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语禅意 列表页

星云大师聪慧经典话语(精选303句)

2022-03-12 互联网 佛语禅意

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3、知所进退,逍遥自在。

4、什么是道德?什么非道德?

5、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

6、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

7、忍耐讥讽毁谤,增长福德智慧。

8、人是有情感的,爱更是生命的根源。

9、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10、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1、布施欢乐散播人间,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12、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

13、重视动机与存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14、现在先谈淡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谨简述

15、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愿有缘人三思。

16、以智化情,以慈化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

17、境由心造,相随心转;广植福田,善结人缘。

18、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19、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正己助人,万家祥和。

20、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升华净化,众生平等。

21、经商求财,须讲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

22、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23、我们要以德导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24、我们要以慈化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

25、我们要以法范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

26、丙说:如果我能做大官,权势会使自己很快乐。

27、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以无挂碍故,究竟涅槃。

28、讥讽毁谤是逆增上缘,也是激励自己上进的力量。

29、云游各地有心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动怒呢?

30、对五欲不拒不贪。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

31、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32、乙说:如果我有很多金钱,富裕会使自己觉得很快乐。

3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34、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

35、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

36、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37、耳闻目见,仍为虚幻假象;摒弃成见,才能了解真相。

38、禅是什么?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39、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4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1、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42、联想及舌头人人都有,但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者恐怕不多。

43、一提到佛教,一般人都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空无的。

44、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许多人常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快乐。

45、利踪就是不放手,并且正色说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认?

46、利踪禅师有天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声地喊叫:有贼!有贼!

47、因为愚痴,增长邪见,进而由邪见缔造罪业,招致报应苦果。

48、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49、甲说:如果我有融洽的家庭生活,亲情会使自己觉得很快乐。

50、除了嗔恨心会使我们不幸福以外,贪婪心也常使我们不快乐。

51、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52、禅是不可说的,但是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

53、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

54、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55、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56、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57、弟子满空手指着床上的女人,以愤怒的语气大吼:你看!你床上有女人!

58、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59、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

60、相逢即是有缘人,相爱容易相处难;彼此尊重多包容,百年好合并不难。

61、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

62、苏东坡闻言,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呢?

63、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我常提示做丈夫的应洁身自爱,尊重妻子,衣具庄。

64、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65、师父镜虚也指着床上的女人,以平和的语气接言:你看,我床上是有女人。

66、般若智慧,能使人冷静下来,平心静气不会冲动,般若智慧确实是无价之宝。

67、贪嗔痴为人生大病:医治贪病是一舍字;医治嗔病是一忍字;医治痴病是一觉字。

68、人若无志,犹如无舵之舟;一个有信仰的人,凭借正确的信念,可以增添依靠的力量。

69、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也常期勉信众子弟: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

70、再说:乔木纵然坚挺,强风会将乔木连根拔起;芦苇知晓弯腰,强风只能从芦苇头上掠过。

71、容颜的布施。与人相处,面带微笑,和颜悦色,满面春风,亲切自在,自然结下良好人缘。

72、施比受更有福!做一个手心向下(施舍)的人,比做一个手心向上(乞求)的人更为快乐。

73、用佛法增加人的欢喜,用布施增加人的福利,用劳力贡献服务大众,未成佛道应先结人缘。

74、被抓的学僧慌乱地申辩说:禅师,你弄错了,你抓的不是贼,是我——庙里的小沙弥。

75、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无聊,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往往感到苦闷烦恼,生活得非常不幸福。

76、追求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殊不知,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

77、不比较不计较,不怨天不尤人,不贪求不嗔怒;不侵犯不推诿,不自卑不懊丧,不邪见不妄心。

78、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但是,究竟世间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幸福快乐的呢?

79、而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财富,甚至也不一定是疾病缠身,最痛苦的是身心无所安置。

80、爱河千尺浪,情海万重波;我们要以智化情,我们要以慈化情,我们要以法范情,我们要以德导情。

81、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那就容易获得快乐。

82、处贫居富,心安理得】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开采心里的能源,发挥生命的潜能,才能富有、才能幸福。

83、镜虚禅师一点也不动气,反而轻言慢语地回答:我怎么对不起十方信众?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

84、从这则风动?幡动?的公案,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相

85、佛法说:平常心是道。我们在烦嚣的世间,加一味平淡灵丹,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将会滋生无限的奥妙。

86、总而言之,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唯有在宁静的理念中,才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

87、前来参访的和尚蓦然领悟,学佛不能缘木求鱼,佛法禅道不是口舌晓晓地空谈,而是日用生活修持的本领。

88、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经常工作、服务人群、扩大心胸、放远眼界,就不会寂寞无聊,就能够幸福快乐。

89、心意的布施。见人受苦,心生怜悯;见人得奖,诚心祝贺,同情的安慰和与人为善的鼓励,就是善心的布施。

90、愿大家学佛拜佛时,在庄严的佛像中,看到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佛像,就领悟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禅趣。

91、慈悲为怀的佛陀,在世弘法时,开示了无量法门,演说了很多妙法,更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启示众生。

92、淡泊可以启发良知,淡泊可以招致高贵,淡泊可以带来快乐;宁静中有宽广,宁静中有富裕,宁静中有平安。

93、而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就是佛经上所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94、世俗所谓的空无等义,也许并不是对佛法的正确理解,但是我们如果潜心学佛,则必须要从这个空无方面人手。

95、身行的布施。路见行人不知去向,乐于指引;乘车让座,搭电梯替别人按钮开门……举手之劳也是功德。

96、叫声惊动了僧堂内的大众,这时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了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说: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97、如果我们在处理感情生活时,能够体悟从占有到奉献从多情到无情以及从有缘到无缘,一定能够升华净化感情生活。

98、宋朝理学家程颢撰写的这首诗,从淡淡的云朵中,体会到人应该有超然物外的怀抱,表现出他恬然悠闲的人生态度。

99、人者心之器,心一动,世间万物万缘泛生,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

100、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要顺乎自然过自在的人生。

10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一般人要过幸福的人生,能有如此的体会,春天就在你身边。

102、如果今天我们大家都有慈悲心,发挥慈悲的力量正己助人,深信必能化解暴戾之气,促进政治的清明,增添社会的祥和。

103、有一些社会人士,往往缺乏助人为善的心量,甚至于嫉妒别人的善行义举。这种态度,不只障碍了他人,也障碍了自己。

104、所以禅宗流传了许多语录;为了使大家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我想列举几点禅的内容特色,提供给大家作为入门的契机:

105、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释,虚空包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你若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106、观世音菩萨也手持念珠求人不如求己!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是禅的最大特色。

