禅语】 弥勒菩萨被特别塑造成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 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包容。我们要像弥勒菩 萨一样肚量大,要能够包容,对待任何人要笑脸迎人。
8、【佛心禅语】 有很多事情,你自认为正确无比的,但实际愚不可及,固执就是其中 的一样。放下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去作正确的抉择,每次正 确无误的选择,将指引你走在永远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9、【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 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 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10、【佛心禅语】 生活中会有很多让我们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肯放下这些重 负,就会痛苦不堪,也不会得到快乐。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放下肩负的包 袱.轻松前行,快乐就会悄然而至,烦恼就会悄然远去。
11、【佛心禅语】 生活充满了烦恼,烦恼就是束缚,束缚一些有情众生,使你不自在。 这个束缚是无形的,譬如你烦恼了,肯定是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 就不自在。只要有烦恼,你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轮回。
12、【佛心禅语】 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 祖先造字时用了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 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13、【佛心禅语】 面对当下名利之风渐盛的现实生活,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 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 实,才是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中。
14、【佛家经典禅语】 什么叫做忏悔?“忏”就是一辈子不做,“悔”就是省悟以前的错误和恶劣的思想行为,并永远吸取教训。仅在众佛前口说忏悔是没有用的,在我们这个佛门中,永远不再犯错,这就叫做忏悔。
15、【佛心禅语】 人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可见,金钱对 于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人切忌将钱财看得过重,更不要去刻意追 求。因为,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6、【佛心禅语】 忏悔,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忏悔,也是生活中每个人必要的行 为。有了忏悔,我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 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至于长此堕落下去。
17、【佛心禅语】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有的人屈服了、倒下了,有的人顽强地搏斗 着、抗争着、挺立着,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 拓出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使自己摆脱不幸的折磨。
18、若见众生,爱念欢喜着,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5经
19、但仔细推敲,其间却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如果用这类口头禅来勉励人们不要 拘泥于身边琐事,即不拘小节,则自有其道理;但如不加节制,以为一切带 “小”字的东西都不屑一顾,不值一谈,那显然就太不适宜了。
20、参禅证悟之人,绝非心念断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慧能没伎俩,不 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幺长。心念不绝,于不绝之心念中增长 菩提智慧,此为入不二法门之证悟者。尚在修行者,切不可与心念为敌,
21、腰缠万贯是世人所渴望之美事,然而禅之证悟,非为美事之满足,而是 美丑无拘,生命进入绝对之自由境界。无论是权臣还是巨贾,往往求权 求利,反为权利所困,不能“使得十二时”,终究是个轮回生死的凡夫。
22、【人生五大元素】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一个好命格(基础),一个好 运势(机遇),好风水(环境),好名号(名正言顺),多读书(文化内 涵)。还应具有超人的胆量、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机遇。
23、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此等能为众生障碍;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暗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
24、【佛心禅语】 《菜根谭》中这样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也就不能再欺骗蒙蔽自己。
25、【佛心禅语】 人人都渴望得到财富,那么财富究竟为何物?在佛家看来,财富就是资粮(佛教术语,喻指成佛路上所需要的特质资助和精神修行)。一个人拥有的衣食住行,名和利,以及自由自在的心灵,都是财富。
26、【佛心禅语】 只会创造的人或只会享受的人,都不是健全的正常的生活。既懂创造、又懂享受,自食其力,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样的人虽然平淡,却拥有平淡中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
27、【佛心禅语】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
28、【佛心禅语】 无数人随着起伏不定的命运和变幻莫测的生活时而升至顶峰,时而坠入深渊,但这都是生活的必经阶段。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曾经历苦难命运的严苛历练。
29、【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若想了解生和死的问题,可以用冰和水来做个比喻。水受寒就会结成冰,冰受热又会消融为水。已经死去的必定应当出生,已经出生的还会再死去。冰和水互相不伤害,生与死还是两全其美。
30、人们往往执着于虚幻的“心”,由于这样虚幻的执着心,我们久久沉陷 于怨恨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怨恨”的本质是虚幻 的,当我们能切实懂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虚幻的怨恨。
31、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明)莲池《竹窗随笔·思惟修》
32、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我们的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人 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推崇享乐型,他们鄙视“忧患”地生活,仅仅希望有安逸 的环境。可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
33、“南无阿弥陀佛”是弥陀发给十方众生的信息,我们听到、口称,即是收到了弥陀的信息,并回应了弥陀的呼唤。愚痴的众生收到慈父的信息,茫然不知所以,下意识原样返回一条信息,阿弥陀佛收到是如何地惊喜呀!
