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列表页

社会调查报告合集七篇

2023-10-05 互联网 实用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合集七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愿意尝试也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理念。虽然现在消费力相对偏低,但人数庞大,消费领域集中。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消费主体,谁抓住了他们,谁就抓住了未来的市场。

由此,国内外众多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入了大学校园,如飞利浦公司放弃中国足协杯,赞助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红牛在全国大学校园赞助推广“红牛杯三人制篮球联赛”;雀巢公司在大学校园举行“雀巢咖啡e世代大赏”活动。

济南现有普通高校66所,在校生30.16万人,成人高等专科学校12所,在校生12.907万人,对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推广活动进行调查,努力探寻其中的规律,不仅对当前在做商场推广的商家会有所帮助,也会对日后打算进入校园的商家有所裨益。

20xx年11至12月份,山东世纪经纶营销企划公司市场研究部消费者研究中心“高校商业推广活动课题组”在济南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组对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四所高校60名学生了进行了小组座谈和一对一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挖掘其中蕴含的商机,为商家提供决策依据。

一、大学校园内的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电波媒介、校园网、户外媒介等。

印刷媒介包括海报栏、杂志、宣传单,大学校园的海报一般统一张贴在海报栏上,每所大学一般会有2到3处的海报栏,分布于学生宿舍旁或教学楼前,这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源。大学生经常购买杂志和报纸,如《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齐鲁晚报》等。

电波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电话,现在大学校园宿舍一般都有了电视机,每所大学也都有自己的校园广播,一般在中午和晚饭时播出,通常是时事和本校的信息,大学校园内各宿舍的电话一般都是互通免费的。

校园网的用途目前主要是选课、查成绩、看新闻、查资料和论坛灌水,网上跳蚤市场极少。

户外媒介主要是指校园内玻璃宣传栏和餐厅外的大型招牌。

二、大学校园商业推广形式比较多样,频率各有不同。

在济南,大学校园商业推广活动一般有海报、传单、赞助、报告(讲座)、商家人员销售展示、学生代理、书摊、上门推销与讲解、演出。其中,针对女大学生上门讲解化妆品知识和商家举办大型演出(活动)这两种形式极少;报告(讲座)这种形式也比较少,大部分高校一学期有一次或两次;上门推销在各高校曾是个普遍现象,随着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越来越严格,这种形式在日益减少。星期六、星期日,不时会有商家人员在校园销售展示

但一般没有什么规律性,次数也不是特别多;书摊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星期日。

大学校园最常规、最普遍的还是海报、传单、条幅、赞助学生代理这几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促销类(游戏活动、赠品、免费使用优惠券、价格折扣等)推广形式运用的极少,这一点应当引起商家的重视。

三、大学校园商业推广的产品大多集中于学习类、教育类和生活用品类。

大学校园内商业推广的产品有三大类:学习用品、教育培训类、生活用品类。

学习用品一般有书、复读机、电子词典、随身听、cd、电脑、学习资料。教育培训类有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考研、托福、雅思、二外(法、德、日)和各种证书培训。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春华秋实,岁月潇湘。转眼期盼许久的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就过去了。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

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未承担过什么重要的工作,但却也坚守本职,勤于学习,在平平淡淡的忙碌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与做人的道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实践,不仅锻炼着我们的意志,它更大的作用是丰富着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磨练成才。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1、关键词

经济资源、经济状况、社区发展民主政治

2、摘要

这次我们的调研地点是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07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武隆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而后坪乡又是武隆县最贫困的乡。我们的调研方向包括:村庄经济资源、农村经济、社区发展、农民收入和政治民主五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很广,经过我们的调查可以说能达到完全了解当地农村的效果。经过调查我们得知:后坪乡在农业方面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机械化程度极低,土地有一定程度的荒废。因此,我们建议后坪乡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小机械耕作),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充分利用农业社进行多户合作,并充分利用荒地,最终形成规模经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的村民都是以第一产业为生。我们建议鼓励村民办一些私营家庭作坊式企业,满足乡内生活需要,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社会实践报告《07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据调查所知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即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加速旅游区的开发工作,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改变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村民的选举权已基本实现,但是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不了解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导致误解了政府的一些行为及一些国家的政策。乡里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也十分了解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孩子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3、引言

目前贫穷仍是我国面临着的一个大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一个历史重任。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呼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实地调查。

