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一
1.了解全区新一届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2.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和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对象
20__年9月,我们对全区9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质量调研,参加这次质量调研的学生有1415人。
三、调研工具
这次调查的工具:
编制的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册和第十一册。
四、调研分析
1.总体情况。
这次质量调研试卷共设计了33道题。其中第一大项4道题是计算能力的评价,包括分数加法、减法和乘法的口算,分数乘加(减)计算、分数连乘和运算律在分数乘法计算中的运用,以及解方程和解文字题;第二、三、四大项20道题是对概念掌握水平的评价,以新学的知识为主,适当渗透了五年级下学期的主要知识;第五大项2道题是评价学生手脑并用、动手实践和绘制统计图并分析统计图的能力;第六大项7道题是评价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这次期初质量调研的1415名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总体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和有关概念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分别达到:92.1%(计算)和86.7%(概念),其次,学生对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第十册的统计和长、正方体的认识等也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对手脑并用移小棒的实践操作题、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和稍复杂的概念题掌握得不是很好。
2、具体分析。
(1)计算能力。
这次测试口算能力的有8道题,测试笔算能力和简便计算的有5道题、解方程有3道题、解文字题有2道题。从表中反映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好。其中口算能力平均正确率达97.6%,有16个班学生的正确率在98%以上,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十分重视口算的训练。有关分数乘法的笔算,包括简便计算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学生学习水平也很好,平均正确率达93.1%,即使相对薄弱的教学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都在90%左右。学生解方程和解文字题的学习水平也比较理想,平均正确率分别达91.2%和87.4%。
从学生卷面看,计算部分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
①审题不仔细,看错运算符号或数字,弄错运算顺序。
②书写不规范,解方程格式不对,写倒数用了等号连接。
③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
(2)概念理解。
这次测试概念掌握情况的题共有20道题,其中填空题10道、选择题6道、判断题4道。概念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五年级学过的数的整除和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概念的掌握。
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平均正确率86.7%。尤其是考查分数乘法意义的填空题第2、3、5、8小题,选择题第1小题,判断题第3小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本册单元基本概念教学是比较扎实的。此外,有关五年级所学的基本概念学生掌握得也较好,如考查分数意义理解的填空题第1题,正确率达98.8%。;考查数的整除部分基本概念的填空题第7小题正确率达90.3%、判断题第2小题正确率达90.8%。
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个别综合性高的概念题学生正确率明显偏低。主要是填空题第4小题(50.2%)、第9小题(63.3%),选择题第3小题(68.9%),判断题第4小题(62.5%)。填空题第4小题综合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正方体的认识、长度单位的换算3个知识点,造成这道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单位名称的变化。选择题第3小题综合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画图识图3个知识点,一些学生看不懂图意造成错误,反映出分数乘法意义教学中教师画图时对数形结合不够重视,过程不够清晰。
(3)操作能力。
这次测试操作能力的动手动脑题共有两道题,第1小题移小棒是一道开放性操作题,这道题既测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2小题是测试学生五年级学的绘制和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从表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绘制、分析条形统计图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达88.4%,全区有三分之二的教学班在90%以上。而第1小题移小棒失分较严重,平均正确率只有59.2%,造成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①平时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对这种题比较陌生。
②平时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多,缺乏对图形变换的想象能力。
③教师阅卷有误,把移动3根全部看作移动2根判错而扣分。
④参考答案不全面。
(4)解决实际问题。
调研试卷设计了7道题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第3题和第5题是测试学生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掌握情况外,其余5题都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其中,第1题重点测试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第2题重点测试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从统计数据看出,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提高的,平均正确率达80%。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理解题意,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4道基本题的平均正确率都在85%以上,其中2道正确率超过90%,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些班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平均正确率还不到75%。我们希望这些班级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让学生灵活掌握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例题教学要扎实,突出解题过程的指导;二是练习设计要精细,强化基础并兼顾提高;三是辅导学生要耐心,及时查漏及时补缺。
五、调研结论
1、调研结果表明,本届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总体看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计算能力、统计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学生掌握得较好,平均正确率都在88%以上。这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计算、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教学。
2、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虽然还比较大,但是存在明显缩小的趋势。这次调研考试校与校之间的最大差距是9分,班与班之间的最大差距是12分,同五年级期末考试相比分别缩小了2分和7分。表明各校在抓毕业班教学管理上是有方的,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给后进学生补差上是有效的。
3、从学生的卷面看,各校六年级数学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材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好。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4、学生在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细心验算等)、动手实践、综合应用概念以及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这些问题在少数学校甚至还比较严重,希望各校通过这次质量调研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五认真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教师在教学研究上还存在时间不多,深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重视还不够,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少。一些教师对练习设计缺乏研究,机械练习多而有变化的综合性练习少。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二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尤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为广泛和基础,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数学学习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小学课程最基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特别对自己所执教的三年级的35名学生进行了试卷调查与分析,具体的调查内容如下:
1、 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
2、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3、 学生所喜欢的数学老师以及数学课堂。
二、调查结果:
(一)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
