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心禅语】 劳动也好,休息也好,只要用心去感受生命,就会发现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常生活,蕴含着纯真的意趣。
2、住三解脱不入正位,随众生欲严净佛土,于刹那顷,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宝积经》卷八十三,无尽藏菩萨会
3、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人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唐)盘山宝积禅师《传灯录》卷七
4、权力不是罪过,富裕不是罪过,贫穷也不是罪过。权力怎么运用,富人的道德取合,穷人的志气长短,最终区分了善良与罪恶。
5、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6、【佛心禅语】 因为过于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于是对死亡既没有作好任何准备,对来生也毫无把握正确的方向。
7、十地十波罗蜜,如理如量修出离道,所得转依,寂静明净,声闻缘觉,非其境界,是即名为菩提自性。《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8、夜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灯光!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犯难!哪怕有一盏灯,天就不会全黑;只要信心尚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9、稻田里难免有稗子,不能因为稗子就不种田;出门难免遇雨,哪能因为怕遇雨就不出门?是农民,种好田是本分;是旅人,该上路还得继续上路。
10、【佛心禅语】 日光不环,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楞伽师资记》
11、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九
12、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13、【佛心禅语】 学佛法最根本的课题,即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以后,就突破了一切。如何突破?有个基本的方向,要确认真理是原本如此的。——耕云先生
14、【佛心禅语】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 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5、正确的结果比正确的道理重要。为了一些小事争辩谁对谁错,争辩谁有理谁无理,却造成感情受伤、关系破裂的结果,即使证明了自己有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16、佛说:享受饮食,应当如服药一样,不因好吃就多吃,不因难吃就少吃,只求其能滋养身体、消除饥渴。这就如同蜜蜂采花,只取花的蜜汁,而不损害花香及颜色。
17、【佛心禅语】 人生在世,有时候免不了要被冤枉、受辱。这时,不要怒发冲冠,招 别人理论,或者反过来侮辱他人。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忍”,在忍中寻 找机会。
18、【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如果行为能够很好地符合礼节,尊敬长辈和有德行的人,那么四个方面的福气自然而然会大增:气色充沛、体力强健、寿命长远、心情安宁。
19、人为了自私的感情,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也受到痛苦的煎熬。一个人自私爱念的生起,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易造成罪业。
20、人生难得开怀笑,恩怨让它笑中了。莫向人前就恩怨,一忍二让由它消。平心似水伴日月,烦恼只为逞聪明。少事之心,淡茶粗饭总知香;多事之心,美味佳肴如食蜡。
21、凡经律论,宜互学习。(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众生根机不同,大圣设教亦复非一,不可偏执一法,互相是非。(唐)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
22、禅宗是理性的,它的目标是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从而使人人皆成菩萨、人人皆人佛道。以慈悲心对他人,则身边处处皆有佛缘,人人成佛,又哪里会有敌人?
23、【佛心禅语】 世间不思议者,若有布衣顿登九五,即是世间不思议。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此明顿悟不思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24、一有位部长夫人,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应以华丽的装扮来配合她的身份。但是她与一般妇女一样勤俭,自己上市场、下厨房、打扫房屋,双手粗糙厚短、指甲不曾修饰。
25、【凡事靠自己】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26、【天天禅语】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27、物质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虚的架构;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爱、富有慈悲。真正的动力是心力;拥有这分爱心动力作基础,还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导的呢?