4、背景

重庆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重庆的发展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目视重庆的腾飞,展望山城如画的未来。日新月异的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下迅速发展,但其山区的落后却为腾飞的重庆留下了瑕疵。关注贫困山区,加快重庆发展,得到了许多有志之士的认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祖国的发展,时刻准备着为社会做一份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调查目的

一方面,为了更加了解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竭尽我们的薄力,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为了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因此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了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于后坪乡基本情况的调查总结和浅薄的建议,以供政府及有关人士参考。

6、调查方式

为了得到更为可靠的数据,我队决定采取走访农家的方式做调查问卷。我们先后走访了鱼子、文凤、高坪三个村的100户农家,得有效问卷85份。鱼子、文凤、高坪是我队队员经乡上领导指导后,认真挑选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村子,从而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社会调查报告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化妆品市场也得以迅猛发展。1987年我国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仅为10多亿元,1991年增加到40亿元,1993年猛增为90多亿元,近年来平均年增长率都达到50%。为了解泉州市化妆品市场现状、消费者状况与消费心态、市场的未来发展等问题,我们对泉州市化妆品消费市场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从中我们对泉州化妆品市场的概况及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护肤类化妆品为主流在接受调查的大多数读者中,高达87%的人主要使用护肤类化妆品,而对于彩妆类化妆品的使用者仅占2、7%,两类均使用者为10、3%。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结果同时调查显示:除了有48%的人每天使用一次化妆品外,有41%的人一天要使用几次。这说明在泉州化妆品已成为大众商品,其普及率很高。在使用频率方面,男士和女士有比较明显的差异,http://.net/by/53560.html48、5%的女士选择"一天几次",44、1%选择"每天一次",而有18、1%的男士选择"一天几次",59、7%选择"每天一次"。虽然男士使用化妆品的频率低于女士,但是其使用频率的绝对值并不是很低,这也说明泉州的男性化妆品的市场容量不容小视,是值得商家开拓的一个市场。

长期以来,男性化妆品在化妆品市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男士开始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开始关心自己的皮肤,这一点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那么,泉州的消费者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男性化妆品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题的呢?

44、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男性化妆品品种不够丰富,22、1%的被调查者认为购买不方便,20、1%的被调查者认为质量不够好,21、1%的被调查者认为功能不全,13、4%的被调查者对服务不满意。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可见,目前泉州市场上的男性化妆品在品种、质量、功能、购买的方便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也说明泉州的男性化妆品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商家不能错过的一块大蛋糕。

超市为最大销售渠道从化妆品来源上看,有96、4%的人是自己购买,有3、6%的人是接受亲友馈赠。在购买化妆品的人中,有45、3%是从超市购得,42、7%选择化妆品专卖店,12、7%是在一般化妆品店购买的,而仅有4%来自于美容院。这显示了泉州化妆品市场的一大特色:较多的人是在超市中购买化妆品的,这是泉州的超市特别发达的缘故。化妆品专卖店的从业者一般具有美容护肤的专业知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介绍和咨询,而且专卖店提供的化妆品品种比较丰富,所以有一大部分的人在专卖店购买化妆品。

目前,在泉州美容院的作用更多的是提供美容服务,而非销售化妆品。在使用化妆品的人当中,有54、7%的人认为应该用完再买,但也有不少人(25、7%)认为只要好就可以买,随意购买和偶尔购买的人只占到了其中的16%。百元价位最受欢迎据这次调查统计结果,泉州人的化妆品月平均消费额在50-100元之间的占38、5%,100-200元的占15、9%,200-400元的占4、7%,超过400元的仅有0、3%。可以看出,泉州的消费者中化妆品月消费额在50元以内的比较多(占40、5%),月消费在400元以上者大多为"白领"女性或其他高收入者。

在护肤品价格的调查中,42%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的价格在20元到50元之间,29%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的价格在50元到100元之间,13、7%的被调查者能接受100到200之间的价格,接受200元以上的护肤品的被调查者只有2、7%。由此可见,价格在100元以下的护肤品更受泉州消费者的青睐。

中青年是消费主力军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化妆品使用者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其比例高达84、6%,20岁以下、40岁以上的使用者所占比例则很小。调查还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消费者,化妆品月消费在50-100元之间的较多,占40、3%;年龄在30-40岁的消费者中,可接受的月平均消费在50元以下的有40、7%;而50-100元的消费水平占了37%,二者相差不大。但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的化妆品消费则较低,每月愿意用于化妆品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就占到68、8%。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

社会调查报告 篇5

一、导言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四民月令》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 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 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XX县与XX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XX县与XX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 40岁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为20岁以下人口(28%),60岁以上人口仅占16。5%。由于历史原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先认识,后实践”,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38%,小学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39。5%)、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