107、佛教常讲发心,这个发心也就是立志(许愿),主要的就是要奉献自己的力量,发心造桥修路,许愿济助贫困,都要工作实践。

108、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利踪禅师便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109、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至于谁能直探禅门本源,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诚如惠能所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110、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随缘清净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心灵的一念取舍。

111、现在我们常喜欢说,一个人要有主见一个人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实,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

112、躺在床上的女人,因为听到9币徒的对话,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那是一个患了麻风病的女人,以哭笑不清的神情望着这对师徒。

113、和气生财,如沐春风。一些成功的企业,譬如著名的百货公司,训练员工以客为尊,提示大家要时常面带笑容,才能带来生意兴隆。

114、有的人认为有了爱情,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人生就无所遗憾;爱情固然令人陶醉神往,但是不可否认,爱情也最易使人碎心断肠。

115、还有人认为权势在握,吆三喝四,是人生最得意的事;但是权势容易腐蚀人性,政治是可怕的!如果过分贪求权力,会使人格堕落。

116、镜虚禅师的徒弟满空,深怕信众知道禅房中有女人,便一直守候在门外,逢到有人来找师父,满空就以禅师在静坐不宜打扰来挡驾。

117、惠能大师就上前开示说:两位请别争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118、《华严经》中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快乐,你为别人的快乐打算,使别人快乐了,你怎会不快乐呢?

119、假如你能及时觉悟,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悟今是而昨非,觉来日之可追,就可以维持人生的平静,不会让愚痴的狂风,掀起骇人的波浪。

120、医治痴病是一觉字。人们所以患得痴病,皆因为执迷不悟,贪嗔两种大病,也多归根于愚痴。人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一切也都渊源于这个痴。

121、手心向下(施舍)比手心向上(乞求)的人,受人尊敬,施比受有福,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

122、假使能力不够净化世界社会,不妨先使自己家庭和谐安乐,如果家人良莠不齐,就去庄严自己、净化自己,心净则国土净,自净其意是谓佛教。

123、医治嗔病是一忍字。人们所以患得嗔病,就是因为缺乏修养,一旦出现不喜欢的逆境,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变成仇人,结发的夫妻成为冤家。

124、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主张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到欢迎,都是因为广结善缘而得到福报。

125、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滋生罪恶,徒增烦恼。

126、佛经里曾记载一段故事,说明感恩忏悔的心情、乐善好施的行为,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容貌,而广植福田,必须善结人缘。

127、平时我们的眼睛总喜欢看五颜六色的景物,鼻子喜欢闻芳香的东西,嘴巴也喜欢吃甘甜的食物,但却忽略了这些物质享受容易腐蚀我们纯洁的心性。

128、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祛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背涅槃寂静。

129、有一天,惠能大师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六祖惠能大师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会飘动的原因。

130、在现今社会价值混沌不清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遭遇到许多困惑,尤其是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更让我们难以抉择,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

131、佛教里有一尊菩萨叫弥勒佛,在经典上它的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笑容满面,肚子大大的,表现出宽容的生活智慧,也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

132、越溪禅师是一位开悟的高僧,有一个云游的和尚,前来参访求法:禅师,我潜心向佛,钻研经典二十年了,对于禅道还是一窍不通,您能不能慈悲为我开示?

133、金钱万能?金钱万恶?每个人都有对金钱不同的想法。其实金钱财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这要看你如何处理自己的金钱,尤其重要的是自己对财富的观念。

134、任何一个人,纵使是大多数人尊敬的伟人,也会遭遇讥讽毁谤,所谓誉之所至,谤亦随之。诸如备受社会大众崇拜的胡适博士,也是有人赞美他,有人毁谤他。

135、古人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地守护我们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合乎道德准则,时时设想不去侵犯他人的自由,必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136、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舍弃一些似是而非的邪见邪知,革除一些积非成是的不良习气,你才能够真正觉悟,获得解脱而自在常乐。

137、由利踪禅师这则捉贼公案,再说一则风动?幡动?的公案。话说禅宗惠能大师得到五祖传授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

138、金钱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俗语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拥有金钱、技能更好。

139、从占有到奉献。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一‘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夫妻间的感情,不容许有第三者的侵入,连小孩也不容许母亲对自己的感情由别人来

140、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每一个朝代中的救国救民的事业,莫不是仁人志士奉献出他们的力量与热忱,所创造缔建的。工作要有热忱,工作才有力量,也才能支持长久。

141、但是进了山门以后,在弥勒佛的后面,又会看到有位手持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启示我们天理昭彰,善恶果报,要大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142、由于人离不开感情生活,也因为有些入在处理感情生活时,无法尽善尽美,在家庭、在社会,常滋生因感情而招致的严重问题,更有许多人曾经或是正在为感情而烦恼。

143、俗语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空手来到世间,无论贫富贵贱,大限一到最后也将空手离开尘世,纵有万贯财富,也是一丝一毫带不走的。

144、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有一些人,常不以为然地对学佛的僧侣信众说:你们奉行佛教谨守戒律,不喝酒、不打牌,甚至不抽烟,丝毫没有人生的享乐,这不是太消极了吗?

145、虽然我们都知晓,凡是举心动念侵犯别人,甚至危害社会秩序的就是不道德,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但是有一些介于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问题,却很难明确分别。

146、法常听了侍者的传话,不为所动地回答道:别的我管不了,但是我仍坚持‘即心即佛’。马祖禅师从侍者回来的报告,知晓法常的反应后,欣然颔首说:梅子成熟了!

147、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金山寺探望佛印禅师。当时佛印禅师正在高台说法,听众如潮座无虚席,看到官封杭州知府的苏东坡上山,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现无你坐处。

148、我们到寺庙礼拜,一进山门首先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很欢喜地迎接我们,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使我们摄受佛祖菩萨的慈悲。

149、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照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佛教一首有名的诗偈,叙述农夫插秧是低头弯腰,一步步后退的结果,一行行的秧苗也裁成了。

150、竹影扫阶尘不动,大梅法常既然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稳坐泰山,即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蜕变为非心非佛,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丝毫也扫不动一点尘埃。

151、假如这时懂得了舍,以慈悲喜舍的精神,见到别人发生急难,乐愿把自己的幸福、利益施舍一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温暖输送给需要温暖的人,如此贪病就不会滋生了。

152、舌头会说话,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只看会不会善用舌头。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多嘴多舌,禅师的舌头,又岂是一般人的舌头呢?

