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语禅意 列表页

禅语经典名句(精选150句)

2022-05-11 互联网 佛语禅意

1、唯有罪福业,若人已

2、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

3、行于生死中,不着于生死。四十华严卷二

4、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地藏十轮经》卷七

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6、阴作阴受,相似不断。《优婆塞经》卷四,杂品

7、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8、断除法爱,除一切执。《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9、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法句经》卷下,道利晶

10、不畏后世,无恶不作。《中阿含经》卷三,《罗云经》

11、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力品

12、起一意有百劫殃,譬如种谷,百倍万倍。《佛说骂意经》

13、不计于后世,无恶而不为。《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076经

14、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能满六度。《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15、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南传《愚人与智者经》

16、若于本性不见能所,如是证知,是名无得。《商主天子所问经》

17、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仁王般若经》卷中

18、如人作恶行,自谓后无报,临其报至时,非亲所能代。《中阴经》

19、如是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业性起。《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20、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业报差别经》

2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泥洹经》卷下

22、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68经

23、不着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24、口出恶言,恒自伤害,如持利斧,自伐其身。《大宝积经》卷三十二

25、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唐)玄觉禅师《永嘉证道歌》

26、我于十二年中,求一个业性如芥子许不可得。《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7、我的法是用来渡过生死之海,不是被执着不放的。《中部》134经佛言

28、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习应品

29、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法句经》卷上,明哲品

30、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31、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自代。《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32、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33、殴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迅无救。《法句经》卷上,刀杖品

34、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法句经》卷上,明哲品

35、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莲华面经》卷二

36、何谓菩萨能持智慧?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37、菩萨于一切法住无分别,能满六度。《大般若经》卷二十二,教授教诫品

38、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正法念处经》卷十六,饿鬼品

39、我说业即是思,因为由于它的意愿,人们才会通过身口意造业。《增支部》

40、此三业如是相似,我施设意业最重。《中阿含经》卷三十二,《优婆离经》

41、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者。《旃檀越国王经》

42、果中无有业,业中亦无果,但因由于取业而生果。没有天与梵天作为轮回的

43、以无着为方便圆满智度,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44、佛法总持智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杂阿含经》卷十,第247经

45、力能破他军,还为他所害;力能侵掠人,还为他所掠。《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46、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大乘入楞枷经》卷七

47、如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玢。《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48、若人依止恶,不名自爱身,既不爱自身,世间更何爱?《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

49、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菩提。《大般若经》卷三七三,无相无得品

50、若畏未来世,则名有智眼,若与此相违,是为大愚痴。《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六

51、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大集经》卷十二

52、凡夫人所着起业处,无如毛发许实事,但颠倒故。《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53、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54、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六祖坛经&顿渐品》

55、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体性如实,净眼现证。《华严经》卷四十,十定品

56、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57、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58、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

59、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般泥洹经》卷上

60、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61、上地之人不可作下地人之行,下地人亦不可作上地者之行。(宋)冈波巴《教言广零集》

62、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大般若经》卷四一二,乘大乘品

63、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入胎藏会

64、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明)愿云禅师

65、增上谓外缘,是正报所依,世人不了此,缘劣怨他人。(明)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66、智者离诸恶,一切皆端严;愚夫由作罪,举身皆丑陋。《大宝积经》卷九十五,善顺菩萨会

67、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68、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因缘果报。《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七,四摄品

69、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

70、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71、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72、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珠宝,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73、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一,遗教品

74、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若灭于业彼皆尽。《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75、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语言道,亦复不着无言说。《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76、若作恶业已,终竟不舍失。彼人为贪缚,将人地狱去,财物则属他,自得恶业污。《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

77、谁若依自己所爱,去干别人的事情,别人也就同样的,以其所爱来回敬。(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78、人执着摄取就是执着死亡领域,就不会在一切世上摄取到任何东西。《经集》第五品,第十三章《跋陀罗弗达问》

79、以无所得而为分别,圆满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如是诸法皆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80、以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81、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82、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心经》

83、当知一切有情,皆由自业,业为伴侣,业为生门,业为眷属,业为依趣,业能分定一切有情下中上品。《本事经》卷一

84、诸智慧者,于无文字假说文字,然不着文字,法性无碍,是故智者不碍文字。《大宝积经》卷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85、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86、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事物,不应该依附虚空。《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87、为善获其善,为恶受恶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88、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经集》第三品,第十章《拘迦利耶经》