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区间(38%)及5000—10000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

(二)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状况

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1。5%),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18。5%),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

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70。5%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祭在如神在”,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15。5%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

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65。5%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三)受访者具体的祭祖具体仪式

根据笔者20xx年4月在XX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XX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

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人)。“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 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向先人敬献供品”(121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 (57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10。5%),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

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XX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至于XX县也有出嫁女归宁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还有打秋千这种清明古风。两县均有在烧过纸后在坟头上压纸三张之俗,以示此家有后人祭扫祖墓,不为“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反映。

(四)受访者清明祭祖活动的社会关系

祭祖活动自古以来便是宗族内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必然也反映了参与者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本调查主要从祭祖对象与参与祭祖者两方面进行考察。

祭祖对象以父系直系亲属为主。除祭祀父母者超过五成外,祭祀祖父母者也超过三成。蓝田《吕氏乡约》中对“祭旁亲”有“情虽近爱,事则无义” 的评价,认为“近世祭多及旁亲”,“祭非其鬼”,不符合宗亲关系。这一观念至今在关中地区的清明祭祖行为中仍影响深刻。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特殊的现象:祭祀公婆者(30人)与祭祀先祖者(31人)均不足两成。前者源于关中部分地区特有的风俗:清明当日,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祭拜娘家故去的亲人。这也赋予了清明节另一种层面的“团圆”意义。“祭祀先祖”较少是有特殊原因的:据笔者20xx年4月在XX县农村的走访调查,一则因为关中当地少有大宗族,少有族茔存在,一般人家先祖的坟茔往往分散多处;二则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时期及90年代初,关中农村曾兴起过两次“平坟运动”,很多人家先祖的坟墓已“不封不树”,难以找寻。不过对先祖的不祭拜只是限于清明等墓祭活动,当地人为家中新故者举行的“家祭礼”前,家族中全体男子还会集体祭拜曾祖的“坟茔”,即在曾祖坟茔大概所存在过的麦地里鞠躬(当地称“迎神礼”)。清明时祭祀先祖活动的减少并不代表关中人家族意识的淡漠,“先人”认识关中人内心深处可以家族中的重大事物的“决策者”。

在与受访者同行人员的身份及同行目的的调查中,“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105人),一般情况下,兄弟姐妹各家只有在过年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到齐见面,清明祭祖礼俗具有联络亲戚,增进亲情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传统血缘宗族联系在现代基层社会的稳定性。至于同行者为配偶(86人)与子女(74人)比例也较高,为父母及长辈比例则不高(54人),这表明祭祖活动已更重视个体价值与情感需求,是新时期家庭伦理人性化的表现。

选择同行者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凝聚亲情”(72人)、“增进家族凝聚力与认同感”(73人)与“教育子女”(68人)、“陪伴孝顺长辈” (59人)各有侧重,清明祭祖活动也是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的关中地区家族内部主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家人们在一起祭祖时可以在祭祀同一个祖先的亲情中共同协商解决家族中的重要事务,完成家族内部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延续。

(五)受访者清明祭祖时的'心理状态

清明祭祖时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反映其对清明祭祖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是体现其祖先崇拜思想与孝观念的标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存地域的文化伦理道德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心理状态本身是很难概括并量化的,本调查选取了《殡葬心理学》 一书中列举的祭祀心理进行问卷分析。

首先是受访者对祭祖活动意义的认识。七成多的受访者都认为在于“对先辈的追思和怀念”,来源于人的天然情感诉求。还有五成多受访者选择“祈求先辈保佑”,选择“遵守公共道德习惯”、“联络亲族”、“自身情感宣泄”三种答案的受访者均不到两成。祖先崇拜观念的深入人心,祖先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现实生活的“参与者”。祖先崇拜本身是非理性的,但被祭祀的祖先作为现实生活中家庭长辈的延伸,对祖先的神圣情感客观上却能促进祭祀者对家中长辈的孝敬。祖先崇拜的益处也可以被发展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

其次是考察受访者参与祭祖活动时的心情。选择“悲哀伤痛”与“追思怀念”情绪的受访者都超过半数。其他选项如“温馨欣慰”、“精神放松”、 “忏悔愧疚”及“没有特殊心情”选择者均未超过一成。清明时节,在面对故去的亲人与新生的万物时,本是一个反思自我行为、价值观的契机,但是绝大多数祭祖活动对人们来讲还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性的,个人基本为不自觉角色。真正发掘自身情感,以祭祖为契机进行生命意义的思考还较少。