153、佛陀所示妙法能医治人生大病,但佛法只能提示,你不依法力行,贪嗔痴的心病是不会不药而愈的。学佛本来就是学自己,光说不做,图尚空谈,就不能怨别人,而应该怪自己。

154、有些好逸恶劳的人,成天闲荡,无所事事,像孤魂野鬼一样,不知道在哪里安定身心;似逐水浮萍一般,不知道将飘向何方。这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的不幸,更是社会资源的损失。

155、佛法认为:人生的大病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我们都知晓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彼此互为因果,但是身体的病痛,可以延请医师诊治,心理的大病,高明的医师往往束手无策!

156、佛经上说:一个正信的修道人,如果不能忍受辱骂毁谤,就不能名之为修道之人;一个真正修道之人,听闻别人对他的讥讽毁谤,不但不会觉得气愤,反而觉得如饮甘露,处之泰然。

157、感恩忏悔者,心诚则灵常蒙三宝加被,虔诚祈求多能移情化性,经常在感情上忏悔的人,自然能洗涤一切烦恼污垢,长养无边诸般善根,消除业障,广植福田,乐善好施,善结人缘。

158、和尚被问得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就卷起袖子,手持扫把,将地上摔碎的茶杯破片扫干净,一面扫地一面感喟地说:扫地、扫地、扫心地;禅道、禅道、懂得生活即是禅道!

159、其中一个出家人说:如果没有风,旗幡怎么会动呢?所以我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出家人就说:没有旗幡飘动,又怎能知晓风在吹动呢?所以应该就是旗幡在动。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160、现今社会物质生活富裕,奢侈浮华,但是不少人感到精神生活空虚,焦虑烦躁。禅学可以开拓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因此参禅学佛的风气日盛。

161、话说镜虚禅师,因为修行有成,被尊奉为人天师范。有一天禅师云水行脚,在深夜带了一位妙龄少女返回寺庙,竟然将女人带到自己的禅房,并且将房门紧闭,在房中与那女人同居同食。

162、苏东坡虽说学富五车才思敏捷,听到转语瞠目无言以对,于是便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金山寺。一直到现在金山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台,而苏东坡的玉带,也成为金山寺游客瞻仰的珍品。

163、如果你不妄想不劳而获,一夜致富(为非作歹,巧夺豪取,终究善恶有报,绝无侥幸),而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开采心里的能源,发挥生命的潜能,你就能成为真正的富人,才能拥有幸福。

164、慈航大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佛经中也一再开示:心净则国土净。即使我们置身于冰天雪地、焚风煸火,抑或处于荒山野幕、茅篷草芦,只要心安理得,一样都能怡然自得。

165、徒弟更看清那一头长发覆遮下,连鼻子、嘴巴全溃烂了的丑脸……这时,师父把手中的药膏,往徒弟面前一伸,泰然地说:刚才你看到我在替她擦药,现在你来了,要不要来帮一下忙?

166、一个学佛的人,应当具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对待众生要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对方待我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就应平等施予欢喜、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

167、不怕讥谤。因为讥讽毁谤可以消除我们的罪业,是我们学佛修道的逆增上缘。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正信的三宝弟子,不但不必惧怕讥谤,更可以把别人的讥讽毁谤,转变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力量。

168、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皆具备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自然,随机教化,像春风甘霖般滋润世间。

169、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提示出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一般人总认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

170、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入唾老拙,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知晓布袋和尚对于别人的毁谤打骂,处理得多么洒脱自在。

171、禅宗典籍中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老禅师开示,指点他们快乐之道。无德禅师见了他们,便询问道: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觉得快乐呢?

172、《金刚经》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干大干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说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干大世界的七宝布施。

173、老禅师闻言便告诫他们说:难怪你们三个人都不快乐,因为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追求感情,在内心便产生缺乏关怀的穷困;追求金钱,便产生缺乏财富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发渴求权力的穷困。

174、过了好几天,满空认为如此下去,也不是究竟的办法,就鼓起勇气去找师父。才进入门口,就看到一个长发女子躺在床上,而且已经宽衣解带,平日道貌岸然的师父,竟然在那女人身体上摸来摸去。

175、人是群居生活的,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愿付出,当然,更遑论感恩图报了;既得的利益不愿放弃,再进一步妄想争取利益。贪得无厌物欲熏心,人们的生活是不幸福快乐的。

176、佛印禅师稍作思考便表示:山僧有一句转语(问题),如果学士答得,老僧便供你作床座;如果答不出来,请学士解下所系玉带留镇山门,可好?接着禅师说: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学土何处坐?

177、现代人,对于人生观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盲目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

178、从有缘到无缘。平常人要对什么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缘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一旦遇逢有缘之人,那么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不但把感情付托给对方,甚至将身心生命,都可以全部交给他。

179、这时,身边的人,好像都在嘲笑自己;身边的物,都变得可憎可厌,恨不能一拳打碎一切。如果你懂得忍,体认世间一切平等,没有坏与好的不同,有了忍耐的修养,嗔怒(冲动)的大病就不易发生了。

180、有些人,认为长寿不老,就是幸福;殊不知长寿的人也有悲哀!纵使我们能够活到百岁,但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活动受限制,生活少趣味;假如还要忍受白发送黑发的凄苦,长寿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181、可是世间偏多怨偶,常有人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现在社会的离婚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而所谓外遇事件也常在报刊出现;我虽然是个出家的和尚,却常被信众请求开示如何化解婚姻纠纷,如何增进家庭幸福。

182、布袋和尚也曾自咏: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好肚量就像他所谓的大布袋,展开要像遍十方那样宽,那样才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任由自性优游自在生活,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183、心的动态干差万别,心的静态平等一如;心动是诸行无常,心静则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干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184、总而言之,我们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幸生活在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秉持即心即佛的正确体悟,安住身心就能追求自在常乐的美满生活。

185、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那些有心向善上进学习、具有慧根的人,我们应该苦口婆心;对于那些朝三暮四见风转舵,没有坚定立场的人,我们必须三思慎言,以防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惹来无谓的困扰。

186、有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人间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希望人人皆能成佛,主张家庭要幸福美满,我也常乐愿为信众主持佛化婚礼,因为齐家才能治国,多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就多一份安定和谐。

187、总而言之,情爱如水,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但是水能润物,水也能覆舟,感情处理不当,也会让我们灭项丧生。我们要如何来处理感情呢?谨提出四点献给各位:我们要以智化情——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188、凶恶的邪魔外道见到佛陀,只有低头,暴躁的猛兽狂象见到佛陀,驯服跪地……因此,我们可以体认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权势,而是无我、无私、无欲,利己、利人、利天慈悲的力量。

189、不但是学道修道的人,要忍受很多的讥讽毁谤;即使是一般人士,处在社会群众之中,也难免会遭遇到讥讽毁谤,如果遭遇到这种情状,如何因应别人的讥谤,使自己不烦恼消极,就要从忍受讥谤中学习庄严福慧。

190、曾经有人问赵州禅师说:怎样参禅才能悟道?赵州禅师听后,站了起来,开口道:我要去厕所小便。向前走了两步,赵州禅师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求法参禅也是如此,别人何尝帮得上忙?