28、自力修行,欲断烦恼,如扬汤止沸,动静很大,沸泡也确一时消减,然釜底贪嗔之火不熄,全不济事。念佛法门,阿弥陀佛釜底抽薪,不知不觉,无声无息,自然锅冷水凉。
29、【天天禅语】恒顺: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修正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30、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31、有些东西一定要让它产业化,有些东西则一定不能。因为有些东西本来就是无价的,譬如文化、教育和人的灵魂。这些东西一旦标价会产生何种后果,用脚后跟都可以想明白。
32、古来圣人教导我们亲贤人而远小人,莫与恶人为伍,为的是将他人的鲜花、名果栽培到自己的“小花园”中,同时替自己建立一个“保护区”,以免别人的污染弄脏自己的小环境。
33、大地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应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因此不但不可任意“杀生”,继而要“放生”、“护生”、“惜生”,以慈悲心怙护一切众生。
34、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35、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以清净之心着净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类蒙佑无量,何况人形。……施畜生之类其福难量,况复人身乎?《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36、【天天禅语】当我们愉快时,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世间的锁事,而是对它的看破与放下;当我们烦恼时,烦恼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现象对我们的干扰,而是对它的分别与执著。
37、【禅语悟道】当我们愉快时,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世间的锁事,而是对它的看破和放下;当我们烦恼时,烦恼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现象对我们的干扰,而是对它的分别和执著。
38、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出现隔阂时,它会焚去所有的芥蒂,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让不同的思想得以融合。
39、艰难不以为苦。人生难免会遭遇一些挫折、艰难与困苦,有道德修养的入,他面对艰难困苦,不但不以为苦,反而会视为考验自己的试金石,会更加精进以期超越,力求升华情操化解苦难。
40、【感悟】“如影随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种夸张,现实生活中的“罪福响应”并不是这么确定的,但是坏事做多了一定会遭到报应这一点则是确定不移的。天理应该是存在的。
41、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象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42、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43、西方哲人也说:存在即是合理。很显然,“合理”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科学结论,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无论人们喜欢它们还是讨厌它们,都会以此种状况呈现。
44、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此灭四亦灭,粗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45、清江水流,一曲云水禅心,云淡风轻,一首离别缠绵,花落流水,泛起层层波,撑舟而下,随流水而去,岸边亭台,一袭白衣,随弦而舞,相逢于红尘,奈何陌路,音随意奏,轻叩心扉,对风而吟。
46、【佛心禅语】 龙树菩萨曾经在《亲友书》中说过:应如水上画画一样,立刻忘掉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不好的或令我们烦恼的事;要像石头上刻字一样,常常牢记别人对自己所做的好事或佛菩萨之功德。
47、我们总是喜欢攀缘,不肯随缘。原因是什么?就怕不顺利。但是攀缘是不会得到顺利的,即使顺利也是暂时的,不会有永久的顺利。只有一切随缘,才能一切顺利;只有永久的随缘,才有永久的顺利。
48、能够忍受一切毫无争议的善法而经常施舍仁慈,即是忍辱。毫无争议的善法有何难忍呢?例如,“人总是要死的”,“人总会变老”,这都是毫无争议的善法,要做到不怕老、不怕死,还是不容易的。
49、【天天禅语】很多人都想成就,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就,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与私心阻碍了内在潜能的展现。自大会阻碍获得解脱,私心会阻碍证得佛果.。
50、【佛心禅语】 佛说: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自可安 然自在!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 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
51、【佛心禅语】 有磨难才会有痛苦,才会使人思索。一个人只有痛苦地思索,才会顿 悟人生的真谛,才会明智练达。而只有明智的人,人生才会卓越,才会不 同凡响。这就是逆境,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
52、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贪取,有欲如凡。谓能止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所谓比丘,非时乞食,邪行望彼,称名而已。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慧能破恶,是为比丘。《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53、虽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鬟璎珞衣服饮食,受蓄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而于诸欲不生耽染,不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离非身。《法蕴足论》卷六,静虑品
54、【佛心禅语】 平常心有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练就一颗平常心,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一些,就能达到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
55、【佛说人间八苦很经典的禅机哲语】人生第三苦——痛苦。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56、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57、佛说:生的时候带不来一文钱,死的时候带不走一文钱,辛辛苦苦地积聚财富,并为之忧愁烦恼,对自己没有益处,只是为他人所有,外无善行可以依恃,内无心得可以依凭,致使命终之时,堕落到三恶道中。