为了避免问题选项对受访者的心理诱导作用,本调查在正面分析的同时也采用假设性反证方法,考察受访者不祭祖的理由与心情。不去祭祖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务性的,如“工作太忙”(57人)和“有其他假日活动”(25人)。只有一日的清明法定假期毕竟难以担负起祭祀、娱乐、工作等众多职能。另一种是情感性的,如“与祖辈感情疏远”(22人)与“怀念先人在于内心,具体形式不重要”(36人)。其选择者虽不多,但其中九成以上者都是40岁以下的受访者。现代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长者在后代抚育中的教化职责淡出,是年轻人在心理上产生隔膜,不参加清明祭祖活动的内因,清明文化的传承实有隐忧。

面对不去祭祖时的心情,较多人感到“内疚不安”(73人),感到“失落彷徨”(29人)与“悲伤思念”(36人)者并不太多。内疚相对于其他情绪而言是具有对象性的“负罪感”,这种情绪会使某一种责任施加在行为者身上,在清明祭祖中具体表现为个体对家庭精神方面的责任,进而升华为遵守道德,努力工作的“光宗耀祖”。清明祭祖仪式的深入人心可以被有效引导为于家于国的使命感。就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心理状态总体情况而言,反映了社会模式转型期人们在亲缘宗族关系上价值观在传统中重新定位面临的矛盾,这是一个契机,以此积极引导吸收传统文化的“孝”思想并赋予个人独立精神与能动作用,以家庭为和谐的基础去激励个人为国为民作贡献。

(六)受访者清明祭祖时的其他活动

此方面本调查仅设置了一个问题:“清明祭祖期间您是否会选择踏青及其他户外活动,请说明原因”。高达60。5%的受访者选择不会参加其他活动,这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祭祖是严肃的事情,况且心情沉重”;其他人则是由于“有其他事情要做”。选择清明踏青者刚及两成。笔者在导论中已提到,清明节具有寒食、上巳节的职能,踏青游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祖先崇拜中祈求新生的含义,即是对祖先灵魂复生的希望,也是代表宗族代代承续、兴旺之意,是中国传统“物我皆化”、“天人合一”生命意识的体现。然而由于清明节祭祖职能的长期凸显,这一职能已在人们头脑中逐渐淡化。清明节与自然相关的众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生命观与宗族意识,以宗族延续发达使先人不朽,是积极进取的。如果只流于单纯地祖先崇拜,将会导致宗教信仰性的盲目祭祀活动,甚至是物质攀比与迷信色彩增强。清明节职能的单一化现象值得注意。

三、结论

(一)清明节与当今社会

清明祭祖活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活动之一,虽历经千年演变,加之20世纪几次社会思想领域变革的冲击,但仍基本地保持了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而且这种意识行为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道德准则,在人们已不知具体风俗含义的情况下仍笃行不移,在较为开放,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部分原有农村区域,传统礼俗的具体形式因西方文化冲击及生活节奏加快,正在发生改变,在删繁就简的同时又增加一些新礼俗。但人们头脑中的“祖先崇拜”等观念是根深蒂固,传统社会中的长老权威还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与活动,核心家庭又带来的个体意识的增强。与此同时,又因为没有相应社会评价体系与行为规范的建立,人们在清明祭祖活动上产生困惑。在农村经济方式转型时期,政府也应在顺应传统礼俗中的有益之处时加强重构新型社会礼俗与道德体系的工作,注重礼俗中的历史遗存与教育作用,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于构建和谐社会,防止道德真空所带来的社会思想混乱。

(二)清明节与“孝”文化

关中地区清明祭祖活动在祈福、游春等职能的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周礼发祥地——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孝文化观念,其不仅对参与者本身有反省沉思的作用,对于其他人员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这种孝文化并不意味着厚葬薄养,而是在通过一定礼俗过程中的自省行为来促进生者笃行对长辈的日常奉养不断完善,进而将尽孝道与为人处世相联,不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升华为对家对国的使命与责任感,以孝劝忠。祭祖形式的生活化与精神方面注重,也反映了注重长辈生活细节关照与精神关怀,为孝文化提供了借鉴。近年来西方崇尚个性的思潮的影响也增加了转型期农村地域祭祖活动中亲情的表达与对个体的尊重。总之,清明祭祖成为宣扬孝道的重要方式,我们应当在辩证对待其中虚伪迷信成分的同时,强调其敬老、感恩意义,及对老年人的心理抚慰作用,这也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一剂精神良药。