191、不怨天、不尤人。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并且下尤人间,凡事总认为不公平,处处觉得不顺眼,更常自认怀才不遇,时运不济。其实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要以贵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192、诗偈借农夫弯腰插秧的平实行为,启示我们若要认识自我、观照本性,必须退步低头;往往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领悟到放下忍让的玄妙禅趣,才能够使自己活得逍遥自在。

193、说到如何忍耐讥讽毁谤,庄严福德智慧,我愿提出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期勉:不说讥谤。讥讽别人的话不说,毁谤别人的话不说。一个人如果发觉自己平时好说别人的闲话,那么,从现在起,绝口不说,这就是不恶口。

194、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一切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不是嗔心就能排解的,嗔怒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性,佛日: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所以我们凡事要三思而行,不可轻易嗔怒、乱发脾气。

195、世间凡人,常注重外表象征,却疏忽内在真相,甚至以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来执著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往往由于短视浅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误会事实真相,结果虽说耳闻目见,仍为虚幻假象。

196、乐于布施,为善常乐。布施并不一定限于物质上的施舍,精神上的给予其功德更大。诸如:言语的布施。遇见人先打招呼你早啊!你好吗?受人帮助道声谢谢!与人冲突先说对不起,请原谅!这些言语上的布施,会增添社会

197、不邪见、不妄心。人生是一场自己生命的永无止境的战争,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就是自己。人者心之器,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稍一放纵就无法驾驭,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不邪见,不妄心,终能种善因,结善果。

198、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可视为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坚硬性的爪齿、筋骨等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脓血等为水大;体温热度属火大;呼吸气动属风大。所以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199、升华的感情不是占有,而是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将感情升华到奉献的境界,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以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争取来的感情纵然拥有,远不如持奉献态度的感情伟大崇高。

200、禅与自我。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俱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20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时,若能抱持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当一个人遭遇到沮丧失意的时候,如果能记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的教训,则何处没有美丽灿烂的希望?

202、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手上,行动表现;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正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这也说明了人类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

203、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萎而亡。如果恰到好处,花草能得到适量的清水滋润,就可以长得茂盛美丽。

204、讲话是一门艺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同样一句话,讲得适时、适地、适如其分,就是好话,有好的效应。反之,讲得不得体,不合时宜,尤其是听话的对象别有用心,那么就成了坏话,为自己招惹麻烦困扰,所谓祸从口出。

205、追求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学佛要学习佛陀的慈悲,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要自私贪求,计较别人能给我什么!

206、现在有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甚至常拿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诽谤僧人。如果一个人真能远离酒色财气,其实也未尝不是好事。也有些人常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如果一个人能争气上进,更是因缘和合,大有福气。

207、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我们要体验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那么就要有慈悲心、菩提心、寂静心,也就是常持平常心。谨提供

208、不比较、不计较。在日常生活上,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喜欢与人比较,就会自我痛苦、自我烦恼。所谓入比人,气死人。要想人生幸福,先要培养学习吃亏、忍辱的精神,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地奉献人群。

209、我们常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心中想了,口中说了,而不去努力实践,再美好的理想与志愿都是梦;蚂蚁、蜜蜂虽是小动物,犹知勤于工作储粮酿蜜,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发挥才智,去努力工作服务人群呢?

210、不听讥谤。不要理会流传的讥讽毁谤。一个人如果经常注意(在乎)流传的谣言,则心里会愈觉难过,人一难过就有烦恼,愈没有心情去做其他正事。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会乱传谣言,当然他更不会轻易听信谣言。

211、佛教常用明珠在握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以掌握的,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然蕴藏天然火种,可是不经敲打是不会绽放火花的,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是如果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珠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212、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入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入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服务大众。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的话,最少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

213、我们追求人生的幸福,养心莫善于寡欲,役物而不为物役,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要在物欲上贪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更不要轻易乱发脾气嗔恨别人,要长养慈悲心,以祥和化解暴戾。如此人生才能幸福快乐,社会才能安定繁荣。

214、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财物,终归会销毁散失,不仅是因为运气不好、经营不善,甚或是过分浪费所致;事实上是财物并非个人所能自主的。佛陀就曾开示过:财物为五家所共有。这里所谓的五家,是指大火、大水、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的儿女。

215、苏东坡也曾咏叹: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我们不去用心领悟,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干山干水得得来终究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

216、我现在将医治人生大病贪嗔痴的妙方,一一提出说明,供给读者参考:医治贪病是一舍字。人们之所以患得贪病,就是因为自私自利,一切全为了自我。天下所有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别人的幸福安乐,甚至死活存亡,似乎都与自己无关。

217、满空是已经剃度落发的比丘,佛门最忌讳触犯色戒,徒弟见到师父在摸女人,非常激动感到无法容忍,就冲向前去,大声责问道:师父啊!您这样做(关起门来养女人)还能算是人天师范吗?您这样做(摸躺在床上的女人身体)如何对得起十方信众呢?

218、又有人说:凡夫俗子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俗子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到爱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219、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一个人有钱,如果生活不如意,就不算真正的富有;知道感恩知足的人,比较容易体会布衣暖,菜根香,当然生活也就容易称心如意,人生会过得逍遥自在,所以说幸福人生知足第一富。

220、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迈进,而不晓得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一般社会人士往往凭着血气之勇,在人生的战场上横冲直闯,争逐功名富贵,一旦碰得鼻青脸肿,有的人知道回头,有的人却顽强苦撑,继续向前冲,不惜跌得粉身碎骨。

221、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由此我们可以体悟: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更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仿效观世音菩萨干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22、社会上一般人总以为:多才是幸福,因此,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追逐,以为不如此,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若能将名利心减一分,道念必可增一分,把感情损一分,智慧必能长一分。若要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从平淡处着眼,也就是以平常心来生活。

223、这位慈悲的禅师,二话不说,就朝和尚挥手一巴掌,打得前来参访的和尚奔门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愈想愈气,正要转身回去找禅师理论时,另一位老禅师恰好经过。看到他一脸怒容,禅师就和蔼地探询:发生了什么事吗?到我的禅堂来喝杯茶吧!