58、有一句话说得好:观念决定行为。人的意念活动虽然隐晦难明,别人看不见,却是行为的指南针,身业、口业的造作,无不与意业有关。所以,应该好好守护自己的意念,多往好处想,别让邪思妄念爬上心头。
59、【佛心禅语】 苦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作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60、还有一种人,内心原本洁净、善良,只是由于生存竞争的需要,攻击意识或防御意识较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麻烦分子”的形象,但真性情一旦为人所知,内心的美质表露出来,仍然会为人所喜爱。
61、所谓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佛语有言,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简单地说就是,在顿悟的这刻,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人的思维等于进入了无物,无他,无我,一切皆无的浑噩状态,即如同空明一般。
62、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此等能为众生障碍;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暗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
63、【发心】人要发心,发大心,发心为大众,为法门,为一切众生,彻底利他。“只要你好,我就好。”此话可对一切人说。发心很轻松,很安乐,既不费力,也不费钱。没有什么能障碍发心,唯一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
64、心将世间去,心为染着,心起自在。比丘,彼将世间去,彼为染着,彼起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着,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中阿含经》卷四十五,《心经》
65、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施之处,福胜视病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佛言
66、假如你没有一点惜缘、感恩的心,你又怎会珍惜因果福报,更不会想到回馈社会与大众。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福报”有正知正见,珍惜因缘、广结善缘,懂得感恩、处处感恩,如此深信才能享受“知足常乐”的生活。
67、在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人们总是害怕错过;在知道了想要什么的时候,人们常常后悔错过不必为此太过伤感,这是成长的代价。今天想要的未必是明天还想要的,人总是在得失、取舍之间慢慢参透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禅。
68、心静无我即为禅。也深刻也简单。禅,悟到是一种慧根。茶,喝到是一种福分。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与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与雅的综合,完整的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净彗与尚。
69、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70、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我迈着平静的步伐,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那平凡中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
71、【佛心禅语】 又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复清净本然?既复清净本然,云何却见山河大地?大众,如何即是?”良久,日:“水自竹边流去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72、有些人出口成章,有些人神机妙算,不要相信那是什么天赋奇才。因为你看到的是他们人前的表演,我看到的则是他们人后的悬梁刺股、皓首穷经。人和人的属性一样,天赋的差别不大,努力还是蹉跎,最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际。
73、【佛心禅语】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 知享受一份安乐,就增长一份贪恋。这一份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 个“恋”字。一念恋着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
74、佛如同大海一般,永远是最谦卑的,同时它也是最平凡的。任何有失谦卑、有失平凡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佛法相背的。这也是北宋晦堂禅师的观点,他认为众生皆可成佛,所谓的佛道中人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觉悟,多了一些认识而已。
75、表达无量的信心。双手合掌是代表对佛陀的无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众生具足信心。双手合十不存异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声相映,相映于对无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在合十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印证。
76、【佛心禅语】 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经常处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状态。明智的做法不是想着怎么抓住,而是学会如何放手。
77、“无漏通”又是什么?师言:“学佛不要妄求神通,最重要是能断尽烦恼。接受佛法后能身体力行、发挥菩萨的精神,这种‘无漏通’才是学佛者所应求。假如能修到无漏通,心自然能通达无碍;心通则万事皆通,如此,又何必盲目地追求神通?”
78、不忍太多烦扰,轻起身小心离开。迈过大殿高高的门槛,阳光温暖干静。回眸,转身,又踏入尘世烟火。而心底却多了澄明与安适。蓦然明了,前世或许我就是禅房之内的一缕烟尘,今生浅落红尘成了路人。却终是纠结于一些隐约始末,因而记得。
79、现代社会经常出现混乱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良知遭社会物欲污染、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努力以“净心”来涤除污染,让良知显露,由智慧启发良知,将“慈悲”的“无私”精神和利益众生的大爱延伸出去。
80、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81、获得别人的帮助,这是莫大的善缘,要懂得珍惜,心存感恩,记得回报。倘若求助得不到回应,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抱怨,不要生气,更不要失去淡定。即使曾经为别人付出过,别人也没有非帮助你不可的责任。帮还是不帮,主要取决于有缘还是无缘。