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中年级的学生现阶段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带给他们一种轻松的感觉;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课堂和其他课堂比起来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对活跃“动起来、说起来”的课堂游戏以及分为最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日常教学中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堂一味的讲练由于太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数学的目的
大多数小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把数学当作一门考试的学科来对待,或者是为了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才去学习。总而言之是“被学习”一族占多数,这些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给他们的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偏差和心理压力,以至于在数学学习上不能很好的接受和发挥。一个学生,只有从真正的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才能在更多地在学习中尽心尽力,但能明白其重要性的还太少,一般的学生都是出于外部的需要和压力才学习数学的。
(三)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年轻的数学老师,在教师教学中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幽默的教学魅力,可见教师在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魅力教学的培养的优美化。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欢快、轻松的数学课堂,更喜欢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贯穿始终的数学讲授课堂。孩子们更喜欢在欢快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给他们自身的一种肯定,同时还会以此为荣,从而从多方面去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氛围存在很大联系,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对日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教学改进来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数学。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育的只占1%,经常使用数学的人占29%,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用了__%-__%的时间在学习数学,而且还是在升学或抽测压力下的重复、机械学习,数学学科应有的价值却被摒弃和忽视。因此,小学阶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回归,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周期:一年
四、研究计划与实施:
20__年9月立题;
20__年10月——20__年5月课题研究;
20__年6月结题。
五、研究成果
1、提高教学能力: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要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3、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孩子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们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4、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体会
我组全体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潜伏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特性。素养是人的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具有外显的特点,而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学生个体的潜在能量之中。
二、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事物某些属性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的特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
三、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实践性。
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四、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某种属性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特性。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态度与数学习惯的养成等综合性的过程。从新课标对学生培养的四个维度来说,每一个维度目标的达成都不是简单的过程。
七、研究影响与效果
1、建立规章制度,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涵。
刚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两位老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四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
二、调查方法及时间: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抽样调查。调查时间是2017年7月。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0份。
四、调查情况:
问卷共设置了十五个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
1、从问题2.3看出,80%的学生对数学兴趣很高,80%学生偶尔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从问题4看出,55%的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理想。
3、从问题5可以看出,30%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自发地对所要学的内容思考并提出问题,70%的学生偶尔能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自主思考学习的同学很少。
4、 从问题6可以看出,20%的学生预习方法是弄懂新知,划出不懂得问题,70%的学生是掌握有关的知识,10%的学生知识看一看书。
5、从问题8和9可以看出,80%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习惯性的总结,有80%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记录笔记。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从问题10可以看出,60%能积极主动地找同学、老师加以解决。40%的学生是有时候能。遇到不懂得知识能主动询问老师及同学,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要靠自己认真思考,多动脑筋,积极尝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从问题11可以看出,有70%的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积极性很高,一般占30%。
8、从问题13可以看出,有70%的家庭作业都是在完成任务草草了事,自觉完成作业的只占30%,由此可见学生的自觉学习很不理想。
9、从问题14可以看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些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依靠于老师的讲授。
调查结论
从问卷可以看出通过调查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循序渐进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五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13道题目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抽19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__镇中心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生19人共27人。
(四)调查步骤
10月12日问卷调查
10月13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10月14-24 日深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90%以上学生对数学有较强学习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主要体现在:
1、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有困难(2人)。
2、对数学没兴趣,不爱学习数学(1人)。
二、有近40%的学生几乎没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体验,从这点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件追寻幸福的事去做,而是当成任务去完成。
三、有近40%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容易跑神,一节课内容掌握常常丢三落四,导致知识掌握没有系统性。
四、30%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懂得问题长期搁置,而不知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结论
1、教师备课、上课缺乏层次性、梯度性,难以照顾到学科潜能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科潜能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激励式评价,甚至对学科潜能生进行讽刺、挖苦,造成学科潜能生学习自信心缺失,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由于智力或纪律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他们照样记不住。
5、部分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经常一下课,扔下书本就玩,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总想用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后从事自己目前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成绩相对比较差。