224、邵康节有诗《人生一世吟》:前有亿万季,后有亿万世,中间一百年,作得几何事;又何人之寿,几人能百岁,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我们有情众生,在了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道理时,深愿大家自在生活,广结善缘,阿弥陀佛。

225、淡泊可以招致高贵。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名人雅士)之所以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拥有良田干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在淡泊生活中使僧格(品格)滋长升华。甘于淡泊无所奢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226、话说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从这句话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马祖禅师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多时不见的法常说:师兄,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主张‘非心非佛’呢!

227、人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我们一生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姐妹有兄弟姐妹的感情,亲戚朋友有亲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维系了社会的伦理,维持了家庭和乐的生活,可以说人几乎无法离开感情而生存。

228、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现今人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中,叙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许有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是要大众从忙碌、盲目、茫然的不健康现象中解脱,必须由每个国民的内心深处加以导正,才能促使社会国家迈向和谐富强。

229、在坎坷崎岖的道路上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前程顺利的人生,更可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如果要前程顺利(少灾少难、逢凶化吉),就必须注意善因善缘(人际关系、广结善缘),勤修因果必获福报,前程顺利贵人相助,自然是最幸福温馨的。

230、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反而日夜不得安宁;贫穷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

231、从多情到无情。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是无情的。在寺院有这样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232、在佛教寺庙也有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的偈语。有人认为佛门太清淡了,却不知道青菜豆腐往往最可口,粗茶淡饭正是养身的佳肴;平日吃了太多油腻的大鱼大肉,改换清淡的素食,会觉得更甘美,平淡清净的茶水,虽然不及烈酒香馥,但是绝对不会使人昏醉。

233、不贪求、不嗔怒。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不要在物质的贪求上做无理的要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从喜舍奉献上去体悟舍得,舍得,有舍有得的真理,长养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会才会富足繁荣,人生才能幸福快乐。

234、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常有许多的烦恼:诸如贪欲的烦恼、嗔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以及怖畏的烦恼等,使我们心灵不得安宁,如果要想消除这些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菩萨的心肠,金刚的手段去实践慈悲。只要你有一念慈悲,就可以化除贪欲、嗔恨、骄慢和怖畏等烦恼。

23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一个人能够不念旧恶,进而与人为善,适时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就不会因嫉妒而烦恼,就能够因宽容而愉快。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必须先要养成宽宏大量的气度,有了宽宏大量的心胸,你的生活空间自然也不会狭小局限。

236、一个人要养成海阔天空的胸襟,应有宰相肚内能撑船的气量,不但能够容纳好人善人,甚至于也要能宽容我们的仇人和看不惯的人。唯有宽容才能去除嫉妒,唯有宽容才能成就一切。一个人如果不欢喜别人好,不欢喜别人快乐,常常使自己活在嫉妒的怒火之中,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237、不侵犯、不推诿。人生追求幸福,要建立不侵犯、不推诿的观念,不侵犯是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财产乃至声誉;不推诿是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要效法佛菩萨救苦救难、慈悲利生的胸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238、如果我们心中无所企盼,不妄想获得什么,自然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有智慧,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执著与挂碍,这才是远离痛苦的涅槃大道。

239、《四十二章经》上有一段美妙的譬论说: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就是说一个人仰着头向天空吐痰,污秽的痰不但不会染污洁净的蓝天,反而会落到自己的脸上;又好比逆着风播撒灰尘,尘土撒不到对方,反而飞到自己的身上,想害人反而损己。

240、这个无的世界,并不是没有,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的意思,证悟到无,你尽管有心、有情、有爱,也不会受世俗人事的障碍,反而更能体会出生活丰富的内容。好比一面镜子,拭去镜面上的尘埃,就能够将各种东西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人们倘能体会无的妙用,将可建立新的人生观。

241、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世界,更为重要。佛陀启示我们,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够把握——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就是知所进退,就好比人有左右双手,顺遂自如逍遥自在,人生便能更臻于完美了。

242、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物,不幸遇到一场火灾,转瞬之间家当化为灰烬;遭逢台风水患,风云变色立时冲毁流失;盗贼与贪官污吏,更使你防不胜防,随时可能窃取、掠夺你的财物;亲如儿女,生若不孝,则会把家产挥霍荡尽。所以说一个人不可能自主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原是为五家所共有的。

243、我们常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的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天的二时粥饭,都只是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244、利踪禅师对学僧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诱惑与挑战,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进而擒伏心中之贼,实在是一个有心修禅者不可忽视的功课。

245、许多人羡慕出家僧侣,能够上山清修,了脱尘缘,其实,现代佛教绝不是出世脱离现实的,而是主张弘法利众的人间佛教。有一些信徒要求剃度落发,却不问是否机缘具足,出家有出家的好处,在家也有在家的方便,只要生活得宁静与坦然,处处都可以修行,时时都可以学禅,即心即佛,佛在心中。

246、佛教以消极的态度,反映人世间的吃喝玩乐,正信的三宝弟子,逃避这些会污染清净自性的色声香味尘垢;体认这个有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短暂无常的假有与妄有;向往一种真空不变,真实遍在的妙有世界。这种真空妙有的世界,具有无限悲心、无限力量,这种空无的世界比妄有的世界更丰富充实。

247、如何把我们心上的私情私爱去除,陶冶为奉献大众的关怀?如何把我们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德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华生命内涵必须慎思的问题,有了服务众生、奉献社会的慈悲,我们的感情生活将更丰富、更隽永!

248、如果每个人都乐愿依照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做些有用的好事,布施就能在生活中表现、工作中表现;当我们辛勤工作,把人处好,把事情做好,我们就是同时在为自己也为别人布施了。乐于布施,为善常乐,你自然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随喜功德,帮助别人,布施欢乐散播人间,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249、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常形影不离,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凡夫俗子所讲的情爱,往往仅局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心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抱,将情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是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

250、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许多人因病而贫,更有一些人多金体弱,人一旦有病,不但不能工作赚钱,还要为医病花钱;有些富人钱多,享福惯了,四肢不动,百病丛生(营养太好、运动不够,就容易罹患高血压、心脏病),纵然有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也不会有幸福的人生。

251、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例证都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每个人心中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的,每个人生命的潜力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发挥它。

252、因此我们谈情说爱,知晓爱是有层次的,从最初夫妻之情的两情相悦,进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再扩大为亲戚朋友的守望关注,更进而提升为对世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悲悯。从凡夫俗子占有的情爱,进而能达到圣贤爱国爱民的情爱,最后升华为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

253、我常提示信众: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每个人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矿,一般都说是能源,太阳光也是能源,其实真正最大的能源宝藏是在心里的(也就是自性本心),在佛教界有许多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洋房汽车一无所有,但是逍遥自在法喜充满,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裕啊!