34、【佛语禅话】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在内心中未生起菩提心和证悟空性之前,应唯一观修死亡无常。尊说:“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
35、【发心】人要发心,发大心,发心为大众,为法门,为一切众生,彻底利他。“只要你好,我就好。”此话可对一切人说。发心很轻松,很安乐,既不费力,也不费钱。没有什么能障碍发心,唯一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
36、【感悟】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比语言更重要。注重事实的验证,注重亲身的体会。这里提出的认识论观念,不仅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相一致,而且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也有相符合之处。
37、【感悟】不要简单地把“因果报应”打入迷信思想的行列。现在,相信它的人在增加。善良的人们希望能够“现世现报”,让报应来得快些,以便遏止一些恶人的恶行。这样的想法无可指责,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呼声!
38、【我们要记得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自尊心太强或有卑劣】慢?平常做事要随分随力、尽全心去完成一件事,事情做完后,即使发现结果并未达到完美,但因为自己已竭尽心力,所以大可心安理得,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
39、一个懂得在婚姻里收放自如的女人是睿智的,要知道,男人就像沙,你抓得越紧,他消失得越快;男人就像风筝,你只有放长线,他才能飞得越高,但他无论飞得多高,只要你不时拉一拉手中的线,他还会回到你身边。
40、万众瞩目的背后是攀登的艰辛,是汗水和眼泪。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功,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地努力。假如努力到极致也不能成功,那就赶紧调整方向,也许你的天赋在别处。爬山我不行,涉水可能正是我的专长。
41、不是惭愧、感恩念佛能往生,而是念佛必生,因而生起惭愧、感恩等。但凡夫心生灭不定,或时惭愧、欢喜,感动至深,或时这一切皆烟消云散,无惭愧,无欢喜,所以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好。
42、世上的道理都是一生万、万化一,只要抓住一个最本质的东西,以之观察万事,无不相合;观察万千现象,最后看清了,理出头绪了,无非是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了吃饭的本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灵验。
43、人之靓丽,并非容颜,而是内心,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人之真诚,并非话语,而是纯洁,心灵纯洁,不语也真,不诉也纯。善恶仅是一念间,而这一念却是十万八千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44、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承担,所谓恪守本分不过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该做之事,无非是合于伦理、不悖法律,即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助长个人身心而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该做的事情则与之相反。
45、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水往低处流,云往天上飘,一切都自然与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禅悟的心得。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46、人生,绝对提纯是不可能的,试着容纳一些杂质,人生反而更真实,更美好。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不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的湖水养不了鲜活的鱼,腐臭的肥料却营养着美丽的鲜花,五谷杂粮才能让我们健康成长。
47、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却不可泯灭爱心。爱心是促使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私走向无私的源头。具有爱心的人,纵然平凡,也决不庸俗,因为他们懂得:心中时时倾注善良和宽容,就会获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48、众生常流转于愚痴生死中,醉生梦死,只求“现在生”的享受,以致造诸恶业、虚掷时光而毫无警觉。殊不知“明月不常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当念人生“无常”,世事常于瞬间变化,不可耽着眼前的欲乐。
49、佛、菩萨、众生所结的缘是不解之缘,这个缘就是永久的长情大爱。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度众生;普贤菩萨发十大弘愿;地藏菩萨立的愿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些都是觉悟后的“有情”。
50、佛法是靠学习得来的吗?显然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看佛经,但是成佛的人却极少,可见只看佛经并不能有所成就。因此,佛法必须通过实证,通过付诸实践才能不断加深认识,逐渐实现真正的解脱。
51、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人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四十二章经》
52、佛语说思想正确决定行动正确,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消极情绪是从思想中产生的。清除大脑中对他人的负面想法,就会清除你脑中的问题、担忧与恐惧,这样你就不想八卦或诋毁他人,也不会再把消极情绪带给自己。
53、儒是进身之阶,道是退心之所,佛是慰灵之药。如此三者不可缺一,缺儒则无进取心,缺道则无退让心;缺佛则无平和心。该进取时能进取,应退让时可退让,且常怀内心平和的人,人生必得大圆融,生命必得大自在。