6、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不管不问。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没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篇3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 : 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 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 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 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17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 ”“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17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六
一、调查目的
进行此项调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教学反思对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进行调查,对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甄别,为课题研究“教学反思对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服好务,确保此项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以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对我乡一至六年级的63名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年龄结构:35周岁以下的占25%,35周岁以上的占75%。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
2、教师在职期间接受的专业培训:90%的教师是通过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只有10%的教师是通过其他方式接受培训的。从调查数据看教师接受培训方式单一,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局限性。
3、教师课后交流:90%的教师都能比较主动通过教研活动或在遇到教学困惑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而运用网络或博客进行交流的只占5%。从调查数据分析,教师进行课后交流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本校或本区域内,缺乏与外部的交流。
4、教后记情况:有95%的教师常常或每节课后都思考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经常写教后记的占40%。
5、教学反思:有95%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反思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有90%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比较有效。90%的教师每学期写教学反思的篇数在7—10篇。每年撰写教学反思性论文在1篇以上的占50%。没写教学反思的原因,其中工作忙,没时间的占80%。有50%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已养成习惯,而50%的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教学反思。
6你认为阻碍个人成长的主要困难:认为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的占80%,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的10%,个人缺乏发展的热情与动力的占10%。
7、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40%的教师认为是教研教改,40%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10%的教师认为是准备公开课,10%的教师认为是专业基础扎实、进修活动。
8、开展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教学反思,多开展系统的教研活动,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形成制度形成长期的交流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反思:教师根据自己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的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和文章。
(2)师徒结对反思:充分发挥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3)观摩研讨反思: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专题讲座反思: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6)网络研修反思: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搭建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解疑释难,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2、处理好教学反思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结合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重点,要明确提出每位教师每个月写4-10篇教学反思。抓住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背景情况、实践思路、效果反馈、原因分析,,用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一个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反思中应要求每位教师从“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个角度进行反思。
3、建立规范的校本培训激励机制
建立起规范的教学反思的激励机制,将教学反思与教师的晋级、年度考核、奖励挂钩,从制度上保障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实现。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七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作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情况,包括典型错例、易错题例的展开,力求对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少量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注要聚焦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例具体产生的原因、题型以及相关的学习习惯等情况。
(二)调查的实施
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三年级进行随即发放,共发放14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 94.3%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首要就是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不高。
多数学生不知道上课听讲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很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听明白课内所讲的内容,不能及时内化,那么,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知识上不懂的大问题,当然作业就不能准确、及时的完成了。
2、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对于细节的忽视,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等种种情况)。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对于这样的“粗心”我们老师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但是多次的原谅之后,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但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粗心”会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改不掉的坏毛病了,培养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刻不容缓。
3、学生认知水平差产生干扰造成作业错误
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为比较随意,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析综合、水平差。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认知原因造成的错误。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即错题分析记录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学生建立数学日记本,进行有效反思,通过小日记进行小结。
3、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题的原因,学生纠错时的具体要求。
比如: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教师方面:
1、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教师研讨课、调查问卷分析和撰写心得等形式,自身的观察、总结、反思能力提高了。
2、针对学生的错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初步形成解决策略: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题(针对性要强;要让错例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做题时的习惯(如自主检查方法)
(3)指导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反思。