254、总而言之,贪嗔痴为人生大病,贪病的对治是舍,在不能完全做到舍的时候,应该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乐;嗔病的对治是忍,在行忍的时候应行慈悲,慈能兴乐,悲能拔苦,真正做到慈悲方能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痴病的对治是觉,在求觉的时候要增长智慧,唯有具备正知正见的智慧,才能觉今是而昨非。

255、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许多人总是割舍不下,以为拥有财物才有安全感,其实拥有财物愈多烦恼愈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如何花用,端视一心,金钱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就看你如何存心使用支配金钱:竭尽物用,知足常乐,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则其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处,或能荫庇子孙,又何乐不为?

256、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蒋纬国先生提倡梅花运动要大家爱梅花,更有人喜欢动物,饲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欢喜矿物,收集奇石异物赏玩……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欢无情草木也是一种情爱。

257、老禅师接着开示说:自己不懂得关怀别人、奉献感情,就不可能培养融洽的天伦之乐;自己如果不敬业乐群,为社会服务,不勤于耕耘,如何能够丰收?不乐于奉献,金钱权势又有何用?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求多福,懂得布施,才能让自己感到富裕,更因为有能力施舍(帮助)别人,才能让自己感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258、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人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的欲望可以激励人们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认为节欲才合乎中道的生活。

259、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够容纳任何污秽,且不失去大海的洁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最好要能够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有如大海之容纳百川,有如泰山之不让土壤。

260、从坏的方面来讲:爱如绳索,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的情绪不得安宁;爱有时如似盲者,使人陷身于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如同苦海,所谓爱河干尺浪,情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中倾覆灭顶。

261、一般人总认为钱财愈多愈称心,名位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愈舒适……一切朝钱看。有的人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寡廉鲜耻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逞强斗狠,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钻营掠取,而误蹈法网身陷牢狱。虽然人要完全去除贪心私欲是困难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会自取灭亡。

262、不自卑、不懊丧。身体的缺憾、能力的平庸、地位的低劣……并不表示人生已经绝望,多少人残而不废,多少人白手起家,都启示我们:只要有坚忍的毅力,仍然可以活得很有尊严、很自在,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体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凡事泰然,处变不惊,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不自卑、不懊丧,幸福就在眼前。

26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所以能高大,是由于它不舍弃任何一块微小的泥土;海洋所以能深远,是由于它能容纳任何涓细的溪流。我们人类不能离群索居,一个人生存于世间,待人处事,也应该学习泰山、大海的气度,用宽容来扬弃嫉妒,不嫉妒好人,不排挤异己,因为唯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264、和尚跟随禅师进入禅堂,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说道: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挥掌打人,没有佛门大德的风度……正说到气头上,冷不防老禅师笑了起来,随即又扬手打来一巴掌,和尚一怔,手上的茶杯也掉在地上打碎了。老禅师笑道:刚才你说潜心向佛,钻研经典二十年,只差一些禅道,我现在已用禅道供养你了,你晓得什么是禅道吗?

265、工作中才有生命。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灵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表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人若有工作才有生命。曾经参访过荣民之家以及福寿山农场的人,对于那些同样的荣民族群,就有显著不同的感触——前者在荣家安养,没有工作颐养天年,后者在农场辅导,勤于工作欣欣向荣。

266、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不过人活在世间,也应有正常的五欲生活。然而,吃得过多就太饱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如果不吃不睡又不行,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267、其次.我也要以三点来叙述,如何在宁静中安放我们的身心,以及参悟宁静的益处:宁静中有宽广。一个心灵宁静的人,即使在喧哗热闹的场所,也可以不为外境所动,心灵仍然澄澈灵明;由于内心的宁静,可以扩大心灵世界,不再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钻牛角尖,越钻越小。真正能把心静下来的人,就可以扩大心胸,从宁静中去体会三干世界的宽广。

268、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呢?佛法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生生死死,因果轮回,一旦命终,一了百了,财物不能带走分文,但是业力却丝毫不爽。善有善报,功德元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有余的财物,多行布施,广结善缘。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269、人如果能实践宽容,知道调适空间,生活上便会显得十分微妙,处处顺利融洽,所谓事缓则圆大有学问。作为老板懂得宽容伙计,便能激发员工向心努力工作的意愿;身为主管若能懂得宽容之道,便有带动部下群策群力的禅机;一位老师知道并善用宽容,就会给学生带来终生感激的教育机会。这一切都是好性情所发生的力量和感召,而学习宽容就能使我们肚量大、性情好。

270、淡泊可以带来快乐。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欢喜酒宴应酬,你来我往,你侬我侬,太亲密浓厚的频繁相处,结果总是不能持久。因此,我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来之间也同样要淡泊。一个人唯有心地纯洁甘于淡泊,无贪无求,不为名利争逐,才能生活自在。反之,如果经常贪图生活上的富裕,过分计较人我之间的得失,一定很难获得永恒究竟的快乐。

271、禅一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使我们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活力乐趣,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诸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说:吃茶去!吃饭、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禅提示我们超越五欲六尘,禅可以改善充实我们的生活情趣,生活中有了禅味,会使我们更加富有。

272、生气愤怒的脸孔,是难看冷漠的,如同严霜覆盖着大地,自然不容易滋长嘉禾。谁也不乐意向一位扮着后妈面孔的店员买东西,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经常面容严肃,别人也不乐意与他打交道;因此,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常会带着亲切的微笑,以柔和的言语,化暴戾为祥和,解纷争为友好。也就是所谓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273、工作中才有人缘。在团体中最不得人缘的,就是那些懒惰不肯工作的人,在世间有许多小动物,大家常赞美蚂蚁,因为蚂蚁工作勤奋,知晓团结合作、储蓄粮食;大家也赞美蜜蜂,因为蜜蜂勤劳工作,采花酿蜜,它们都活得很有意义。因此,一个人要发心工作(服务人群),从工作中获得人缘。勤奋工作有成就的人,群众自然会肯定给予赞美,因为在神圣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广结人缘。

274、禅与生活。人们整天辛苦奔波、生活忙碌谋求温饱,更企求种种物欲,物质固然可以丰富现实生活,却也常会枯萎心灵良知;声色口腹之欲满足了,反而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钱)推动着。价值权威与善恶是非的标准,为金权万能的社会偏见所影响,使得现代人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

275、李炳南居士是当代佛学权威,初到台湾来弘扬佛法时,也曾遭受很多麻烦,当时李炳南居士总是效法常不轻菩萨的行持,谦和地说:善知识,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甚至于又说:善知识,谢谢你,你给我的这种难堪,是在消除我的罪业,谢谢你给我消除罪业的机会。由此看来,讥讽毁谤不但对人没有坏处,甚至于对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而言,反而成为庄严自己、增长福德智慧的助缘。