(三)清明节与乡里社会

清明祭祖活动作为传统中国的宗族性活动,虽然今日因宗族逐渐解体,血缘家族意识淡化而减弱了其社会性,但其仍是人际关系狭窄的农村区域重要的家庭活动,具体地负有联络亲族、处理家庭内部纠纷的功能。中国传统的乡里社会是长老权威的社会,长者的教化权利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准则。 在祭祖时“面对”长辈,参与者心中的敬意使其对子女的教育,增强家庭凝聚力与认同感等目标都能完成,并使其具有严肃性与神圣性。个人在清明祭祖活动中也可以确立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责任,更可以激励家庭成员继承先人生前良好的道德品行与美德,建立良好的家门家风,可以说清明祭祖是家庭伦理结构的集中体现与完善机会。马伊里博士认为,清明祭祖还有“三同”(同亲、同事、同邻)方面的关系穿插其中 ,尤其在社会变化中,这种宗族关系以小家庭出现,并以利益联系亲友,进行礼俗互动表现得更充分。清明祭祖活动中,乡里社会人际交往形态得到充分展现,也应成为和睦家庭,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的契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祖作为关中地区一项有特色的民间礼俗活动,用形形色色的仪式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在稳定与渐变中延续着,在每位参与者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生存背景下,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其中有对现世的思考,更是对未来的希望,成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集中写照。

社会调查报告 篇6

活动起因年根时看到桂林晚报上登载的情人节买报纸送玫瑰花的消息后,暗想一份报纸才5角,而一朵玫瑰花在情人节少则5元,多则几十元,便四处向大家宣传,让大家纷纷去买报纸,得玫瑰花。结果在一位学长那里碰壁,学长告知,一朵玫瑰花批发才几毛钱,好的也不到一元钱,可见报社还是不赔的。眼见2月14即将到来,玫瑰花市场的利润又这,么大,我便萌发起了卖玫瑰花的念头。

买花全过程买花集团的形成:光有念头不行,还得实干,于是我便四处拉人入伙,最后集团由5名股东入股建成。此后我们通过张贴海报招到桂林医学院合作者一名,桂林电子工学院合作者两名和民族教学部的三个女孩。至此,我们卖花集团的领导班子和员工就都齐了。集团资金:5位股东每人投资60元作为我们的活动资金,共计300元。花费预算:购花250元,剩下50元作为流动资金。宣传工作:商品要卖的好,广告必须要做的好。我们也遵循了这条现代法则,对我们的鲜花进行了大力的宣传。由于能力有限,肯定不能上电视打广告,为了使我们的广告更引人注目,我们决定放弃用电脑打印宣传单,改用红色喜纸,用毛笔手写宣传单,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组织进货:这是最难办,但却是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花的质量,关系到我们的盈亏,关系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所以三名股东亲自披挂上阵,严把进货关。

下面是进货的具体过程:2月10日早晨我们6点起床,赶去桂湖的早花市,可惜天公不作美,漆黑一片不说,还下着毛毛细雨,温度很低,冻的人直打寒颤。我们到达花市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花市上人不是很多,只有卖花的贩子,比较冷清。我们三个人转啊转,看了看花的成色,打听了一下花的价格。期间我们认识了一个有着多年卖花经验的阿姨,并且和她聊的也比较好。从她口中得知,今年花市的价格上下波动也不会很大,花价也上不去。我们三名股东一商量,决定先不进货,推迟几天进货,一是为了进到鲜花,怕早进的花不新鲜,二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鲜花,因为今天花市卖花的人也不是很多。我们此后又去了一些鲜花店打听了一下他们情人节的花价,以便我们定出我们的价格。2月11日上午,我们前往桂林的花圃基地去进行打探,但是很可惜,花圃基地内无玫瑰花可售。2月12日上午,情人节即将到来,进货已不能在拖了,必须马上进货。我们三个又起了一个大早去花市。经过一番认真的挑选和激烈的还价,终于进到了货物,费了牛劲又把它弄回宿舍。

下面是进货的清单:

名称数量单价价钱红玫瑰8捆16元/捆128元黄玫瑰1捆20元/捆20元粉玫瑰2捆16元/捆32元本地红玫瑰5捆4元/捆20元满天星2捆5元/捆10元刮刺刀2个5元/个10元大号包装纸1卷16元/卷16元小号包装纸1包8元/包8元合计二百四十四元