(4)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口算与笔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6)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目前父母普遍忽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分数上,经常为孩子考不好着急,很少为孩子没有好习惯着急,或者虽然知道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慌张不细心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如何合作,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因为有着它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因此,我们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查习惯现状展开了研究。
一、调查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调查具体目标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数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做完题后进行检查、验算,找到错误要进行订正,这也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我们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查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具体目标是:
1、通过对学生自查现状、教师教学引导以及家庭教育配合情况三方面的调查,发现学生自查缺失的原因及根源,为培养学生自查习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作好铺垫。
2、通过调查研究实现对学生自查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3、经历调查分析促使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中形成“正能量”,促进教学互长,营造师生之间良性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
时间:__年10月。
对象与范围:西安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至八班,每班随机抽取十名学生及家长,部分教师。
2.调查方法
问卷法:学生问卷、家长问卷。
观察法:随堂进行观察,查看作业本,测试情况。
访谈法:与教师、学生及家长交谈。
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实际行为,其中包括学生数学学习状态,课业负担状况,学生自查习惯的实际情况,家长在督促学生学习方面的行为与方式,以及教师对于学生自查习惯的理解和定位等等。
二、学生自查习惯现状分析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周密调查,走访了一线的数学教师,与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交谈,随机发放80份家长问卷,80份学生问卷,并全部收回,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自查现状令人担忧。
1、忙于学习,无暇思考,动力欠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充沛的精力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保障。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令人堪忧:只有16.2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80%的学生都需要老师或家长的一些督促和帮助,还有3.75%的学生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催促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失去了督促和检查则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仍然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97.5%的学生经常会参加课外活动或学习,仅有2.5%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外学习和辅导。我们来算一笔账,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学生在校时间按5小时计算(不包括学生校内外托管时间),一周为25小时。据调查高年级学生在校外学习时间通常在10小时以上,我们按10小时计算,则学生一周在校内外上课时间长达35小时,相当于一周7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学生的在校作业时间按每日一小时计算,课外作业时间通常也为5小时,再加上每日读英语至少15分钟,共计约12小时。这样学生一周内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时间总计约为47小时,约占一周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通常不得少于十小时,约占一周时间的二分之一。那么学生还剩的六分之一时间在干什么呢?吃饭、洗漱、准备、上学、放学……学生基本处在忙于应付所有学习任务的状态,在这一状态长久的影响下,致使学生们无暇思考:“我为什么而学?”“我该怎样学?”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2、重视成绩,轻视引导,氛围欠缺。
从学校教学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多数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理念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如何利用日常练习、作业、测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等关注不够。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过于关注题目的答案本身,对于学生出错的其它客观或主观因素(例如:环境、心理、情绪、行为习惯等等,其中也包括学生自查习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隐性的学习力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在社会因素和家庭期望的影响下,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渴望考取理想的中学,为孩子营造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所以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杆。在课改和教育导向的正确引导下,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逐步被扭转,但成绩依然是学生学习评定的硬指标。为此家长们努力实现自身的最优化,打造孩子的最佳化。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学习严格把关,往往将作业检查的任务,甚至测试反思大包大揽,出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指导。表面上,当日问题当下解决,但长此以往,形成了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成为的做作业的机器,计算的工具,不愿自查,只是坐等家长的评判,而这使得家长们也骑虎难下,也叫苦不迭。
据调查经常监督检查学生每日作业情况的家长占调查总数的83.75% ,在测试后为孩子查找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高达90%,而在家长眼中学生具有日常自查习惯的仅占调查总数的13.7%。过于关注成绩,轻视对学生的自查引导,学生们缺少自查的氛围。
3、流于形式,难成实效,方法欠缺。
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留给自己更多“自由”的时间,他们急于完成学习任务往往忽略自查这一环节。在课堂练习中,只有答案不同才会思考错因。在交作业后,见到老师批改的错号才会找自己解决问题的误区,缺乏自查意识。因此,在考场上,总有些学生答完题无所事事,折纸、画画、玩尺子。多数同学的检查可以用一个“看”来概括状态,看来看去也看不出所以然,任时间从身边滑过。尽管有一些验算的同学,与其说是在验算不如说是二次计算,自查方法明显欠缺。
据调查,学生具有数学预习习惯的占调查总数的40%,学习后及时复习的占11.25%,能自觉自查的占27.5%,单元学习后,测试后自查的学生分别占22.5%、46.5%。学生自查意识淡漠,自查方法单一,很难实现有效自查,就不能经历自查过程,体验自查优势,难以形成自查形成的良性循环,提高数学素养。
三、解决学生自查现状的对策。
由于一方面,时下常见的做法是教师布置完作业,总不忘要求学生让家长检查签字,这样既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削弱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意识,淡化了他们心中的责任感,同时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面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由于对作业失去了热情,往往是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不愿关心作业完成的质量,更不愿去反思从作业中得到什么启示。再就是,在数学检测中因为不会进行自查,任时间匆匆流逝,而学生无所事事。针对学生自查习惯缺失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作以尝试:
1、引导自查,领略自查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查,反思和小结有效的自查方法。当然教师在每节课都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和练习的量,课堂的承载量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练习中的某一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结自查的方法。例如,学生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观察板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查方法并加以归结,看图形特征,想面积公式,验计算结果,对单位是否一致。
2、家校沟通,营造自查氛围。
在家庭作业这一环节,关于作业自查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形态是学生草草检查流于形式,家长检查才是实质。在学生自查时家长更有甚者在孩子旁边不断提示,指指点点,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学生本存的一丁点儿自查自信也被家长的一声怒斥和好心指点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家长,相信老师。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自查成果,教师定期在家长中给予方法上的引导和孩子自查成果的展示,排除家长的困惑,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营造自查氛围。