54、古人道即心即佛,而今会者少得。虽道即心,不是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及心数法等。又不是悉多、汗栗驮、矣栗陀等。……不是虑知念觉、知见解会、灵灵知、昭昭了等。(日本)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师全集》卷下
5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佛教大义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纵使奸人行恶一时得意如花,但花无百日红;唯有行善积德,才能像永不枯萎的青松,即或有朝一日遭霜打,也会只见青松不见花了。
56、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常常是高不可攀的。然而实际上,佛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他平凡得跟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也需要吃饭、睡觉,唯一不同的是,他比我们拥有更高的觉悟。
57、天堂、地狱,唯在一心。一念之间,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忧愁终日,是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快乐生活的主人还是忧愁烦恼的奴隶。
58、如四衢平处,有善调驾驷,有善御者,随意自在。如是比丘亲近四禅,多修学已,欲证通法,随心即得,自在无碍。《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四,非问分禅品菩萨虽人诸禅,还取欲界法,不随禅生。《小品般若经》卷六
59、我们每天都活得高兴、欢喜,看到什么人都欢喜,做任何事也欢喜,这就成了具备爱心、信心、宽容心的初地菩萨。如果一直想着要别人施舍,那一定非常痛苦。若是每天都能心存爱与布施,我们的欢喜心就自然升起。
60、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学禅,但学禅不只是为了开悟,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解脱。试问为什么要“破执”?为什么要“开悟”?因为人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人生困惑,唯有通过“悟”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61、我创办“慈济功德会”、修学佛法,一生中奉行的道理无他,唯有“为佛教、为众生”,这就是我体悟的真理,我一生都沐浴在这“为佛教、为众生”的真理中。所以,我们只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能真正体悟道理。
62、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63、文殊师利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64、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65、此缘起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令彼众生如织织相锁,如蔓草多有稠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大因经》
66、汝等苾刍由二行相,应当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应善作意;善作意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住;善安住已,应同地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应同水界、火界、风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本事经》卷五
67、特质即障碍!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习气和味道,说的好听些叫气质,实质就是顽固的臭毛病。起初人们都因这种特质而崭露头角获得成功,而后又因这种特质栽跟头屡撞南墙。生活中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游泳的人。
68、现代人为什么容易被环境左右?为什么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而蜕变?许多来自平民阶层的官员为什么容易走向其原阶层的对立面?答案显而易见,没有自己的内心坚持。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文化的缺失,灵魂的无依。
69、相对来说,以身行善,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用事实说话,可信度也最高——一个现成的产品,总比一个虚拟产品、一个产品设计方案更看得清,因此,事实带来的报偿也往往来得及时一些。
70、【佛心禅语】 人生在世的确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追求功名者,得到了放不下,即使得到了也不满足;追求财富者,财富等身也不满足;追求美满生活者,得到了又怕失去……这些重担与压力,使很多人活得非常艰难。
71、【佛心禅语】 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势,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便能有所成就。
72、【佛心禅语】 有句话叫“爱的极致是宽容”,即宽容是爱的最高境界。宽容是一种美德,具有伟大的力量,它让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惭愧。我们确实需要一颗宽容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温情和幸福重现人间。
73、【修禅】当你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接受不下,那么处理它;难以处理,那么就放下它。人最难的是放下。放下了,就释然了。
74、【心灵禅语】 不挑剔别人的过错,是一种难得的好品质。古语说:“甘瓜苦蒂,物不全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可以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是对别人不可求全责备。这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75、菩萨摩诃萨所有禅定,若声闻人者,身心不动,心便自谓人涅槃已。若菩萨人者,身心精进无有懈怠,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大慈悲故,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大宝积经》卷-。七,大乘方便会
76、《菜根谭》有句名言:“很多的功德,不及一个傲慢;无边的罪业,不及一个忏悔。”意思是说:一个人纵然做了许多的功德,一有傲慢之心,功德就会减少;一个人纵然犯了弥天的罪过,只要挚诚忏悔,罪过就能减轻。