包装和处理:进来的玫瑰花不经过处理和包装是无法出售的,玫瑰满枝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刺,首先要用刮刺刀去掉它的刺,再用剪刀去掉多余的叶,一般只留下两三片好的。把一个个花朵用嘴吹开,用剪刀再把黄的花瓣去掉。这只是修,下一步才是包装。用一张漂亮的包装纸给修好的玫瑰穿上新衣,然后用丝带系上美丽的蝴蝶结。我们几个人明确分工,分别去刺,修叶,修花,包装,系彩带。无奈我们都非专业人士,扎个蝴蝶结就扎了半天。为了保障质量,我们只好舍弃速度了。忙了半天,只搞了一半就筋疲力尽,经过大家商量,决定剩余的花修好不再包装了,给顾客在情人节那天进行现场包装。

牛刀小试:为了了解一下市场的行情,也算为明天的情人节给大家在心理上做一下准备,大家决定晚上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地点定在了解放桥桥头。晚上桥上的人还是满多的,我们把花放在三轮车上,开始进行叫卖,一开始大家都还比较害羞,不敢大声叫卖,但是送走了第一名顾客以后,大家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渐渐就敢放开手去做了。此次出师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卖出了几朵花,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忧的是天气不好,连续几天的小雨不见停。不过无论如何,明天都得背水一战。出发:2月14号情人节的天气糟透了,大雨封门,比前两天还差劲,我们几个骨干心里也都没底了,脸上有了愁云,不过大家都没有泄气,一边互相安慰着,一边在做着准备。等到中午11点钟,雨停了,我们一伙人连忙将花搬上三轮车,然后三轮车满载着鲜花奔驰在大道上,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艰难的开始:解放桥上情侣来来往往,但我们的花很少有人问津,女的也许看两眼,男的连看也不看,最糟糕的是此时雨又大了起来,我们只好到解放桥下避雨,心情也被雨淋的湿透了。在桥下我们开了一个会,决定改变战术战略,进行盯人战,盯住每一对情侣,然后主动出击。我们分三个组行动,我和一位学长在象鼻山一带叫卖,另一组在七星公园门口守点,第三组留守解放桥。我和那位学长在象山公园的周围来回转,阻击这里路过的情侣,毕竟我们脸皮太薄了,只是小声的问人家要不要花,人家不要就悻悻的走开了,不过总算是黄天不负苦心人,我们迎来我们的第一个客人也是唯一的客人,他要了三朵花,我们赚了10元,那兴奋别提了,虽然这时我们的手都冻僵了,衣服被淋湿了,鞋子里全是水。

社会调查报告 篇7

杭州以风景秀丽著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茶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等都是杭州文化的代表。其中茶文化名列前茅。西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之称,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为响应即将到来的G20峰会,本次社会调查活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西湖龙井的绝处。

一、杭州(西湖龙井)历史: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二、自然地理特点: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漫射。土壤微酸,土层深厚,排水性好。林木茂盛,溪润常流。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茶芽不停萌发,采摘时间长,全年可采30批左右,几乎是茶叶中采摘次数最多的。

三、生产劳动状况:

鲜叶采回后,由采摘管理人员从几个方面进行验收:原料整体是否符合龙井茶的要求;同一批鲜叶大小、色泽是否一致;鲜叶是否成朵、不碎,有无红变。若有不合要求的,要及时处理。鲜叶进厂到付制前,要经过摊放和筛分。龙井是我国的名茶,不仅与龙井各产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有关,与龙井的制作工艺也有关。

四、民俗风情:

每年在三月底、四月初在西湖龙井茶乡举行。20xx年西湖区政府投入各类资金300余万元举办了“西湖龙井开茶节”,弘扬传统茶文化,打造杭州茶都,建设全国最美丽城区。人们通过开茶节的开幕仪式宣布西湖龙井茶已进入了开采期。期间举行炒茶王大赛、媒体茶乡游、茶文化创意大赛、全民品茶日活动、茶宴评选等。

五、调查结论:

实践方面,我们采用实地考察法。我们来到杭州茶叶博物馆,了解了茶叶的基本知识,我们还去了茶山,观看茶农采茶和炒茶的全过程,并且对当地茶农做了采访。通过采访,我们感觉到人们对茶叶的了解不全面,对其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青睐于各类饮料,茶文化正在不断的流失,亟待人们对茶叶的推广和推广茶叶和茶文化十分的必要。我们还亲自采摘茶叶,得到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

再来一篇
上一篇:打架检讨书模板五篇 下一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热点阅读