276、一部机器,如果长久不发动、不使用,它会生锈;人的身体如果不经常磨炼,也会衰弱、退化;一个好逸恶劳的人,不经常工作,意志也会消沉,心思也会枯竭。再说,一个人不去工作,好比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障碍寸步难行,使生命的乐章谱下了休止符。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有意义,他就要工作,不但要工作,并且要竭诚地去工作,从工作中发挥热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辉煌腾达。

277、工作中才有财富。许多企业家谈他们的致富之道,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财富,即使有一笔横财到了你的手边,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工作,坐吃山空,金山银山也会花光的。再说,不劳而获的财物是不足珍贵的,唯有加入自己的血汗,用心尽力去合法赚取的财富,才是可贵而长久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纵使遍地是黄金,也要你动手去求取才能得到。含泪耕种的,才能欢庆丰收。

27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在佛教中,如果有人犯了过失,经过虔诚忏悔之后,罪业就可以消除减轻;更认为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肯悔过的人,甚至比没有犯过的人更好;对于至诚悔改之后的人,如果你还要攻击他以往的过失,那么你的过失会比他更严重。在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中,最忌讳的事就是算旧帐,大家能够不翻旧账,不念旧恶,彼此才能和谐相处,自己也才能无怨无悔。

279、难道一定要喝酒、抽烟,才算是积极的人生,生活才有乐趣吗?其实,正信的佛教徒,是因为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不但不消极,反而积极地修行向善,深信善恶果报,随缘布施,弘法利生,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如果大家能够真正体会回头的空间之意义,从忙碌、盲目、茫然的虚荣奢靡中回头,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前进、积极、幸福、快乐的。

280、纵欲与禁欲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因为一个人过分地纵欲,一味地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良知,随着欲望而转移浮沉;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底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最后只有死于非命。而物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疲累,人格的堕落,所以谚语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也可以说是一颗包着糖衣的毒药。

281、曾经有人问:农夫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是否犯了杀生罪过?更有人说:消灭蚊蝇、蟑螂、捕杀老鼠有没有罪过?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蝇、蟑螂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佛法不许可杀人,如果为了去除虫害,当然预防比杀害要好些,但以人为本的佛法,农夫为了收成好,虽然使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过。

282、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一般人应酬交往,总常企望获得对方的回应,当无法如愿得到理想的回报时,用情越深,烦恼就越多。佛教里的一切总是淡淡的,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是大慈大悲,这就是所谓情到深处情转无的境界。因为从平淡中培养的友情,才能长存,感情太浓厚了,好比乌云密布的天空,暴风雨随时可能来临,一壶接近沸点的开水,不能继续加温就会渐渐冷却……持平常心,历久弥新。

283、也许有人觉得讲退步、回头是消极的,现在让我举水的例子来说明它的道理——水,在世界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也是人类最常用、最需要的。试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汹涌;而当它在平地缓缓流动,遇到岩石阻碍的时候,一定顺势转向改道而流。如果一个人在世间为人处世,也能够像流水一样,随时知道适时因应环境的话,就不必硬冲直撞,事缓则圆,水到渠成,就能无往不利,事事顺遂。

284、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原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志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皆是假借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为什么要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四种元素构造而成。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于地大:泥土需掺入水,再用火烧,经风吹干而为杯子,是有水大、火大与风大。(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暖性、风是流动性)。

285、佛学经典中更明文记载,弥勒佛曾经在中国示现为布袋和尚,这位平常随身提着布袋的和尚,手持禅杖四处云游,随缘化度有情众生,虽然到处弘法备极辛苦,但是永远笑容满面,喜悦自在,他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达观与宽厚的人生观。据说,弥勒佛的造型,就是依照布袋和尚的样子雕塑的:笑容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心情,大肚表示心胸宽广肚量宽大。后人更赞咏他: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286、对生死不惧不迷。生者必有死,死者能重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因果循环天理昭彰;哀莫大于心悬生死,迷于生死。因为人如果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滋生坐死心,有了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又何足惧?正觉的人生观对于生死的看法,应该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惧。人的身体死亡(灵魂不灭)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像搬家一样,老旧的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换到另一个新家,又何必沉迷、何必恐惧?

287、在现今繁忙的社会,由于生活紧张,一般人的嗔恨心都比较重,遇到挫折,容易迁怒于人;逢到阻碍,轻易与人冲突。佛经上说:嗔火能烧功德林,嗔恚就像烈火一样,会将许多功绩焚烧无存。有的人由于爱情不如意,妒火中烧,会自杀或是杀人;有的人由于一言不合,反目成仇,多年情谊断绝往来;有时候两个人口角争吵,一方以为声势大,凶狠占了上风,其实愈是愤怒高声的人,胸中怒火尚未烧到对方之前,已经先把自己烧得遍体鳞伤了。

288、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有得有失,喜忧参半,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其心境也随之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说生命的旅程,像肩负重担走远路,当你走到半途的时候,乐观的人会认为:自己已经走了一半,充满信心与希望,继续努力向前;悲观的人会觉得:自己才走了一半,对前途畏惧害怕,灰心颓丧而放弃——所谓行百里路者半九十,每个人的聪敏才智都差不多,谁能够坚毅不舍地认定目标前进,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努力,谁就能成功。

289、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赞美合法的财富,不排拒合法的钱财。有人认为黄金是毒蛇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的钱财,能用来福利众生,可以说越多越好,因为信徒有钱,才能有力护法;佛教有钱,才能复兴佛教。多做慈悲喜舍的善事,必须要有积少成多的财富。时常有企业家功德主乐愿捐献巨款护法,如果十个人各捐一万元,总数是十万元,一万个信徒每人随喜一百元,总数就是一百万元了。

290、对世间不厌不求。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又想要儿子,有了洋房又想要轿车,当了市议员还想要做立法委员……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灭失望的可能也随之升高,就如同小孩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愈易破碎。又有人过分厌世,弃名唾利,离群索居,一谈到跟名利有关,就强调:视名利如浮云,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因而,我们对这世间,要持平常心泰然处之,要能不厌亦不求,生活就可以自在幸福。

291、徒弟满空进一步知晓了真相,慌忙跪拜下来,诚惶诚恐地说道:师父,请原谅弟子愚痴。您能以平常心看待患麻风病的女人,弟子做不到,您能以慈悲心医疗麻风病患,弟子更做不到……弟子该死,弟子愚昧,我竟以小人之心胸,猜疑君子的作为……是非好坏,往往不是绝对的。如果再有人告诉你说:这句话是我亲耳所闻的,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的。你仍然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真相,人最好能持平常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设想,反躬自问以求究竟。