82、【佛心禅语】 某些时候,耐心比信心重要。信心是动机,而耐心才能抓住机会。没有耐心的人总会在前进和倒退的翻来覆去中浪费生命,以至消耗信心。所以,人生要及时进取,更要善于等待。只要抱定一个理想,不断地去努力争取,总有一天你会如愿以偿的。
83、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焰,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57经
84、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出滑稽的戏剧,我们往往不断追求某些东西,为此永远不知疲惫,但最后却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的时候,却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应该将全部心神贯注在眼前、身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静享当下的每时每刻。
85、参禅先需要净心,种种心意识如波浪止息,不思不想,此虽有定的功夫, 然而若以此为禅,实为大谬。有志之士还需更进一步,透脱能感受波浪 感受平静的自心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身进入不可思的境界,此时, 你能看到普贤菩萨的一根毛孔之中有无量的世界。
86、【禅机妙语】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站在山顶与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在这世上惟一件事比别人议论更糟,那就是无人议论你。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
87、以意行善,也在简单又不简单之间,人人都有善心,也有恶念,心念随外境而变,遇到一定的情境,善心、爱心、同情心、慈悲喜舍心,总之一切好心都在心中闪现。遇到别的情境,比如受人侮辱、欺骗、侵害,则“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好心全不见了,只剩下魔心恶念。
88、一般职业事业的忙碌,与义务性志愿为社会服务的忙碌,在心灵上的感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为抱着义务的精神服务人群,所以无论怎么忙碌,仍会感到很愉快。如果是为了职业或做事业,争取利益而忙碌,一定会忙得无可奈何、忙得非常烦恼。
89、什么是“我”?四念处中以对身、受、心、法的四种观想来摆脱对净、乐、常、我这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人常常认为我以己身体疼痛、我以己受觉苦乐、我以己心悟他心,所以身受心通通都是我。然而,只要换一个时空,一切却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秒的我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我。
90、【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可以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快乐,不论佛学修行还是消除烦恼、找到幸福,最先做的都不应是念“阿弥陀佛”或是空想,而应是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该做好的事。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圆满了,才能体悟寻常生活的真谛,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安住于世间,寻获快乐。
91、一切的法,是用来修心,一切的物质,是用来帮助生活;任何物质只要能发挥其用途,就应该心满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风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蔽体、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足够维生,就应该觉得满足。应以知足之心来看待世间物质,然后发挥善的功能,用于处事济众。
92、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预期,终归会失望。你可以选择上乘根器的人并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下乘根器的人并提出适中的要求,但不能为了让下乘根器的人变成上乘根器的人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否则,对方达不到要求,不能怪对方,只能怪自己。
93、人生最难做到的是开心地活着,人生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开心地活着。难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人生,容易是因为我们洞悉了人生。人家赞你,很开心;人家骂你,也要开心。身处顺境,很开心;身处逆境,也要开心。活着若不开心,活着干什么?不如死去。死都不怕,还怕逆境、还怕人骂吗?
94、一日,神仙路过茅草岗,拔一节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童子问:甜吗?神仙点点头。童子再问:甜吗?神仙又摇摇头。童子回家问爷爷:世上有神仙吗?爷爷答:刚才你见到的那位就是。童子又问:神仙怎么老不说话,怎么连草根甜不甜都不知道?爷爷说:因为一说话就没人当他是神仙了。
95、人生就是磨难在枝头,最终被晾晒成了的坚强。生活禅意悲喜中找找,淡悟中领会。有些事,看重,会被事所困,乱于心;看淡,会悠闲轻松,静于心。静静选择,选择该选择的,遗忘该遗忘的,让生命若水,静静流淌一泓清澈。无论走过多少坎坷,有懂得的日子,便有花,有蝶,有阳光。
96、对一切美好的东西,请不要吝啬热情,当你需要热情的时候,热情就会应声而至。对一切能够改正的过错,请不要失去宽容,当你渴望宽容的时候,宽容决不会无动于衷。顺境时请放下冷漠的面孔,逆境时请抹去脸上的愁容,顺境和逆境组成滚动的圆圈,而你不可能在某一个切点上永恒固定。
97、或问:三十而立如何理解?行者揣度:古人崇尚“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因平均寿命不及现在,古人三十入壮,既人壮年,要懂得做人,德立;事业要有建树,功立;能教诲后生,言立。壮年三立,要求并不严苛。这句话今天依然适用,不过可以改为四十而立,现在人推迟十年人壮应该不成问题。
98、世界最近的距离,最远的距离,都是因爱产生!这个最难解脱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师徒,也可能是某个亲近的人!这个关系,不是来报恩的,就是来讨债的。这个关系,是让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这个关系,既是烦恼,义是让你感受幸福、修禅开悟的道场。
99、烦恼有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烦恼。起烦恼者,刹那与心相应。世尊,无明住地,无始来,心不相应。……若复过恒河沙如来菩提、佛金刚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依持建立。《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夫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