3、及时鼓励,体验自查效应
无论是课堂练习中,还是在作业中,教师都应作一位善于观察的引路人,发现学生自查行为应及时肯定,对于学生收获自查成果,教师更应大力表扬,引导学生去浮躁,静思考,运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细心自查,让“正能量”扩散开来,使得数学素养的提升习惯和自查习惯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感受自查的带来的良性效应,促进自查方法的呈现多样化,自查技巧的提升快速化,以及自查习惯的养成常态化。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九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
二、调查方法及时间: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抽样调查。调查时间是20__年7月。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0份。
四、调查情况:
问卷共设置了十五个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
1、从问题2.3看出,80%的学生对数学兴趣很高,80%学生偶尔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从问题4看出,55%的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理想。
3、从问题5可以看出,30%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自发地对所要学的内容思考并提出问题,70%的学生偶尔能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自主思考学习的同学很少。
4、 从问题6可以看出,20%的学生预习方法是弄懂新知,划出不懂得问题,70%的学生是掌握有关的知识,10%的学生知识看一看书。
5、从问题8和9可以看出,80%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习惯性的总结,有80%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记录笔记。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从问题10可以看出,60%能积极主动地找同学、老师加以解决。40%的学生是有时候能。遇到不懂得知识能主动询问老师及同学,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要靠自己认真思考,多动脑筋,积极尝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从问题11可以看出,有70%的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积极性很高,一般占30%。
8、从问题13可以看出,有70%的家庭作业都是在完成任务草草了事,自觉完成作业的只占30%,由此可见学生的自觉学习很不理想。
9、从问题14可以看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些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依靠于老师的讲授。
调查结论
从问卷可以看出通过调查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循序渐进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必须靠高效课堂来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但这一理念要内化成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却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 7、 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习题设计没有梯度,致使好学生吃不饱,浪费了宝贵时间,而落后学生又跟不上,丧失积极性。 课堂容量较小,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缺乏认真研究,内容设计较少,又没设计上足量的练习题,致使课堂容量小,课堂后半部分师生无事干。 教法不灵活,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堂课都在讲解、分析、提问,牵着学生走,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活动的时间少,体验不到成功的愉快,不能够主动学习。 电教手段效果不好,作用代替小黑板,动变内容少,起不到突破难点、直观思维的作用。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追求高效课堂。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呢 什么是高效课,简单地说,我们所探求的高效课堂就是指效率高、效果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课堂教学,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高效课堂教学是高效率的教学。即所用时间与完成任务量成正比,教师要在限定时间内让尽量多的学生学会、掌握尽量多的知识。 2、高效课堂教学是高效益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从中获益,能将知识和能力延伸迁移,会学、善学、乐学,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3、高效课堂教学应包括“高效地教”和“高效地学”两部分。教师在进行“高效地教”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激情愉悦“高效地学”。 如何做到高效愉悦教学: 要真正做到高效愉悦教学,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下功夫,并且贵在坚持,常抓不懈。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向教法改革要高效 新课程理念倡导“分类要求、分别指导、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应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的知识内容,一节课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实践、实验、讨论、辩论、思考等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机会,要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2、向组织教学要高效 组织教学包括课前与课中两方面。课前组织教学包括: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前或教室内站好,一是组织学生到教室坐好,并安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二是自己心中默默整理一下讲课思路,这样,师生都做好课前准备,进入教与学角色速度自然就快了,效率就高了。而在课中组织教学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环节的合理设计,二是学生学习秩序的管理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是否高效。 3、向基础教学要高效 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要注意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点拨,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活动感悟,只有夯实基础,一步一个台阶,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 4、向学生自我管理要高效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更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群体管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好方法。我校实施的小群体管理,能促使小群体内好中差学生兵教兵,兵强兵,达到共同进步,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 5、向教师魅力要高效 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是优质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教学生学习,自己首先要善于学习,要有不断成长的渴望,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技能,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提升教学艺术水平。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完美的做人品格,公正的做事品格,以及坚强的意志品格,用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7、向情感管理要高效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注重与学生沟通,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认同你、亲近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合作学习,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8、向集体智慧要高效 新课程理念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整理加工,变成自己的教案,可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集体智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都要对班级负责,每个人都有管理班级的义务。所有的科任老师形成一个班教导组,拧成一股绳,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让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级学风正,自然能提高课堂效率。 9、向精选、分层设计练习要高效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筛选课内外作业,设计一些与当堂所讲内容相关的典型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避免了习题的机械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并且还能突出重点,保证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另外,学生有差异,统一布置作业,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作业要分层布置,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总之,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再嵌入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科学的教学方法,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