292、譬如贪欲心重的人,只要你把对方的女性,视如自己的母亲或姐妹,对方的男性,当做自己的父亲或兄弟,那么淫欲的念头就会熄灭。在钱财方面,常想我如何多布施别人一点,如何多帮忙别人一些,常常抱持慈悲喜舍的心情,贪欲的心如何还会滋生呢?嗔恨心起的时候,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面对救苦救难的圣像金容,嗔恨心还不会止灭吗?……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得到助益;有的人需要力的威厉折服,才能获取警惕。所以我们要断除烦恼,最好以菩萨心肠,金刚手段实践慈悲禅净的生活。

293、试观古今中外的圣贤豪杰,其所以能成就伟大,在奋斗努力的历程中,一定要能忍受很多的讥谤。讥讽毁谤只能打倒庸懦无能的人,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对于讥谤,我们要把它视为庄严自己福德智慧的逆增上缘,换句话说,我们要把别人的讥谤,看做是一种激励,不是阻力而是助力,由于这些激励反而协助自己增长福慧的机缘。《成实论》就记载有意义深远的话:恶口辱骂小人,不堪如石两鸟;恶口骂詈大人,如华两象。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区别,从因应外来的讥讽毁谤的态度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294、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而严以贵人,宽以待己更是一般人的心态,凡事常认为自己好,别人不对,眼红别人的成就丰收,而不反问自己曾否努力耕耘。倘若我们能够宁静反省,以纯净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没有尽心尽力,这种情形是自己疏忽了,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句话是我太冲动了,这个举动是我对不起别人……日日忏悔,时时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而你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否则每天被自我自私自利的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调适,不能解脱,那种嗔恚惊怖、垢秽怨恨的日子,实在苦不堪言。

295、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人的意识又依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合的存在而已,如果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天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的。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296、宁静中有富裕。所谓沉默是金。一个人如果忙碌过一生,以为拥有功名权势、家财万贯、娇妻美妾……就算富有的话,其实距离人生富有的定义还有段距离,因为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宁静中。当你一人静静独处时,可以仰望蓝天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可以一卷在握阅读,聆听悦耳怡人的音乐,多少英雄豪杰与你对话,更可以任意畅游太虚;心想事成一切尽其在我,你能说不富有吗?生为万物之灵的人,除了要拥有外在的财富,更要拥有心灵的智慧,以及宁静的生活。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自我、会迷失方向,一辈子任人牵着鼻子走,唯有知晓宁静的智者,才能达到天君泰然的境界。

297、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依其身份的不同,有其不同的依靠力量。譬如婴儿常以哭泣喊叫为力量,当婴儿希望大人照顾的时候,哇的一声哭泣起来,大人只好抱他起来妥善照顾;部分妇女以撒娇发嗔为力量,有些男士面对善于撒娇发嗔的美女,柔能克刚只好依顺指使……佛教的教祖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证道,他放弃了王子尊贵的地位,没有权威,没有军队武器,没有金银财宝,只是凭借正确的信心和爱心,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但征服了当时的全印度,在数千年后的现代,他倡导的佛教慈悲主义,由于善信弟子的弘扬,在全球各地播种发芽、茁壮成长,正引导着世界人民,向和平光明幸福的道路迈进。

298、说到结缘,只要有爱心,处处时时可以结缘:你用眼睛看别人,善意地行个注目礼,这就是你的眼睛与人结缘了;别人讲话你认真地听,或是你好心地讲话给别人听,就是用口与人结缘;甚至于你走路时,让别人一步;一个人脸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多说几句好话便是妙香,多做一些事,多走几步路,多点几次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别人……像这许多简单的举止言行,就是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也许你认为这些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大家都能够实行,也许只是一声谢谢对不起,就能够化解纷争、平添祥和,也为自己播散了获致协助成功的善因,种下了和谐欢喜的奇葩,大家都重视结缘行善,社会自然安和乐利。

299、宁静中有平安。现今一般人士,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处处面临诱惑罪恶的陷阱。有时候,或许你也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安,站也不对,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心理情绪不平衡。如果能够把自己安住于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了,即所谓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印度圣雄甘地,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牢狱里,但是由于他内心宁静、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平衡。知足常乐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所以,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一个人内心平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不生嗔恨心,不起争执心,广结善缘自在圆融,宁静可以代表平安。

300、禅与自然。何谓禅?禅家就是自然而然,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花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内容不同了,悟道后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随地觅取都是禅,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又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301、禅与知识。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因为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为邪见所影响,甚至因而迷失了自我——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自由之名而使人更不自由。革命!革命!多少战乱借革命之名而使人丧失生命。傅大士普慧曾经说过: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另一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也许禅话是不合逻辑的,但禅话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或者是不合情理的,但禅语有更深的含义。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反求自心本性,是禅的另一特色。

302、现代社会,有一些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金钱也不肯浪费,辛辛苦苦储蓄节余了大笔财物,甚至怕亲朋好友知道自己有钱,暗自保管存放贮藏,一旦疾病命终,来不及(心有余力不足)处理财物,那些财物或被吞没、或被充公,枉费了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另外有些人,生前拼死拼活,劳心劳力,费尽心机,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庞大的遗产(遗产税能漏则漏),可是一旦他死后,子女亲属为了争夺遗产,争吵动武不惜兴讼,又有几人能够体谅父母生前打拼的劳苦……因此,通达的人认为: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洋房轿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培养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就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就是最好的余荫)。钱财是身外之物,能省则省,当用则用,纵使自己不能拥有,也不必为儿孙做马做牛。

303、宽容使我们表现好的性情,同时也能引发别人好的回应。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于生活安排得太紧凑,没有宽容的空间,常使人变得焦虑不安。人际关系上如果没有宽容的空间,则会造成许多纠纷,甚至连爱情生活没有空间,也常会起冲突闹别扭。夫妻吵架,往往是因为缺乏调适的空间所致,同事不和,也往往是因为缺乏宽容的空间……禅宗有一则公案:古代一个禅院的老禅师,晚上到院中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心想可能有学僧沙弥用以越墙出去了,老禅师便把椅子移开蹲在那里守候。果然不久,有一个小沙弥翻墙,踩着他的背跳进院子,学僧惊慌失措张口结舌。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反以宽容心情平静地叮咛学生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裳。这位禅y币如此处理实有玄机——一方面自己不会陷于气急恼怒的境地,也给予学僧反省空间使其醒悟——虽然老禅师不再提这件事,可是禅院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没有人再越墙到外面去。这是老禅师以宽容的肚量,提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空间,也孕育了教育与成长的机缘。

再来一篇
上一篇:佛语早上好(精选99句) 下一篇:禅理心地善良的人经典语句佛语经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