77、【佛语禅心】“今人都喜欢风水,不知道上等风水就在自己身上。孝敬父母是风水的源头,根深树才能旺。夫妻和谐是发财的源头,太极八卦就是阴阳鱼,阴阳平衡,万事兴旺。家不和是破财之兆,行为决定命运风水。”
78、【哲理心语】有一句禅语叫掬水月在手。虽然月亮在苍天之上,但是如果我们开启智慧,掬一捧清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可以出现在掌心之中。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生命的极点奋力一搏,或许会看到一处全新的景观。
79、【天天禅语】今天是白闭症日,透过电视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闭的小孩,感到他们非常可怜。不过在佛菩萨的眼里我们凡夫都像得了自闭症的小孩一样,善恶不明,取舍颠倒。现在真的不知道谁更应该被可怜。
80、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在爱情、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81、人在世间,不离世俗事。如能厘清人我是非,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善尽本分,圆融人事,即是通达“俗谛”。能透彻了解佛陀说的一切真理,契入般若,心正念定,不被外境所转,此谓通达“真谛”。
82、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忆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灭。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往生人天常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83、佛言: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和,当顺礼度。《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告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十二
84、做一个自由、乐观的人。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85、六和文化【禅语人生】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86、凡夫非常关心自己的命运,但自己无法预知,所以必须找人“算命”。过去的算命先生大多是盲人,许多眼明的人拿自己的八字给瞎子算,这不是矛盾吗?人的命在八字吗?八字是时辰,何时落地已是定数,由不得自己。
87、微笑会给人以无限的信心与喜悦,会让我们很久很久,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人也许不能拥有世俗的名利,但只要拥有这份快乐,我们那充满法喜禅悦的微笑也能够点燃别人心灵的明灯,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
88、恒以四摄摄诸众生,谓与财宝令其富乐,可意语言令闻欢喜,或以同事劝导诱进。如是一切,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令其快乐,复以方便咸使发心,授以正法,令其开悟。“四十华严”卷六
89、无论是苦是福,我们都应该本着“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的态度去看待。从人生的苦难中看到未来的美好,从眼前的福乐中感念他日的苦祸,以一颗淡定的心去看待福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获得真幸福。
90、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是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并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那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91、有人理解念佛的好处为身体变好了,钱挣多了……在他,可能是亲身经历,但要知道,这些不过是方便说,而且并不一定必然发生。念佛真实而必然的好处是心得平安。也许身体照样多病,生活照样穷困,但心却得平安。
92、禅与知识。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因为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为邪见所影响,甚至因而迷失了自我——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自由”之名而使人更不自由。
93、移民是消极、逃避的行为,如果把移民的心思,转而运用于积极改善目前的社会环境——人人发挥菩萨精神,将国家当作一个大家庭,以对待自己的家一样来关心、整理和照顾;如此,何愁国家、社会生活品质不能提升?
94、究竟常乐。人生自来苦乐参半,更因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乐也不足喜;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乐,无论是属于感官的外乐,或是属于精神的内乐,都不是究竟常乐,甚至反而引致人们堕落沉沦。
95、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日本)铃木已三《反故集》
96、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询,与之共语,言常含笑。《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受学,要委曲求全,要善解人意。(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7、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若人自爱己,不以恶加彼,无有造作恶,得于快乐者。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别译杂阿含经》卷三
98、风吹来,细雨蒙蒙,雨点打落而下,打湿了古镇,撩动着被尘封的岁月,古刹传音,庙宇鸣钟。这世间少了一种浮华,多了一种平淡。经卷翻动,禅唱阵阵,似是诉说着又一个轮回的落幕,隆盛中传世,为江南添上清寂。
99、过于执着的人,想把事事都抓牢,想做好每一件事,(yipinjuzi.com)以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的侵袭,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抓得紧,就越会患得患失,快乐就会越来越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