89、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四十二章经》

90、一切众生皆集善、不善业,力相障故不得并受,如负二人物,强者先牵。(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八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91、如负少物者,度水则不没,少恶业之人,上升不下沉。如鸟翅坚牢,行空无障碍,持戒坚固者,则生于天中。《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

92、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9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行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94、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而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经集》第四品,第十章《毁灭以前经》

95、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四十二章经》

96、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不离无生,非曾有非当有,亦非可坏,是故无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97、如人少资粮,涉远遭苦难,不修功德者,必经恶道苦。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常受乐。《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3经

98、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99、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100、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10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奉钵品

102、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103、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104、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三,三慧品

105、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大般涅槃经》卷四十,陈如品

106、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浦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107、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

108、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楞严经》卷四

109、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法句经》卷上,恶行品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光明童子因缘经》

110、以世间言说,名之为得。诸圣所得,非言能说。何以故?法无依止,离言说故。复次,善男子,以无得为得,亦非得非不得,说名为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111、性愚习痴,杀盗淫欺,不信道行,此不自爱也;习善行仁,觉世非常,信死更生,情存三尊,奉戒摄心,信道以笃,守礼以谦,孝顺至诚,此人处世,自爱者也。《中本起经》

112、如一块土,被人掷空,复落于地,此由现因,非大地先业之所招。……复如人死,有因先业力尽而死,亦有由现所行能毁先业,非时而死,或及时而不死。《那先比丘经》

113、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援四取阴识住。……于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凉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杂阿含经》卷二,第34经

114、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115、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16、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楞伽经》卷三

117、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118、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欢第而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是故可言异作异受。《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19、报通三世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地喜悦。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他会遭受

120、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121、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青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

122、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061经

123、(北魏)昙鸾《往生论注》卷一引《业道经》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网渐重,足步深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

124、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日本)铃木已三《反故集》

125、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人乐,从明人明;恶人行恶,从苦人苦,从冥入冥。《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126、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若人自爱己,不以恶加彼,无有造作恶,得于快乐者。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别译杂阿含经》卷三

127、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128、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灭。行有罪福,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人死神去,随行往生,如车轮转,不得离地。《佛说孛经》

129、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行清净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秘密不可思议经》

130、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131、世人枉费用心机,天理昭彰不可欺。任你通盘都打算,有余殃庆总难移。尽归善报无相负,尽归恶报谁便宜?见善则迁由自主,转祸为福亦随时。若犹时刻想为恶,此念初萌天必知。报应分毫终不爽,只争来早与来迟。(梁)宝志《万空歌》

132、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害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悌。如屋檐水,后必继前。《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到光明之路序》

133、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者,而烦恼不尽故,于身情意相续,更生生情意。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譬如乳中着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油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八

134、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皆现。……前识灭已,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135、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136、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植是子,是子、根、茎、花、叶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37、业力最为大,世间中无比。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五

138、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所言识者,住有为法。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住生灭者,名之为识;不生不灭、无有所住,是名为智。《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菩萨藏会

139、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干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四十二章经》

140、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优婆塞戒经》卷六,业品

141、无我为学问第一。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一切不贪着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为忍辱行第一。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着为智慧第一。(古印度)阿底峡

142、忿恨瞋恼,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过失及我、我所,名为无智。若如实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大王当知:一切诸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若无来去,则无生灭;若无生灭,彼智、无智,亦复皆无。何以故?无有少法而能了知生与非生。若离能知,是为知也。《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

143、凡有听受,则为取着。……如是听受,当知彼住三种缚中,何谓三缚?一见我缚,二见众生缚,三见法缚。天子,若无如是三种见缚而听法者,当知彼住三种净中,何谓三净?一者不见自身,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二不见说者,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三不见所说,不分别,不思念,不证知。《大宝积经》卷-。三,善住意天子会

144、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145、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优婆塞戒经》卷六,业品

146、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现在因。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仁者,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定由过去本业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为王除怨,以是因缘多得财宝,因是财宝,受现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譬如有人杀王爱子,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如是之人现作苦因,现受苦报。仁者,一切众生现在因于四大时节,土地人民,受苦受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侨陈如品

147、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若悟实相,即藉一法,或藉一字,均可证果。《中有闻教得度密法》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皆因四谛、十二因缘,各自得道差别。《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二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3经

148、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人阿鼻地狱。《楞严经》卷八

149、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盗窃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田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150、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其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三生佛语(精选99句) 下一篇:释证严法师著作喜爱自得经典禅语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